天天看点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高辉老师《纸上镜头》这本书,邀我作插画。有一章讲“走进长汀认识客家”。

画客家,自然最先想到围屋。

碧绿的山峦之间,梯田闪亮、毛竹浓密,俯瞰客家围屋,犹如厚墩墩的城堡,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矩形,盘盘囷囷,相互拱卫。

不过,只画围屋,固然雄浑壮观、摄人心魄,但围屋却太大,巨屋之下不见小民,终是未得客家人的精神。

客家人,本是汉族的一个支系。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晋灭亡、衣冠南渡,此为客家人迁徙之开端。当时的官方文书,便以“客”来指称江淮一代迁移而来的居民。天下大势,分合相替,唐末、宋元之际、明清易代……每当政治动荡、战火四起,客家人毫不犹豫地离当时已经居住了多年的“他乡”,继续南下。

1930年,古直教授的《客家对》这样描述:“今以播迁之旅,迫处五岭间,犹不屈已从人,维冀式彀似我。屈强介立,自画鸿沟,永永年年,长皆客名。”

处于闽、赣、粤地丘陵山地的客家人,为抵御野兽和敌寇,修建起城堡一般的集体住所,就是“屈强介立,自画鸿沟”的标志。与坚守防御相对应的,则是强烈的宗族观念。“走进长汀”这一章中,所写豆腐宴,就是亲情关系的现实纽带。

豆腐装在小磨盘那么大的笼屉中,圆圆的一朵一朵,大人掀开盖子,俩小孩儿就要伸手了。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豆腐宴,其实各地都有。今天吃一桌子豆腐,如果不佐以鸡鸭鱼肉,竟觉索然无味,但想当初,吃上豆腐是整个宗族的大事。所以你看,连扶着拐杖的老人也出来了。桌上,有豆腐圆子、炸豆腐卷儿,还有蘸酱……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客家人不断迁徙,祖宗成为维系精神的重要象征。围屋从外向内一层层同心圆,中间是一个小空场,空场中间往往就是祠堂。在他们身后,族人们都在忙活着呢。有一个妇女端了两大碗豆腐汤,身后的小孩闻到香味儿、一路闹着。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还有人,端着几层大笼屉,还有人,扛着长条板凳,一会儿围屋中间的空地上,就要坐满了男女老少。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客家人重视亲族、重视祖宗,也重视读书。我想,这三点是相互依存、串联一体的——对祖宗的崇敬,紧密团结了亲族;亲族的倚靠互助,又保障了族中孩子都能受到教育;而读书种子不绝,则反哺亲族、强化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如此,客家围楼,从外看是坚固自守,从里看是亲密温暖。从内部,从这些客家人的视角来看,天上的围屋屋檐,是圆满祥和的。

「子奇出书」迁播不屈客家人

民族迁徙本来很常见,但大多日久他乡变故乡,始终以“客”自居的并不多。

明清时期,许多福建人横渡海峡,到台湾开垦定居,客家人随后而来时,岛上漳州、泉州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双方抗衡,客家人往往处于下风。因此清代一统之后,处于弱势的客家人,与清廷关系更近。如今,台湾岛上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仍然被称为“客家庄”,可见几百年中,客家人的团团自守之姿。客家人在台湾人口不多,但选举中往往成为“关键少数”,“客家庄”的倒向有时能决定投票结果。

一千多年来,客家人的脚步从江淮,到东南丘陵,到台湾,再到海外,他们自称为“客”,从未忘记自己的故土在中原河洛。

如今,沧海巨变、文明冲击,未来,客家人的“客”字,是会随波而逝,还是会愈加清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