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高輝老師《紙上鏡頭》這本書,邀我作插畫。有一章講“走進長汀認識客家”。

畫客家,自然最先想到圍屋。

碧綠的山巒之間,梯田閃亮、毛竹濃密,俯瞰客家圍屋,猶如厚墩墩的城堡,有圓形、橢圓形、半圓形、矩形,盤盤囷囷,互相拱衛。

不過,隻畫圍屋,固然雄渾壯觀、攝人心魄,但圍屋卻太大,巨屋之下不見小民,終是未得客家人的精神。

客家人,本是漢族的一個支系。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晉滅亡、衣冠南渡,此為客家人遷徙之開端。當時的官方文書,便以“客”來指稱江淮一代遷移而來的居民。天下大勢,分合相替,唐末、宋元之際、明清易代……每當政治動蕩、戰火四起,客家人毫不猶豫地離當時已經居住了多年的“他鄉”,繼續南下。

1930年,古直教授的《客家對》這樣描述:“今以播遷之旅,迫處五嶺間,猶不屈已從人,維冀式彀似我。屈強介立,自畫鴻溝,永永年年,長皆客名。”

處于閩、贛、粵地丘陵山地的客家人,為抵禦野獸和敵寇,修建起城堡一般的集體住所,就是“屈強介立,自畫鴻溝”的标志。與堅守防禦相對應的,則是強烈的宗族觀念。“走進長汀”這一章中,所寫豆腐宴,就是親情關系的現實紐帶。

豆腐裝在小磨盤那麼大的籠屜中,圓圓的一朵一朵,大人掀開蓋子,倆小孩兒就要伸手了。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豆腐宴,其實各地都有。今天吃一桌子豆腐,如果不佐以雞鴨魚肉,竟覺索然無味,但想當初,吃上豆腐是整個宗族的大事。是以你看,連扶着拐杖的老人也出來了。桌上,有豆腐圓子、炸豆腐卷兒,還有蘸醬……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客家人不斷遷徙,祖宗成為維系精神的重要象征。圍屋從外向内一層層同心圓,中間是一個小空場,空場中間往往就是祠堂。在他們身後,族人們都在忙活着呢。有一個婦女端了兩大碗豆腐湯,身後的小孩聞到香味兒、一路鬧着。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還有人,端着幾層大籠屜,還有人,扛着長條闆凳,一會兒圍屋中間的空地上,就要坐滿了男女老少。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客家人重視親族、重視祖宗,也重視讀書。我想,這三點是互相依存、串聯一體的——對祖宗的崇敬,緊密團結了親族;親族的倚靠互助,又保障了族中孩子都能受到教育;而讀書種子不絕,則反哺親族、強化慎終追遠的價值觀。如此,客家圍樓,從外看是堅固自守,從裡看是親密溫暖。從内部,從這些客家人的視角來看,天上的圍屋屋檐,是圓滿祥和的。

「子奇出書」遷播不屈客家人

民族遷徙本來很常見,但大多日久他鄉變故鄉,始終以“客”自居的并不多。

明清時期,許多福建人橫渡海峽,到台灣開墾定居,客家人随後而來時,島上漳州、泉州勢力已經非常強大,雙方抗衡,客家人往往處于下風。是以清代一統之後,處于弱勢的客家人,與清廷關系更近。如今,台灣島上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仍然被稱為“客家莊”,可見幾百年中,客家人的團團自守之姿。客家人在台灣人口不多,但選舉中往往成為“關鍵少數”,“客家莊”的倒向有時能決定投票結果。

一千多年來,客家人的腳步從江淮,到東南丘陵,到台灣,再到海外,他們自稱為“客”,從未忘記自己的故土在中原河洛。

如今,滄海巨變、文明沖擊,未來,客家人的“客”字,是會随波而逝,還是會愈加清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