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始改制:论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夏侯玄的双重身份正始改革的措施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司马懿的回信小结

魏正始年间(240-249)是“曹马党争”(曹爽、司马懿)的高峰期。在此期间,曹爽集团曾发动过诸多“限制豪族”的措施。

虽然随着曹爽集团的彻底覆灭,其党徒失去了话语权,被司马氏污蔑为跳梁小丑,成了历史罪人;但搜集诸书,仍然可以窥见些许端倪。

一言蔽之,曹爽绝非无能之辈;夏侯玄、何晏等人也并浮华之徒。关于对诸人的辩诬,前人学者(比如方诗铭)已经多有述论,对此便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就夏侯玄给司马懿的书信,来谈谈曹爽集团的改革措施。

本文共 4300 字,阅读需 8 分钟

<h1>夏侯玄的双重身份</h1>

夏侯玄的身份很特殊,他与曹爽和司马懿均为亲戚。

夏侯玄与曹爽为血亲,其生母是曹真姊妹、曹爽亲姑;因此夏侯玄于曹爽为外弟(即表弟)。

征西将军夏侯玄,于(夏侯)霸为从子,而玄于曹爽为外弟。--《魏略》

夏侯玄与司马氏为姻亲,其亲妹是司马师正室;因此夏侯玄于司马师为内兄(即大舅子)。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父(夏侯)尚,魏征南大将军。--《晋书 后妃传》

因为这层关系,正始年间(240-249)曹马两家关系还算和睦。

夏侯玄举荐妹夫司马师代自己出任中护军(禁军副官、典武官选举),又与表哥曹爽共兴骆谷之役(244),算是充当了曹马两家的润滑剂。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魏略》

(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魏书 夏侯玄传》

正始改制:论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夏侯玄的双重身份正始改革的措施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司马懿的回信小结

曹马方睦,夏侯玄周旋其中

然而随着曹爽诛死,夏侯玄亦“年时方壮、而永见废放”,最终遭到司马师诬杀。夏侯玄之死,从此也成了西晋的政治禁区。

(夏侯)玄既为海内重人,加以当大任,年时方壮而永见废,又亲曹爽外弟,于大将军(司马师)有嫌。--王沈《魏书》

今天读者还能看到夏侯玄的亲笔原文,得益于陈寿的“著史智慧”。

按照西晋初年的政治空气,曹爽、何晏、夏侯玄、李丰等人的正面记载被尽数销毁,乃至缺漏甚多;因此陈寿著史,便不得不“另辟蹊径”。

比如关于“曹髦之死”,陈寿是通过司马昭的矫诏,来尽可能呈现事件原貌。

大将军文王(昭)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横入兵陈伤公,遂至陨命。”--《魏书 高贵乡公纪》

而对于“曹爽集团的改革”,陈寿则借用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来尽可能还原彼时的真相。

太傅司马宣王(懿)问以时事,玄议以为……宣王报书曰……。--《魏书 夏侯玄传》

毕竟司马氏子孙再怎么悖逆,也不好意思否认删改“肇始之祖”(晋宣、晋文)的亲笔书札。因此夏侯玄与司马懿的往来书信,便得以留存,成为后世探究“正始改革”的重要线索。

<h1>正始改革的措施</h1>

夏侯玄的书信很长,洋洋洒洒数千字。但基本没有引经据典的废话,而是理性务实的论述;很有些早期玄学“综核名实”的味道。

夏侯玄的书信中,曾提到诸多弊政与改良手段,大抵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其一是“大中正”制度混乱,上下不一,又侵夺中央的人事权力。

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魏书 夏侯玄传》

夏侯玄提出,要地方中正将候选官吏的才能、门第等信息呈报中央,由尚书台负责最终选举考核。

其二是地方州郡县三级,长官分别为刺史、郡守、县令。而“良吏日少、奸吏日多”,冗官冗员又成问题。

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旧故,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顿,民之困弊,咎生于此。--《魏书 夏侯玄传》

夏侯玄提出,要废郡守,保留刺史与县令。实际是要将州郡县三级简化为州、县两级。

其三是奢淫之风日盛,僭越之举渐增,造成了不必要的财产浪费,与制度上的混乱无序。

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罗绮、纨素、金银餙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之服,通于贱人,虽上下等级,各示有差,然朝臣之制,已得侔至尊矣,玄黄之采,已得通于下矣。--《魏书 夏侯玄传》

夏侯玄提出,要重申法度,使上下有序;同时禁止奢侈之风。

<h1>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h1>

夏侯玄提到的这三件事儿,针对的其实就是地方豪族。

比如收归大中正的权力。“大中正”又作“州中正”,是负责考核选举地方人才的显职。最早是被司马懿提出设立。

晋宣帝除九品,置大中正。--《太平御览》

正始改制:论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夏侯玄的双重身份正始改革的措施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司马懿的回信小结

司马懿置大中正

“中正”因为考核选举,也叫“公平”;实际在选举人才的问题上,这群“公平”是从来也没有公平过。

众所周知,魏晋实行九品官人法,分上中下三级,其中每级又细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而充任中正者,必须在二品以上。

注:中正的人选局限于上品,见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文多不载。

彼时一品与二品为“上品”,三品至九品为“卑品”;品级只看门第族望,不看才干德性。当然,在彼时的理论构建中,寒门穷鬼天生不可能具备德性;只有高门阔少才能具备德性。

“至德之人”在魏晋时是豪族名流的代称;而清流与浊流,隐喻的也是出身尊卑,而不是品德高下。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层面的阶级固化”。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儿掏地洞。

这群靠着家世背景做“中正”的膏粱子弟,到了地方上又会选举什么样的人,简直不言而喻。两晋统治阶级的糜烂腐朽、以及惊人的素质衰退,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制度性腐败”的恶果。

曹爽掌权时,曾经多次试图将“用人权”收归台阁。彼时的台阁由何晏、丁谧、邓飏等人负责。

(曹爽)外以名号尊之(司马懿),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魏书 曹爽传》

故于时谤书,谓“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三狗,谓何(晏)、邓(飏)、丁(谧)也。--《魏略》

何晏是曹操的女婿,丁谧是曹操妻族丁氏的族人,均属谯沛集团。邓飏与何晏同乡(南阳),借此关系进入该集团。

正始改制:论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夏侯玄的双重身份正始改革的措施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司马懿的回信小结

正始之初,曹爽党人操持权柄

曹爽把军权也牢牢控制在谯沛子弟手中。比如曹爽出任大将军,弟曹曦为中领军(典禁军)、弟曹训为武卫将军(武卫、中垒、中坚三营隶属中领军)。

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魏书 曹爽传》

至于先后出任中领军的桓范(籍贯谯郡)、与出任中护军的夏侯玄(籍贯沛国),也是谯沛集团的核心成员。

实际曹爽党人,是以谯沛子弟为核心,辅之以亲近曹氏的勋旧势力(诸如东平毕轨、南阳李胜、邓飏等人),他们试图延续曹魏三祖的法家政治。

注:毕轨之子尚公主,李胜、邓飏与曹爽亲信何晏同乡(南阳),何晏亦尚公主。

曹魏三祖虽然在个人作风上颇为奢淫,但在打击外戚、打击宦官、打击门阀等事情上,是不遗余力的。

曹操、曹丕、曹叡在世时,屡兴巨案,打击浮华之徒。浮华之徒,即所谓“清议交游、扰乱时政”的贵游子弟。魏武诛戮魏讽、魏文诛戮曹伟、魏明大掀“青龙浮华案”,均是对此方针的反映。

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操时代),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曹丕时代)。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魏书 董昭传》

说得直白一些,曹魏三祖实际是通过“破除奸党”、打击潜在政敌,维护中央集权。

然而随着明帝早逝(239),齐王冲龄践祚(曹芳继位时年仅九岁),导致朝政大权落到了曹爽与司马懿两位托孤大臣手中;遂开启了为期十年(240-249)的曹马党争。

正始改制:论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夏侯玄的双重身份正始改革的措施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司马懿的回信小结

齐王即位,曹马党争

曹爽作为曹氏宗亲、又是明帝的少时故交,自然要维护曹氏的统治地位,延续三祖时代的法家政治。其集团成员,基本是以谯沛子弟为核心的少壮派。

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对损害豪强权力的政策则极端反感,遂结成了一个顽固保守的元老派。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司马懿集团中,包含了相当多的耆老勋旧,诸如蒋济、高柔、卢毓、孙礼之流。与锐意进取的曹爽集团相比,确实存在明显分野。

<h1>司马懿的回信</h1>

夏侯玄在书信中提到的三条措施,招招直指要害,严重刺痛了司马懿为代表的门阀集团。

针对夏侯玄数千字的针砭时弊;司马懿仅仅回复了百余字,称“传统已经形成,一时间不好更改”;又诡称“这三件事,需要等待日后的贤人出场,才能得到纠正”。

(司马懿曰)中间一相承习,卒不能改……恐此三事,当待贤能,然后了耳。--《魏书 夏侯玄传》

其敷衍态度显而易见,同时又揶揄贬低夏侯玄与曹爽“非贤能之人”,用心可谓险恶。

实际司马懿口中的“一相承袭、卒不能改”,纯属浮言。

如果说州郡县三级制度的增删损益尚存阻碍,那“中正制度”实乃新政,施行未久,如何“一相承袭”?实际是地方门阀为了维护自己的选举特权,因此夸大其词。

至于“禁止奢侈”的建议,不论历朝历代都属于善政。但司马懿依然充耳不闻,明显是刻意放纵士族。最终形成了西晋初年“流俗豪奢、权门斗富”的丑恶现象。

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晋书 傅玄传》

西晋的铺张浪费、淫靡浮华,二十五朝无出其右者。乃至开国伊始,便一派亡国之象,最终仅传一世(晋惠帝)便天下大乱,根源可谓良有以也。

可见司马懿口中的“卒不能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得再难听点儿,是不欲也。

其中道理,显而易见。若不给士族门阀让渡特权,如何拉拢他们造曹魏的反呢?

夏侯玄得到回信,大感失望,揶揄司马懿“故意拖延、满口胡话”,称其“未尽到伊尹、周公的辅弼责任”。

(夏侯玄曰)夫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心,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司马懿)犹垂谦谦,曰‘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魏书 夏侯玄传》

正始改制:论夏侯玄与司马懿的书信夏侯玄的双重身份正始改革的措施正始改革的限制对象司马懿的回信小结

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

夏侯玄毕竟年轻,他还把司马懿当作伊尹与周公;实际人家想做的,是王莽和曹操。

客观评价,司马懿远不如曹操。魏武虽系篡夺之主,毕竟有横扫群雄之功;而司马懿干得不过是“欺他孤儿寡母”的丑事。

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 石勒载记》

再仔细想想,似乎司马懿也不如王莽。因为王莽一代人干完的事儿,司马氏花了三代四人(宣、景、文、武)才完成。

<h1>小结</h1>

有道是“正义必胜”,实际是“胜利者即正义”,因为失败者永远失去了话语权。

曹爽、夏侯玄本非庸才,却因为失败者的身份,最终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谤满天下。

夏侯玄作为中州上士,名动一时;年轻时被称作“玉树”;壮年时“赴会,群臣越席而迎”;在中护军任上又能选贤任能,垂法后世。

(夏侯)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魏晋世语》

观其综核名实,针砭时弊,英才挺出,名副其实,绝非纯靠家世背景的贵游闲散。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狐狸究竟斗不过老狐狸。曹爽、夏侯玄的政治主张,不仅被司马懿一口拒绝,最终在对方鬼蜮伎俩下,竟落得身败名裂,连性命也丢掉了。

玄格量弘济,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时年四十六。--《魏书 夏侯玄传》

在“临斩东市”的前夕,时年四十六岁的夏侯太初,只怕会一声长叹吧?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