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山海经·海外南经》
曾经有好多个夜晚,他因为这句文字辗转难眠,一下子,云起了,火神祝融整个活灵活现的出来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2">家有面人郎</h1>
面人,《东京梦华录》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面人也称面塑,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手艺人将面团几番捏、搓、揉、掀,用小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以及发饰、衣物。
面人来自民间,揉捏刻划间,保留每个年代独特的市井风味。
子彧的爷爷郎绍安作品《司马光砸缸》 子彧的爷爷郎绍安作品《司马光砸缸》
知名作家冰心在看到面人时,童年所熟悉的北京街头巷尾的一切都涌上心头,她有一篇对子彧的爷爷,也就是北京第一代面人郎——郎绍安的专访:
架子上摆的真是琳琅满目,他的比较新的作品,如“鸡毛信”,“采茶扑蝶”等逼真细腻,不必说了;而我所最爱的,还是一小组一小组的旧北京街头小景,什么卖糖葫芦的——一个戴灰呢帽子穿黑色长袍的人,左臂挎着一个小篮子,上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的冰糖葫芦;剃头的——一个披着白布的人低头坐在红板凳上,旁边放着架子和铜盆;卖茶汤的;卖砂锅的;吹糖人的;无不维妙维肖!(《小桔灯·“面人郎”访问记》)
爷爷郎绍安在制作面人
现在的子彧会这么介绍自己:“我叫郎佳子彧,我爷爷是捏面人的,叫面人郎,我爸也叫面人郎,我是第三代,所以也叫面人郎。”
“面人郎”是一种传统的命名方式,以所从事的行业加上从业者的姓氏来命名这一派系的所有传承者,褒奖此人及其家族对这个事业的传承作用。
郎家的每个人都会从事这门手艺,彼此紧密联系、代代承继。
据子彧自己回忆,对面人的着迷起始于三四岁的时候:“那时,我常常搬个凳子坐在父亲旁边看他制作面人,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每次屏气凝神地看他完成一个完美操作时,仿佛看到跳水运动员完成一个完美的入水动作一样。在那个时候,我对父亲的高超技巧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爱上了面人这门手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5">那些“不听话”的符号</h1>
1、3075
子彧一直不是一个听话的人。
传承面人之于子彧并不是唯一选择。父母曾劝他选择一个能养活自己的职业,手艺只要不丢弃,没必要一定靠它生活。
“可我就是想靠这个生活,大家都说做面人挣不了钱,我就是要靠这个养活自己。”他这么回答。
考研时,爸妈虽说让子彧自己选,但是更希望他能选一个把握更大一点的学校,可他不听。一战失利后,仍坚持二战。
面人作品《3075》就描绘了二战时自己整个人的身心状态——“挺挣扎的一个畸形的胖子。”
3075 是他在自习时学习座位的编号。
“这就是我有一次从食堂回来自习时的状态。作品中的白色椅子,就是从图书馆自习室提取的元素。那是我第二次考研,坐在自习室感觉到强烈的创作欲望,整个画面就出现了,作品记录的就是那个瞬间的感受。”
二战成功,子彧进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 旧时的线条
因为不怎么听话,在捏面人时,子彧更愿意自己去摸索新造型。
十二三岁时,面对传统的面人题材,如:福禄寿、《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他都不太感兴趣,于是疯狂做一些外来的或当下流行的造型。
“觉得传统题材和那时的我没共鸣,如果要做大家喜欢的东西,那就是要做现代的,要做以前没做过的新东西。”
后期在美学学习中,他渐渐发现传统造型和经验具有极高的价值,现在很多东西虽能当下传播,却不一定能传世。而传统的则是可以传世的。
他拿“吴带当风”举例:“我们会在一些画中看见整体排列很舒服的线条,比如衣袂飘飘,就像有风一样。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很多代人经验的总结,而慢慢形成这种形式。
传统中国的美学,比如线条的排布、颜色的选取等,应该继续被运用在我们的现代创作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3">在传承与体验之间</h1>
艺术创作对创作者的情绪状态要求很高,用子彧的话来说就是:“会动真气。”
在创作遇到瓶颈时,他的失眠会特别严重:“创作的时候人会更较真。没有想到足够打动自己的想法时会非常煎熬,就需要把自己顶在墙角,直到将自己满意的结果逼出来。”
将艺术家作为人生标签,子彧似乎是拒绝的,他更真切地想要做自己,渴望拥有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和很多男生一样,他是狂热的篮球迷,喜欢科比,收藏球鞋;也看乐夏,最近喜欢的是 Mandarin 乐队翻唱的歌曲《白鸽》。
面人、音乐和篮球是他很喜欢的三样东西,它们之间不存在优先级。他给出了一个非常 Gen Z 式的回应:
“我不会觉得因为自己是传承人,这些东西就不能玩,否则就失了体面礼数之类的。从其他爱好里获得的感受,都能帮助到我更好去创作。”
所以他去参加《最强大脑》并收获了一大波粉丝这件事本身并不意外。
郎佳的面人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个人的喜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4">100的N次方</h1>
如何将面人更广泛地传播出去是他目前在努力的事。
除了参加综艺,他还建立个人的微博、抖音账号(@郎佳子彧),并持续更新 vlog,希望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面人,也想让更多人知道他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
“如果有一百个人知道这门手艺,其中有十个人能喜欢,十人中有一两个人擅长,传承的问题就解决了。”
将自己作为载体,传播面人手艺是这个研三大男孩给自己定的小目标,但他也未忘艺术的初心:“其实我也有一些不那么易于传播的作品,它们可能代表我追求的更高的艺术价值。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其实我还在不断摸索中。”
对于谣言的反思:rumor&virus
子彧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动态:
“我初中的时候,13 岁,就贴着 ‘95 后传承人’ 的标签儿出来了。
如今研二了,十几年了,‘95后 传承人’ 到现在还是这么稀奇。
真的想看到 00 后,05 后 10 后把 ‘95 后传承人’ 这个标签儿作古。”
关于未来,他还希望能将传统美学教育带给更多孩子,“我们自己的教育部分需要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的滋养”,就像他童年时所感受到的温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