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衰期抑郁,连秀才都没接受过测试,最终他的生活受到了歧视,但由于他在声学方面的研究,他成为第一位在国际领先的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不仅如此,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的学校、第一所科学讲座、第一份科技期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的诞生,都与他息息相关。他就是徐寿。他不仅是中国传统工匠的拉开帷幕,也是现代科技知识分子的奠基人。他远远领先于闭门造车、自封的晚清时代。

中国第一艘轮船"黄婷"号的模型
金陵机械制造局成立于1865年,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南京的第一家现代化机械化工厂,也是中国四大军工工厂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军工的摇篮"。其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国城门外,毗邻大包园遗址公园,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机械制造局(现为1865年创意园)
"中国化学之父"徐寿曾在金陵机械制造局工作。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江苏省无锡市雪村子生园,清末年著名科学家,启示中国现代化学,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先驱。著有《化学同源物》和《续刊》《补充》和《化学检验》《化学叙述》《物体在热变化中易说》《汽车机器韧性》《化学材料西式名称表》《西医西语研究》《西医大成中西名称表》等15种,约90册。
青家庆二十三年(1818年),徐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农民家庭。虽然爷爷不识字,但家里相当守法,一边务农,一边做生意,一边变得越来越富有。当他的父亲徐文彪还是一名读者时,可惜他的父亲在26岁时英年早逝,当时徐寿只有4岁,和母亲一起长大,宋的苦涩,拉着他和他的两个妹妹。
徐守,"中国化学之父"
徐寿从小就跟着老师学"四书五书",只希望走科学路,光耀门苑。参加过一次儿童测试,我觉得分支不切实际,于是放弃了科技的工作。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学习。此时,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工业革命消灭了清政府风雨。东西方军事科技的巨大差距,使得林则徐、魏元等极少数人注意到西方科技的进步,写了关于西方事物的书。社会也逐渐显现出重视世界范围的运用学习,恰逢徐寿的理念。
年轻的徐寿偷偷树立了"不分色,不废话,真心接人"和"不废话,不废话,不谈星寿风水,不谈女巫"誓言,并作为座右铭,认真学习诗集、公功、春秋、汉书、水书笔记等书籍, 注意古今地理的演变,记录山川、地产等,真正做到运用学习。同时,无锡是名牌手工艺品,有许多技术娴熟的工匠,徐寿从小就对工艺品生产、科技、数学、天文学、历法、物理、音乐、医学、采矿等感兴趣,进一步提高他的科学素养,动手制作的工艺设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博物馆新馆藏
咸丰三年(1853年),徐寿和现代著名科学家华潍坊一起来到上海,并在英国伦敦,传教士创办了沐海图书馆,遇见了西方现代物理学、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译本李山兰。他们谦虚地向李珊兰求知,买了书,买了物理实验仪器带回家做实验,大大丰富了物理知识。1856年,徐寿再次前往上海,阅读了《自然新书》的译本,该书介绍了现代化学知识,引起了他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他按照书本一边读边学,终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著名学者。
咸丰十一年(1861年),徐守以"数证深、博相关多通",引起了外交事务的注意,曾国轩、左宗轩、张志东都对他非常赞赏,并曾国轩推荐和招收。次年春天,徐寿被派往安庆军营,主持蒸汽机动力船的发展。同年10月(1863年),他与华玉芳等人合作,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并制造了一艘由蒸汽驱动的木船(暗轮)螺旋桨。当时,虽然由于缺乏蒸汽,在安庆试航中,只有1艘华力号停航,但首先造就了中国国产船舶。
清同治皇帝徐寿"世界第一大师级工匠"
同一统治三年后(1864年),安庆军械研究所迁至南京,次年5月并入金陵机械制造局,由两江总督李鸿章编制。同年,徐寿在儿子徐建旭的帮助下,继续进行试船工作。五年(1866年)3月4日,在南京与中外记者一起参加该船的首次航行仪式,试航"七个多小时",航行"250多华里",曾国轩的儿子曾继泽用"黄高飞,瞬间千里"的意思,取名"黄"。"黄"是"超过50英尺"的长度,"25吨"的负载,"超过40华立"的速度。其原料除主轴、烟草和锅炉从国外进口外,其余均为国内。这是中国军队的第一艘轮船,中国现代造船业从中起航。
同年年底,李鸿章、曾国轩将在上海建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徐守因才华横溢,被派往上海管理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徐寿到达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四项管理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建议:"一本用于翻译书籍,两项用于煤矿铁,三项用于自制枪,四项用于培训船舶水手。"把翻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他认为,在这四件事上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济七年(1868年),他和华潍坊不仅创办了江南机械制造局翻译馆,还设计制造了惠济、福建、海、成庆、豫园等船舶,开创了我国现代造船业的新局面。
惠基号航空母舰
武江号军舰
在翻译博物馆,他与英国人Franja合作,翻译了《化学同源物》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命名了一组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对于金、银、铜、铁、锡、硫、碳气(氧气)、轻气(本译氢气)、绿气(氯气)、轻气(氮气)等大家比较熟悉的元素,他遵循了预制,按其主要性质命名。对于其他元素,徐寿巧妙地运用了获取西方语言的第一个音节并创建新单词来命名它们的原则。徐守用过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中国化学界所接受,一直被使用,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
十三年(1874年),徐守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与实验的新学院——葛治学院,创办并发行了中国第一本科技期刊《量具汇编》。
1878年夏天,刚刚出版了两年的《格拉西特汇编》第七卷发表了一篇题为《考试法则和法律法》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长,但在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具有破石的意义,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从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峰。
格格公立学校
量具编译
"鲁鲁"是中国古代音乐法的总称,在中国古代,用弦音和管弦乐的和声来决定节奏,弦法,以管弦乐的音色。然而,现代物理实践表明,琴弦的振动和管子的振动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现年62岁的徐寿读了他儿子的译本《声音》(Sound),这是第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声学的书,他用现代科学实验(尽管很粗暴)来挑战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泰德尔(John Tydall)关于《声学》的作者。文章否定了延续了数千年的"管弦乐联盟论",纠正了传统的声学定律"气柱模式"(即伯努利定律)。
在傅先生的帮助下,徐先生将他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并写了两篇,一篇给丁教授,与他讨论实验数据,另一篇写给欧洲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自然》。虽然徐从未等待过丁的回复,但五个月后,《自然》杂志以《中国声学》为题发表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编者注中,The Editor's Note,Stone博士写道:
令人驚訝的是,一個被真正的現代科學所證實的古老定律,來自如此遙遠的地方(中國),並且通過如此簡單的實驗手段和如此原始的儀器實現。
《自然》出版后的第三年,徐寿去世,享年67岁。
结束
作者介绍
金一平,安徽太湖。下班后写好的舞蹈做墨水。先后发表论文、科普、诗歌、杂项等文章数百篇。著有《政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秦淮诗集》、《郑与文化研究资料》等著作,《秦淮夜话》《物质语言鲁钢》主编。江苏省诗歌学会兼职会长,南京正和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南省诗歌学会会员,秦淮市书法慈善书院副院长。
审核:张星轩
发布:于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