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他半衰期抑郁,連秀才都沒接受過測試,最終他的生活受到了歧視,但由于他在聲學方面的研究,他成為第一位在國際領先的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不僅如此,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船、第一艘軍艦、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的學校、第一所科學講座、第一份科技期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的誕生,都與他息息相關。他就是徐壽。他不僅是中國傳統工匠的拉開帷幕,也是現代科技知識分子的創始者。他遠遠領先于閉門造車、自封的晚清時代。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中國第一艘輪船"黃婷"号的模型

金陵機械制造局成立于1865年,距今已有150年的曆史。它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先驅,南京的第一家現代化機械化工廠,也是中國四大軍工工廠之一,被譽為"中國民族軍工的搖籃"。其所在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國城門外,毗鄰大包園遺址公園,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金陵機械制造局(現為1865年創意園)

"中國化學之父"徐壽曾在金陵機械制造局工作。徐壽(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江蘇省無錫市雪村子生園,清末年著名科學家,啟示中國現代化學,中國現代造船業的先驅。著有《化學同源物》和《續刊》《補充》和《化學檢驗》《化學叙述》《物體在熱變化中易說》《汽車機器韌性》《化學材料西式名稱表》《西醫西語研究》《西醫大成中西名稱表》等15種,約90冊。

青家慶二十三年(1818年),徐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一個農民家庭。雖然爺爺不識字,但家裡相當守法,一邊務農,一邊做生意,一邊變得越來越富有。當他的父親徐文彪還是一名讀者時,可惜他的父親在26歲時英年早逝,當時徐壽隻有4歲,和母親一起長大,宋的苦澀,拉着他和他的兩個妹妹。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徐守,"中國化學之父"

徐壽從小就跟着老師學"四書五書",隻希望走科學路,光耀門苑。參加過一次兒童測試,我覺得分支不切實際,于是放棄了科技的工作。盡管如此,他從未放棄學習。此時,中國正處于鴉片戰争中,被西方工業革命消滅了清政府風雨。東西方軍事科技的巨大差距,使得林則徐、魏元等極少數人注意到西方科技的進步,寫了關于西方事物的書。社會也逐漸顯現出重視世界範圍的運用學習,恰逢徐壽的理念。

年輕的徐壽偷偷樹立了"不分色,不廢話,真心接人"和"不廢話,不廢話,不談星壽風水,不談女巫"誓言,并作為座右銘,認真學習詩集、公功、春秋、漢書、水書筆記等書籍, 注意古今地理的演變,記錄山川、地産等,真正做到運用學習。同時,無錫是名牌手工藝品,有許多技術娴熟的工匠,徐壽從小就對工藝品生産、科技、數學、天文學、曆法、實體、音樂、醫學、采礦等感興趣,進一步提高他的科學素養,動手制作的工藝裝置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博物館新館藏

鹹豐三年(1853年),徐壽和現代著名科學家華濰坊一起來到上海,并在英國倫敦,傳教士創辦了沐海圖書館,遇見了西方現代實體學、動植物、礦物學等書籍的譯本李山蘭。他們謙虛地向李珊蘭求知,買了書,買了實體實驗儀器帶回家做實驗,大大豐富了實體知識。1856年,徐壽再次前往上海,閱讀了《自然新書》的譯本,該書介紹了現代化學知識,引起了他對化學的濃厚興趣,他按照書本一邊讀邊學,終于成為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著名學者。

鹹豐十一年(1861年),徐守以"數證深、博相關多通",引起了外交事務的注意,曾國軒、左宗軒、張志東都對他非常贊賞,并曾國軒推薦和招收。次年春天,徐壽被派往安慶軍營,主持蒸汽機動力船的發展。同年10月(1863年),他與華玉芳等人合作,制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并制造了一艘由蒸汽驅動的木船(暗輪)螺旋槳。當時,雖然由于缺乏蒸汽,在安慶試航中,隻有1艘華力号停航,但首先造就了中國國産船舶。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清同治皇帝徐壽"世界第一大師級工匠"

同一統治三年後(1864年),安慶軍械研究所遷至南京,次年5月并入金陵機械制造局,由兩江總督李鴻章編制。同年,徐壽在兒子徐建旭的幫助下,繼續進行試船工作。五年(1866年)3月4日,在南京與中外記者一起參加該船的首次航行儀式,試航"七個多小時",航行"250多華裡",曾國軒的兒子曾繼澤用"黃高飛,瞬間千裡"的意思,取名"黃"。"黃"是"超過50英尺"的長度,"25噸"的負載,"超過40華立"的速度。其原料除主軸、煙草和鍋爐從國外進口外,其餘均為國内。這是中國軍隊的第一艘輪船,中國現代造船業從中起航。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同年年底,李鴻章、曾國軒将在上海建江南機械制造總局。徐守因才華橫溢,被派往上海管理江南機械制造總局。徐壽到達時,根據自己的了解,提出了四項管理江南機械制造總局的建議:"一本用于翻譯書籍,兩項用于煤礦鐵,三項用于自制槍,四項用于教育訓練船舶水手。"把翻譯放在第一位,是因為他認為,在這四件事上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同濟七年(1868年),他和華濰坊不僅創辦了江南機械制造局翻譯館,還設計制造了惠濟、福建、海、成慶、豫園等船舶,開創了我國現代造船業的新局面。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惠基号航空母艦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武江号軍艦

在翻譯博物館,他與英國人Franja合作,翻譯了《化學同源物》等書籍,系統地介紹了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内容。同時,他發明了音譯的命名方法,命名了一組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對于金、銀、銅、鐵、錫、硫、碳氣(氧氣)、輕氣(本譯氫氣)、綠氣(氯氣)、輕氣(氮氣)等大家比較熟悉的元素,他遵循了預制,按其主要性質命名。對于其他元素,徐壽巧妙地運用了擷取西方語言的第一個音節并建立新單詞來命名它們的原則。徐守用過這種命名方法,後來被中國化學界所接受,一直被使用,這是徐壽的一大貢獻。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十三年(1874年),徐守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所專門研究自然科學與實驗的新學院——葛治學院,創辦并發行了中國第一大學技期刊《量具彙編》。

1878年夏天,剛剛出版了兩年的《格拉西特彙編》第七卷發表了一篇題為《考試法則和法律法》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長,但在現代中國科學技術史上具有破石的意義,代表了一個半世紀前中國人從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高峰。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格格公立學校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量具編譯

"魯魯"是中國古代音樂法的總稱,在中國古代,用弦音和管弦樂的和聲來決定節奏,弦法,以管弦樂的音色。然而,現代實體實踐表明,琴弦的振動和管子的振動之間存在根本的差別。現年62歲的徐壽讀了他兒子的譯本《聲音》(Sound),這是第一本關于中國現代聲學的書,他用現代科學實驗(盡管很粗暴)來挑戰著名實體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約翰·泰德爾(John Tydall)關于《聲學》的作者。文章否定了延續了數千年的"管弦樂聯盟論",糾正了傳統的聲學定律"氣柱模式"(即伯努利定律)。

在傅先生的幫助下,徐先生将他的論文翻譯成英文,并寫了兩篇,一篇給丁教授,與他讨論實驗資料,另一篇寫給歐洲最負盛名的科學期刊《自然》。雖然徐從未等待過丁的回複,但五個月後,《自然》雜志以《中國聲學》為題發表了這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在編者注中,The Editor's Note,Stone博士寫道:

令人驚訝的是,一個被真正的現代科學所證實的古老定律,來自如此遙遠的地方(中國),並且通過如此簡單的實驗手段和如此原始的儀器實現。

《自然》出版後的第三年,徐壽去世,享年67歲。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他一生布衣,卻是首個在《Nature》發論文的中國人!

結束

作者介紹

金一平,安徽太湖。下班後寫好的舞蹈做墨水。先後發表論文、科普、詩歌、雜項等文章數百篇。著有《政協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秦淮詩集》、《鄭與文化研究資料》等著作,《秦淮夜話》《物質語言魯鋼》主編。江蘇省詩歌學會兼職會長,南京正和研究會秘書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江南省詩歌學會會員,秦淮市書法慈善書院副院長。

稽核:張星軒

釋出:于曉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