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作者:澎湃新闻

记者 高丹

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脚石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雕像群,也被称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纪念碑,超过5万座石窟雕像在晚宋时代再光熠熠。

消息悉,"胜利达足——大脚石刻特展"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的82件(套)展品包括观音,佛陀,支持,醉酒等图像。该展览不仅是对大脚石雕刻艺术和历史的全面展示,也是多年来大脚石雕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成就。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展会现场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据悉,此次展览是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展览。展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文化工作者在大脚石雕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发现过程、独特特征和探索。展览包括回顾大脚石雕的发现历史,介绍大型脚石雕刻的独特艺术,以及展示大型脚石雕刻在文物数字化和文物保护方面的成就。

展品主要包括大脚石雕的各种石窟的收藏图像,近年来,对达富特地区的考古发掘、文物的收藏、转移等,基本上展现了大脚石雕的雕刻风格。对于更多不可移动的洞穴,选择部分焦点,代表性图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脚石雕的艺术魅力。

展出的82件(套)展品,包括大脚石雕学院收藏的66件(套)文物,包括优雅的观音,慈悲谦逊的佛陀,人类的谦卑支持,现实的醉汉形象,香炉等雕像的图案,精美的雕刻,多样化的主题;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被称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纪念碑的发现,达足石的发现将中国石窟艺术的繁荣历史延续了400多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达富特石雕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次展览通过将文物与图片相结合,突出了大脚石雕的差异。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展示发现过程,基本概况,石雕特征以及研究和保护成果。

第一单元"发现之旅"通过大量图片展示了大脚石雕的发现。这件珍贵的艺术珍品早已在野外山间失传,直到清家嘉庆时代,著名考官、大脚县张伟探索古今,擦拭文字,前渭蓝的缕缕道路,第一次大脚石雕刻研究。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考察,在纪念书的发现之旅中,有梁思成、刘敦轩、杨家罗、马恒、顾伟刚、王朝文、刘开元、叶庐山等在中国现代学术界和文学界的名字。本单元通过相关历史照片和大型脚石雕刻,帮助观众澄清大脚石刻的发现和研究历史,时间跨度从清朝到当代,脉络清晰,信息丰富。该模块还展示了199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达富特石雕的照片,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呈现达富特石雕纪录片,丰富了展览元素。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坂牟尼雕像高143厘米,宽116厘米,厚104厘米,原位于大脚保定山的小佛湾石窟中

第二单元"道大脚",首先,用大面积的墙面设计向观众展示大脚概览。大脚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是川渝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东路和大川东路的必经之地。大脚石雕是大脚地区所有石窟的总称,到目前为止,有75个石窟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北山、保定山、南山、石门山、石山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柳本雕像高125厘米,宽70厘米,厚50厘米,原位于保定山大脚小佛湾石窟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明振武帝雕像高88厘米,宽49厘米,厚37厘米,原本位于蜀城岩大脚镇

其次,该单位讲述了唐末后大脚地区大脚地区开立雕像的代表人物和事迹的故事,如魏俊静、颜生、冯伟、赵志峰等,达富特历史上的著名雕像、主持官,都可以在大脚石雕中找到相应的雕像。本次展览汇集了与这些人物相关的石碑、照片、建筑物等文物,有助于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大脚石雕的起源。该单元突出了南宋坂牟尼的雕像,最初位于大脚保定山的小佛湾石窟中。这座雕像体现了非常高的雕刻技艺,是宋代佛像的典范,也是达富特地区罕见的圆形雕塑。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明成华七年(1471)香炉高145厘米,宽125厘米,厚125厘米 原定位于大脚保定山小佛湾石窟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1127-1279)观音坐像 高188厘米,宽105厘米,厚49厘米,原位于保定山小福湾石窟

三、单位通过代表性文物展现大脚石雕刻的多样性主题特征,突出本地区"三教合一"的形象特征,以及独特的叙事形象风格。达富特石雕的晚熟,汇集了北朝以来石窟艺术的精髓,在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融合三大学说方面,比上一代人更加成熟。图像创作的主题不仅展现了罗汉像的禅宗主题,而且以"刘氏宗派"为代表的刘奔顺,同时世俗肖像的出现给更多人带来了烟花、儒家、演绎、陶"三教合一"的形象,更加诠释了宋代流行的社会潮流。图像内容注重图形丰富,融入多元民间思想,特别是将孝心和禅宗思想融入伪装,完成了主题思想与世俗生活氛围场景的传播,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北宋先平至志平(998-1067)鲜花喂养佛像高133厘米,宽43厘米,厚43厘米,出土于1986年大富万古古古镇大钟寺遗址(第一号)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1127-1279)似高80厘米,宽53厘米,厚29厘米,原位于保定大脚山大富湾石窟

该单元以动画视频结束,展示了位于达富特山南崖西段的"公牛田园地图",充满乐趣。共有十二组牛田园地图,根据杨泽公创作的《牛之歌》创作于南宋。人物以牛为心,牧羊人是指修行者,通过牧羊人与牛的互动,运用逼真的表达手法,生动地形象化,展现禅修练习的过程,让观众受益。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1127-1279)圆形佛像高53厘米,宽54厘米,厚13厘米,原本位于保定山大脚小佛湾石窟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1127-1279)信教者喜欢高91厘米,宽46厘米,厚36厘米,原位于保定山大富湾石窟

第三单元"玉岩妙祥"分别展示了大脚北山、保定山、南山、石鸡山、石门山五个地区的特点,分析了大型脚石雕刻的发展、图像的内容、图像表现形式等。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达富特最早的石雕作品建于唐永辉时代(650-655年),南宋五代后达到顶峰,是洞穴雕像向悬崖方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开辟了石窟艺术的新世界。石雕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主题多样且保存完好而闻名,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1127-1279)醉汉坐得像77厘米高,70厘米宽,30厘米厚,原本位于大脚保定山佛湾石窟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南宋时期(1174-1252)敖德萨的头高22厘米,宽18厘米,厚24厘米,原位于保定山大富湾石窟第十四璐鲁洞左壁上

该单元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像和形状精美的图像展示了大脚石雕的美丽。北山是一座集石雕画廊为一体,生活变化无限,孔雀明王洞,以旋转穿过藏族洞为代表,雕刻精美,工艺独特。保定山佛湾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石窟,整体设计理念,充满了连续的雕刻和巨大的群像,场面极为壮观。家长们重新进入变相,极大的便利佛报通过变相的石雕充满活力,将平凡的生活场景融入石窟创作中,画面非常世俗,生活特色,创新中国石窟艺术表达。南山、石山、石门山等石窟有孔子、三清、苏库马兰等儒家、释义、道教等雕像,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深远,在艺术形象建设上极为罕见。这些形象选择素材起源于经典,但也不局限于经典,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世俗信仰对惩罚恶、弘扬善、意图和规范行为的合理要求。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脚石雕刻的表达手法与流行美学紧密结合,采用逼真夸张的互补手法,难以展现,传达困难的感受,赋予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努力传达神的真理。无论是佛陀、比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世俗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姿态优雅,与现实中各式各样的人物非常相似。该单元重点展示一个香炉,雕刻为空心,装饰有龙、云、花、双狮游玩球等图案,雕刻精美,巧妙别致,在大脚上已经发现香炉,其雕刻技艺最为突出,是明代香炉的代表作。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第四单元"传承新",向观众分析了大脚石雕刻的保护历史和修复技术,并展示和推广了作品。千年之交,大脚石刻留下伤疤,表面风化,风水侵蚀,岩石坍塌,生物侵蚀,使石头的外观变得越来越斑驳和蜕变,保存状态非常脆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脚石雕研究所采用传统工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综合检测、加固、风化等科学手段,使饱经风霜的大脚石雕刻得以重生。本模块侧重于大型手视声音修复项目。千手观音像位于保定山,雕刻于南宋。在88平米的悬崖面上,近千只手眼如孔雀一样打开屏风,堪称"世界奇观"。由于年代久远,千手逐渐出现石屑、金箔抬起、油漆变色等病害。据调查,共有34种疾病相互叠加,疾病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8%左右。2008年,千手观音影像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历时8年,完成了从石胎车身到油漆层、金层的逐一修复,最终让千手观音涅槃重生。千手观音的修复过程、手段和材料都体现在本模块中。

展览以达富特地区有关部门为推广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达富特石雕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而结束。近年来,达足石雕研究所积极推进石雕的数字化保存,逐步完成了对洞穴图像的扫描,同时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了部分图像,赋予了不可移动文物走出家门的可行性,达到了保持文物活存当下的目的, 为公众服务。大脚石雕研究所也充分利用了收藏和数字成果,先后在成都、深圳等博物馆举办过展览,不断推动大脚石雕艺术走出去,赋予世界文化遗产新的活力。

大足石刻进京展,呈现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通过传统展示手段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将大脚石雕刻的风格传递给观众,借助科技和艺术的力量,让大脚石雕刻进入人们的生活,引导大家了解大脚石雕刻的独特魅力, 更好地理解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及重庆市大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了解大脚石雕刻、大脚石雕刻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工作者为保护和传递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希望本次展览能够成为文化与旅游实践融合的成果之一, 帮助大福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展览将持续2个月。

负责编辑:陈露西

校对:刘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