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任思云
什么样的教学体系更适合人类的成长
舒新城进入阜乡女校工作,体验教会学校的不合理,例如,由于缺乏国民教育,学生对民族常识认识不足,老师不看报纸关注时事的习惯,等等。当时对中国教育的观察,促使他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教学体系更适合人性的成长。
研究实验新的教学方法
舒新城对道尔顿长文《什么是道尔顿的系统》的首次全面解读,作为道尔顿特刊的一部分发表在1922年11月的《教育杂志》上。本文阐述了道尔顿系统的理论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鼓励教育界的同事研究和试验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保持中国人在"首海"的地位
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十八事变",有人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主张废除"首海",也有人提议删除《一二八》《九一八》《塘沽协定》等项目,受到舒新城的坚决反对,这一版《首海》保留了一些历史和政治名词, 但也要保持中国人的地位。
将教育理念融入出版业
小时候,他接受过私立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接受新型学校教育,24岁以后从事教育,32岁以后专注于教育,舒欣成想:"在现代中国教育的阶段,我摆出各种角落的孩子, 但也做过各种游客。以我的人生历程为现代中国教育变化的线索,我觉得很容易让人对一些感兴趣,或者把它比作几篇空洞的教育论文或一本关于教育原理的书。"从那时起,他就为中国图书局工作,不仅仅是通过出版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教育理想。目前职位的本质是经营一家企业,但要产生不亚于教育部长或大学校长的文化影响,"他在日记中写道。"
立志学习教育
1893年,舒新城出生于湖南省鲁浦县东乡的一个小村庄。曾祖父和祖父都过着艰苦的耕种生活,后来在农场外经营了一些副业,家庭道路略有改善。他是家里一个很看重的孩子,因为父母爱他,他五岁就上了私立学校。他的母亲特别重视他的教育,并打算培养他的"绅士之风",以便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站在士林,不再是全职农民,所以纪律太严格是不可避免的,但他相信他"几十年的治理,但生活的基础, 但在那个时代已经确立。
小时候,舒新城在私立学校和大学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读了四本书五本书,还学会了八股文字和诗歌。1908年,他进入新学校。当时,新学校是草皮时期,学龄没有限制,他在15岁时成为一名小学生。但毕竟他的学术能力足以上中学,没过多久老师在课堂上教得太少,太普遍。他为自己安排丰富课外自学内容:一是多接受新知识,阅览室里在《泰晤士报》《新人民系列》《特朗普回传》《黄帝魂》《中国魂》等不知疲倦地阅读,张泰燕志康曾为"论论"。革命等可以背诵;二是读小说,《东周利国志》《查贾志志》《朱利安的外国史》四部名著等,"看东西不系统,但社会各方面的知识都增加了不少,文章也无形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弱者不依靠强者,以傲为荣的习惯,也大多由这些小说来形成";所以长时间自学,不仅丰富了心智,而且养成了自律的习惯。
此后转学到常德、长沙、武昌等地的学校,有幸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又在岳麓山静修了四年。此时的他已经"满脑子的统治世界大真理",不再借鉴作业本身,业余爱好者除了在山上玩,还在图书馆里学习《曾文正》《庄子》《朱子教条》等书籍。
湖南在中国新教育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有许多民办学者热衷于在公立学校之外办私立学校。舒新成在一些学校学习,毕业后自然会继续从事教育,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初步的经验和观察。他读过桑德克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杜威的《人民治理与教育》等,进一步打开了自己的视野。此时,他决心学习教育,从事教育写作。
舒新成在《我与教育》一书中说:"我认为人们的思想之所以如此相似,除了他的思想能力之外,是基于他的天,其余的都是由时代的车轮转移的;当时的社会环境给了我两大影响者:一是湖南政局的混乱状态,一是"五四运动"。"
具体来说,自民国元年以来,湖南的政治变迁堪称全国最激烈的,历时长、军阀换届频繁,党派之争,几天之内。学校教育也受到很大影响,此时拖欠教育经费是国家一贯的情况,湖南也未能幸免。舒新城出于生计考虑,靠人引进,到一些教会学校任教,主要在富祥女子学校担任教学主任。从教育经验的角度来看,他既经历过私立大学,也经历过新学校,并认为每所学校都有其缺点。进入福乡一段时间后,也意识到教会学校的不合理性,例如,由于缺乏民族语言教育,学生对民族常识的了解不足,教师不看报纸关注时事的习惯,还缺乏同伴沟通,等等。当时对中国教育的这些观察,促使他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教学体系更适合人性的成长。
在福祥时代的积极方面,图书馆收藏了杜威、桑德克、詹姆斯、孟璐等人的各种教育和心理学著作,以及英美文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丰富书籍,他"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大陆,当时精神愉悦、不言而喻,对知识的渴望发展到了极致"。
舒新城自1916年起就开始读《新青年》,"五四"运动,各种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人们带来新的想法。舒新成想道:"那时候,我醒着的时候,对于旧几乎各种疑惑,对于新几乎每一件都好,所以不管怎样,只要是黑白印刷的,只要能买到,读起来就不细。"在'五四'新风的影响下,舒新城孜孜不倦地阅读,也孜孜不倦地撰写和发表,然而,一篇分析傅翔的长处和短处的文章《我对教会学校的看法和希望》一文,却因为教会教育界的困难而让他失去了工作。舒新成从自己的教育经历中看到了当时的中国教育体系的多阶段性,这为他继续从事教育实践和未来教育研究著作埋下了伏笔。
倡导和试验道尔顿系统
福祥风波前后,舒新城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1921年春,张东轩推荐舒新成担任中国公立中学部(上海吴轩中学的前身)主任,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顿师资队伍,即"邀请老师——老师们'说出来'来,有叶胜涛。"朱子清、陈鹤山、常乃银、刘艳玲、刘建阳、吴有田、徐敦谷人",宗旨是"立志把这座庄严的寺庙变成一所理想的学校,努力实现我的教育主张"。这一时期,舒新城的教育工作颇为成功,其中之一就是道尔顿制度的倡导。
道尔顿系统由美国教育家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1887-1973)于1920年创立,并以马萨诸塞州道尔顿高中命名。后来在五四运动中,经过自学辅导、团体教学、蒙台梭利教学和设计教学,它被引入我国。
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和群体性的和谐自由发展。道尔顿体系强调三个基本原则,即自由、合作和规划。自由意味着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分配不同的作业,并鼓励学生计划自己的学习。合作既是师生之间,也是学生之间,鼓励相同或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相似兴趣。计划是指打破课程的上课制度,按照教师制定的家庭作业大纲,学生按照师生之间的协议完成学习任务。道尔顿系统试图消除课堂教学体系的弊端,即只重视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地位。结果,它很快被引入世界各地,引发了一场教学革命。
道尔顿被引入中国,并首先登陆上海。道尔顿系统最早推出的是上海教育刊物《教育杂志》和《华人教育圈》的大批量发行,不久后出版了道尔顿系统、道尔顿系统直播、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等文章。
舒新城对道尔顿长文《什么是道尔顿的系统》的首次全面解读,作为道尔顿特刊的一部分发表在1922年11月的《教育杂志》上。文章阐述了道尔顿体系的理论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鼓励教育界的同事认真研究和试验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明确指出:"首先,我希望国内教育工作者对道尔顿体系有一种实验的态度;
1922年,舒新成在他工作的上海吴轩中学指导道尔顿系统的试点,并在道尔顿系统在美国成立仅两年后,在中国开创了道尔顿系统。继上海之后,许多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采取了积极行动,伯克赫斯特女士自1925年以来对中国的访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道尔顿体系的初衷和实施。
然而,吴卫中学校以"外来反对和学生反对"为由,不支持教学实验,于1922年底辞职,次年2月,他被南京东南大学校长廖世成教授聘用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任教,继续试验道尔顿制度。
东南大学附属道尔顿实验在结果的引进、设计、实施和分析等方面全面完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实验科学化追求的典范。当时的实验是"比较实验",将智力和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采用道尔顿系统,一组没有道尔顿系统,比较两组高分。一学期后,廖诗坦言道尔顿系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学能力","能引起个人研究的乐趣和精神,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但从实验结果来看,教学效果似乎很难得胜,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教师人数众多, 教师花费的时间,学生花费的家庭作业时间明显增加,此外,还存在考核分数无法具体规定的标准等问题。最后,廖世成在《东方大学附属托尔顿实验报告》中总结道尔顿系统的特点是"自由合作",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难以实施,因此,于1924年9月决定取消道尔顿系统的试验。
虽然道尔顿实验最终被取消,但在实验过程中,教育部门对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感兴趣。舒新城利用节假日举办道尔顿暑期工作坊,到处公开讲授道尔顿系统,覆盖南京、上海、武昌、长沙、武进、宜兴等地。1924年4月,完成学校教学工作后,自费走访了芜湖、宁波、绍兴、徐州等11地的35所学校,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11个地方的35所学校。这一时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反思后来被总结成一些有影响力的书籍,如道尔顿讨论集,道尔顿系统研究集,道尔顿的简短谈话等。
教育的历史和私立大学的教育理想
反思道尔顿在中国的实验,舒新成认为"这两个实验没有好的结果,主要原因似乎是人类的问题——老师对旧方法的怀疑和对新方法的需求"。在他看来,要改变制度,首先要改变那些拥有制度决定性力量的人,即首先要教育人。
因此,他决定"不在任何现有的学校体系中担任教师,而是创建我自己的新教育体系",并专注于他的教育著作。舒新城除了1931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一个学期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外,从未参加过任何教学工作。他的事业重心转向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的研究,希望为自身利益、人与人、救国利用创造新的教育体系。
舒新城将教育史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整理手稿、讲义,最后编成《教育通论》和《现代教育方法》一书,第二是整理清末同一博物馆建立以来中国新教育史,最后编成《中国现代教育史》四卷本和《中国新教育概况》。一卷、三卷被写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和一些专著,最后写成《现代汉语学习史》《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和多篇论文《十四年汉语教育指南》和《十五年中国教育指南》。
小时候,他接受过私立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接受新型学校教育,24岁以后从事教育,32岁以后专注于教育,舒欣成想:"在现代中国教育的阶段,我摆出各种角落的孩子, 但也做过各种游客。以我的人生历程为现代中国教育变化的线索,我觉得很容易让人对一些感兴趣,或者把它比作几篇空洞的教育论文或一本关于教育原理的书。"
他对教育研究的热情,除了解决中国现代教育的问题外,还寄托在了当时的理想之上——创建自力更生的私立大学教育。为了筹集资金,他决心除了写一本书之外还要编辑字典。1926年,一个小团队被召集起来编辑《青年百科全书词典》,该词典本应支付经营一所有版税的学校的费用。因为词典不仅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和出版,而且还因为当前形势的变化,最终没有实现愿望。
到1928年,舒新城"把编辑当成自己的职业,民办大学的理想已经幻灭",指的是他接受了中国图书局《首海》主编的职位。这是舒新城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因为"首海"进出版园
舒新城从教育园走进编辑园,与朋友卢飞轩关系密切。舒新成在湖南省担任高级教师时,学习了陆飞轩的文章,对倡导男女平等思想的《妇女教育问题》印象特别深刻。1922年秋,舒新城在吴伟中学任教,陆飞轩去演讲,两人"看得如意",成了反转的莫。
自1922年初以来,陆飞玄就邀请舒新城加入中国书局开创事业,前后五六次,都被他以"实用教育理想"为由拒绝。陆飞轩并不着急,同时努力帮助舒新城依然是最热心的教育,同时选择机会继续劝说。教育部颁布新学校制度时,课程标准发生了变化,卢泴新城邀请舒新城编辑公民教科书。这是基于对舒新成的教育经历的充分理解和丰富的知识:"初中生需要的是人生常识,不是纯粹的科学,你的常识就我读过你的著作和对话,可以称为活生生的百科全书,只要你把你的常识整理一下, 你可以成为一本好的公民教科书。《新高中教材与青少年教材》是舒新城首次参与中国图书局的编辑工作。这套教材很受欢迎,不断转载,看舒新城的编辑技巧和陆飞轩的人的知识。
词典和工具书的出版是中国图书局对中国文化界的巨大贡献。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型汉语文字书《文字之源》,但以旧文字书为基础,押韵书、书籍专业性强。为此,中国图书局决定为人们的实际生活编纂另一本有用的百科全书式工具书,名为《首海》。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自1915年秋创刊以来,《首海》主编在停职时,直到舒新城写了关于护理幻灭的文章,并多次受陆飞轩的邀请,终于在1928年接手了《首海》的编纂工作,次年担任中国图书局编辑部主任。
曾在中国图书局工作的舒新成和武威中学校长一样谨慎,不仅以出版为谋生手段,而且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出版业。"目前职位的本质是经营一家企业,但要产生不亚于教育部长或大学校长的文化影响,"他在日记中写道。"所以,在上任之前,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秘密计划,包括收集资料和丰富图书馆藏书,写字典,高中参考书,一般读物,特殊书籍,文学和艺术书籍的编辑等等,这取决于他未来的出版活动。
在被任命之前,他还结识并熟悉了他的编辑同事。根据他的日记,1929年8月1日,他与编辑学院图书系主任张翔进行了交谈,了解教科书的编辑情况;他对同行的重视贯穿了他的出版生涯。1935年,与王玉清等人一起创办了职业培训学院,半年班半年送书局各部门实习,不收取学费,根据成绩给予奖金,以吸纳人才。对于编辑来说,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知识性质的需要,实行六小时工作制,以学习和补充知识。公共和私人,这些都是深思熟虑和合理的考虑因素。
舒新城接手了"首海",专注于大量收集新词,不再收集旧词。他广泛搜索报纸和报纸上的流行词汇,删除新旧词汇,并通过翻译自5月4日以来出现的外来词名称,收集了古代白话小说和歌剧的常见说法。这些创新使"首海"在商业媒体"首原"的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
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有人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取消了《首海》中的社会科学条目,也有人提议删除《1月28日》《9·18》《塘沽协定》等项目,遭到舒新成的坚决反对。"我们的国家软弱无力,无法与强大的敌人竞争,这是一种耻辱,他们的话与辩论没有争议,他们强加给我的事实沉默而沉默。由于他的理性努力,这一版的《言海》得以保留一些历史和政治术语,如《塘沽协定》,也保持了中国人的地位。《首海》于1936年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下一本书,与《首原》相比,可称为"精炼后"的作品,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作为编委会主任,舒新城"发展教育文化,维护公司生存"的出版理念影响了中国图书局的出版格局。除了《首海》的编辑,他在中国书局时期还有很多努力,不能埋没。
1933年,舒新城以"灌输时代知识,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创办了半月刊《新中国》,后来成为推广新思想和出版进步翻译的最前沿。
陆飞轩、舒新城都抱着用书报"开人智补学"的思想,陆飞轩在创办中国书局之初就说过:"建国从根本上讲是关爱教育,教育才是真正的教科书。教育不是革命性的,国家的基础永远无法巩固。因此,舒新成主持出版,着重实用性。《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自1934年起出版,包括蒋维编的《中国哲学史》、王光谦的《中国音乐史》、冯子轩的《现代艺术纲要》、左彦生的《辛亥革命史》、周先文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自1936年以来,以"大学书籍"的形式出版了大学教授学者的教学讲义和翻译集,包括经常指导的"国家教育体系",郭文贵对"经济理论"和"朗格唯物主义史"的伟大翻译,黄一芳的代数方程翻译,吴宇的"微不足道","斯坦西考古学"的翻译,林和程的"中国农业金融"汇编等。
在舒新城的主持下,中国图书局还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古籍和古籍,中国图书局图书馆也进行了大改,逐渐成为一个易于编辑和检查的知识仓库。1934年,舒新城以低价将他收藏的期刊、杂志和教育书籍转入图书局,以丰富他的收藏。在其的领导下,图书局的其他同事也捐赠了书籍。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书局在1945年还是买了一批郑振轩的藏品,让当时一些有文献价值的书籍得以保存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多年前出版的《首海》的重修势在必行。事实上,早在当年6月,舒新城就制定了《首海增编计划》。1953年,担任中国图书局编长23年的舒新城退休,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出版生涯,尤其是《首海》的改版,这在他任职时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7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舒新城谈到了我国出版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即缺乏工具。毛主席说,他20年前用过"首海",在陕北战争中也用过,后来在雁川敌紧急的情况下,不得不留着埋,后来找不到了。"这本书现在太老了,它更老了,我希望能修改它,"他说。几个月后,毛主席到上海会见舒新城,两人谈起了《首海》的修改和《百科全书》的编辑。毛主席建议由舒新城负责,于是,1958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图书局辞职海编辑室(前身为上海文字出版社),舒新城重新进入图书局工作,承担起新《首海》总编的责任。
1960年春,修改后的《首海》初稿基本完成。到第二稿审查时,舒新城已经住院。据刘继群太太回忆,此时他还在床上审稿,逐条写下几十条修改,直到11月大病太严重而无法写,还叫她写日记写下意见。不幸的是,当年11月28日,舒新城因癌症去世,未能看到新《首海》的正式出版。
舒新成曾这样形容自己:对小农的儿子,由于遗传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各种关系,体验到一种"无限的自我意识创造"的人生见解。回顾其一生对于教育和出版,确实有人说,在"无限的自我意识创造"的同时收获了兴趣和事业。
学术档案
舒新城(1893-1960),湖南省卢浦市。教育者,出版商,字典编译器。曾任中国公学中学主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研究并引进道尔顿系统。从事教育写作,著有《道尔顿系统研究集》、《中国教育指南》、《教育丛书》、《现代汉语研究史》、《教育通论》、《现代中国教育史》等。1928年,应中国图书局的邀请,他主持了《首海》(1936年版)的编纂工作。1930年,他成为中国图书局的主编,后来担任总经理。1957年,他向毛泽东提出修改《首海》,得到支持,他成为中国图书局首脑海编辑部主任、首海编委主编,主持修订工作。
来源:温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