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任思雲
什麼樣的教學體系更适合人類的成長
舒新城進入阜鄉女校工作,體驗教會學校的不合理,例如,由于缺乏國民教育,學生對民族常識認識不足,老師不看報紙關注時事的習慣,等等。當時對中國教育的觀察,促使他不斷思考,什麼樣的教學體系更适合人性的成長。
研究實驗新的教學方法
舒新城對道爾頓長文《什麼是道爾頓的系統》的首次全面解讀,作為道爾頓特刊的一部分發表在1922年11月的《教育雜志》上。本文闡述了道爾頓系統的理論及其在中國實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鼓勵教育界的同僚研究和試驗這種新的教學方法。
保持中國人在"首海"的地位
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十八事變",有人屈服于日本的壓力,主張廢除"首海",也有人提議删除《一二八》《九一八》《塘沽協定》等項目,受到舒新城的堅決反對,這一版《首海》保留了一些曆史和政治名詞, 但也要保持中國人的地位。
将教育理念融入出版業
小時候,他接受過私立和大學教育,15歲以後接受新型學校教育,24歲以後從事教育,32歲以後專注于教育,舒欣成想:"在現代中國教育的階段,我擺出各種角落的孩子, 但也做過各種遊客。以我的人生曆程為現代中國教育變化的線索,我覺得很容易讓人對一些感興趣,或者把它比作幾篇空洞的教育論文或一本關于教育原理的書。"從那時起,他就為中國圖書局工作,不僅僅是通過出版謀生的手段,而是一種教育理想。目前職位的本質是經營一家企業,但要産生不亞于教育部長或大學校長的文化影響,"他在日記中寫道。"
立志學習教育
1893年,舒新城出生于湖南省魯浦縣東鄉的一個小村莊。曾祖父和祖父都過着艱苦的耕種生活,後來在農場外經營了一些副業,家庭道路略有改善。他是家裡一個很看重的孩子,因為父母愛他,他五歲就上了私立學校。他的母親特别重視他的教育,并打算培養他的"紳士之風",以便能夠像成年人一樣站在士林,不再是全職農民,是以紀律太嚴格是不可避免的,但他相信他"幾十年的治理,但生活的基礎, 但在那個時代已經确立。
小時候,舒新城在私立學校和大學度過了愉快的時光,讀了四本書五本書,還學會了八股文字和詩歌。1908年,他進入新學校。當時,新學校是草皮時期,學齡沒有限制,他在15歲時成為一名國小生。但畢竟他的學術能力足以上中學,沒過多久老師在課堂上教得太少,太普遍。他為自己安排豐富課外自學内容:一是多接受新知識,閱覽室裡在《泰晤士報》《新人民系列》《特朗普回傳》《黃帝魂》《中國魂》等不知疲倦地閱讀,張泰燕志康曾為"論論"。革命等可以背誦;二是讀小說,《東周利國志》《查賈志志》《朱利安的外國史》四部名著等,"看東西不系統,但社會各方面的知識都增加了不少,文章也無形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弱者不依靠強者,以傲為榮的習慣,也大多由這些小說來形成";是以長時間自學,不僅豐富了心智,而且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此後轉學到常德、長沙、武昌等地的學校,有幸考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又在嶽麓山靜修了四年。此時的他已經"滿腦子的統治世界大真理",不再借鑒作業本身,業餘愛好者除了在山上玩,還在圖書館裡學習《曾文正》《莊子》《朱子教條》等書籍。
湖南在中國新教育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有許多民辦學者熱衷于在公立學校之外辦私立學校。舒新成在一些學校學習,畢業後自然會繼續從事教育,對我國教育的現狀有初步的經驗和觀察。他讀過桑德克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杜威的《人民治理與教育》等,進一步打開了自己的視野。此時,他決心學習教育,從事教育寫作。
舒新成在《我與教育》一書中說:"我認為人們的思想之是以如此相似,除了他的思想能力之外,是基于他的天,其餘的都是由時代的車輪轉移的;當時的社會環境給了我兩大影響者:一是湖南政局的混亂狀态,一是"五四運動"。"
具體來說,自民國元年以來,湖南的政治變遷堪稱全國最激烈的,曆時長、軍閥換屆頻繁,黨派之争,幾天之内。學校教育也受到很大影響,此時拖欠教育經費是國家一貫的情況,湖南也未能幸免。舒新城出于生計考慮,靠人引進,到一些教會學校任教,主要在富祥女子學校擔任教學主任。從教育經驗的角度來看,他既經曆過私立大學,也經曆過新學校,并認為每所學校都有其缺點。進入福鄉一段時間後,也意識到教會學校的不合理性,例如,由于缺乏民族語言教育,學生對民族常識的了解不足,教師不看報紙關注時事的習慣,還缺乏同伴溝通,等等。當時對中國教育的這些觀察,促使他不斷思考,什麼樣的教學體系更适合人性的成長。
在福祥時代的積極方面,圖書館收藏了杜威、桑德克、詹姆斯、孟璐等人的各種教育和心理學著作,以及英美文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豐富書籍,他"像哥倫布一樣發現了新大陸,當時精神愉悅、不言而喻,對知識的渴望發展到了極緻"。
舒新城自1916年起就開始讀《新青年》,"五四"運動,各種刊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給人們帶來新的想法。舒新成想道:"那時候,我醒着的時候,對于舊幾乎各種疑惑,對于新幾乎每一件都好,是以不管怎樣,隻要是黑白印刷的,隻要能買到,讀起來就不細。"在'五四'新風的影響下,舒新城孜孜不倦地閱讀,也孜孜不倦地撰寫和發表,然而,一篇分析傅翔的長處和短處的文章《我對教會學校的看法和希望》一文,卻因為教會教育界的困難而讓他失去了工作。舒新成從自己的教育經曆中看到了當時的中國教育體系的多階段性,這為他繼續從事教育實踐和未來教育研究著作埋下了伏筆。
倡導和試驗道爾頓系統
福祥風波前後,舒新城在教育領域有很大的影響力。1921年春,張東軒推薦舒新成擔任中國公立中學部(上海吳軒中學的前身)主任,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整頓師資隊伍,即"邀請老師——老師們'說出來'來,有葉勝濤。"朱子清、陳鶴山、常乃銀、劉豔玲、劉建陽、吳有田、徐敦谷人",宗旨是"立志把這座莊嚴的寺廟變成一所理想的學校,努力實作我的教育主張"。這一時期,舒新城的教育工作頗為成功,其中之一就是道爾頓制度的倡導。
道爾頓系統由美國教育家海倫·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1887-1973)于1920年創立,并以馬薩諸塞州道爾頓高中命名。後來在五四運動中,經過自學輔導、團體教學、蒙台梭利教學和設計教學,它被引入我國。
這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育中課堂教學體系的教學組織形式,注重學生個性和群體性的和諧自由發展。道爾頓體系強調三個基本原則,即自由、合作和規劃。自由意味着教師根據自己的能力配置設定不同的作業,并鼓勵學生計劃自己的學習。合作既是師生之間,也是學生之間,鼓勵相同或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的相似興趣。計劃是指打破課程的上課制度,按照教師制定的家庭作業大綱,學生按照師生之間的協定完成學習任務。道爾頓系統試圖消除課堂教學體系的弊端,即隻重視教師的教學,忽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地位。結果,它很快被引入世界各地,引發了一場教學革命。
道爾頓被引入中國,并首先登陸上海。道爾頓系統最早推出的是上海教育刊物《教育雜志》和《華人教育圈》的大批量發行,不久後出版了道爾頓系統、道爾頓系統直播、道爾頓實驗室計劃等文章。
舒新城對道爾頓長文《什麼是道爾頓的系統》的首次全面解讀,作為道爾頓特刊的一部分發表在1922年11月的《教育雜志》上。文章闡述了道爾頓體系的理論及其在中國實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鼓勵教育界的同僚認真研究和試驗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并明确指出:"首先,我希望國内教育工作者對道爾頓體系有一種實驗的态度;
1922年,舒新成在他工作的上海吳軒中學指導道爾頓系統的試點,并在道爾頓系統在美國成立僅兩年後,在中國開創了道爾頓系統。繼上海之後,許多地區,特别是沿海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也采取了積極行動,伯克赫斯特女士自1925年以來對中國的通路,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民更多地了解道爾頓體系的初衷和實施。
然而,吳衛中學校以"外來反對和學生反對"為由,不支援教學實驗,于1922年底辭職,次年2月,他被南京東南大學校長廖世成教授聘用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學任教,繼續試驗道爾頓制度。
東南大學附屬道爾頓實驗在結果的引進、設計、實施和分析等方面全面完整,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實驗科學化追求的典範。當時的實驗是"比較實驗",将智力和學習能力相近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采用道爾頓系統,一組沒有道爾頓系統,比較兩組高分。一學期後,廖詩坦言道爾頓系統有利于學生"提升自學能力","能引起個人研究的樂趣和精神,養成自主研究的習慣",但從實驗結果來看,教學效果似乎很難得勝,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教師人數衆多, 教師花費的時間,學生花費的家庭作業時間明顯增加,此外,還存在考核分數無法具體規定的标準等問題。最後,廖世成在《東方大學附屬托爾頓實驗報告》中總結道爾頓系統的特點是"自由合作",但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難以實施,是以,于1924年9月決定取消道爾頓系統的試驗。
雖然道爾頓實驗最終被取消,但在實驗過程中,教育部門對這種教育模式非常感興趣。舒新城利用節假日舉辦道爾頓暑期工作坊,到處公開講授道爾頓系統,覆寫南京、上海、武昌、長沙、武進、宜興等地。1924年4月,完成學校教學工作後,自費走訪了蕪湖、甯波、紹興、徐州等11地的35所學校,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走訪了11個地方的35所學校。這一時期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反思後來被總結成一些有影響力的書籍,如道爾頓讨論集,道爾頓系統研究集,道爾頓的簡短談話等。
教育的曆史和私立大學的教育理想
反思道爾頓在中國的實驗,舒新成認為"這兩個實驗沒有好的結果,主要原因似乎是人類的問題——老師對舊方法的懷疑和對新方法的需求"。在他看來,要改變制度,首先要改變那些擁有制度決定性力量的人,即首先要教育人。
是以,他決定"不在任何現有的學校體系中擔任教師,而是建立我自己的新教育體系",并專注于他的教育著作。舒新城除了1931年在上海複旦大學讀一個學期的《中國現代教育史》外,從未參加過任何教學工作。他的事業重心轉向了中國現代教育史的研究,希望為自身利益、人與人、救國利用創造新的教育體系。
舒新城将教育史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整理手稿、講義,最後編成《教育通論》和《現代教育方法》一書,第二是整理清末同一博物館建立以來中國新教育史,最後編成《中國現代教育史》四卷本和《中國新教育概況》。一卷、三卷被寫成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現代教育史》和一些專著,最後寫成《現代漢語學習史》《中國現代教育思想史》和多篇論文《十四年漢語教育指南》和《十五年中國教育指南》。
小時候,他接受過私立和大學教育,15歲以後接受新型學校教育,24歲以後從事教育,32歲以後專注于教育,舒欣成想:"在現代中國教育的階段,我擺出各種角落的孩子, 但也做過各種遊客。以我的人生曆程為現代中國教育變化的線索,我覺得很容易讓人對一些感興趣,或者把它比作幾篇空洞的教育論文或一本關于教育原理的書。"
他對教育研究的熱情,除了解決中國現代教育的問題外,還寄托在了當時的理想之上——建立自力更生的私立大學教育。為了籌集資金,他決心除了寫一本書之外還要編輯字典。1926年,一個小團隊被召集起來編輯《青年百科全書詞典》,該詞典本應支付經營一所有版稅的學校的費用。因為詞典不僅在短時間内可以完成和出版,而且還因為目前形勢的變化,最終沒有實作願望。
到1928年,舒新城"把編輯當成自己的職業,民辦大學的理想已經幻滅",指的是他接受了中國圖書局《首海》主編的職位。這是舒新城職業生涯的重大轉折點。
因為"首海"進出版園
舒新城從教育園走進編輯園,與朋友盧飛軒關系密切。舒新成在湖南省擔任進階教師時,學習了陸飛軒的文章,對倡導男女平等思想的《婦女教育問題》印象特别深刻。1922年秋,舒新城在吳偉中學任教,陸飛軒去演講,兩人"看得如意",成了反轉的莫。
自1922年初以來,陸飛玄就邀請舒新城加入中國書局開創事業,前後五六次,都被他以"實用教育理想"為由拒絕。陸飛軒并不着急,同時努力幫助舒新城依然是最熱心的教育,同時選擇機會繼續勸說。教育部頒布新學校制度時,課程标準發生了變化,盧泴新城邀請舒新城編輯公民教科書。這是基于對舒新成的教育經曆的充分了解和豐富的知識:"國中生需要的是人生常識,不是純粹的科學,你的常識就我讀過你的著作和對話,可以稱為活生生的百科全書,隻要你把你的常識整理一下, 你可以成為一本好的公民教科書。《新高中教材與青少年教材》是舒新城首次參與中國圖書局的編輯工作。這套教材很受歡迎,不斷轉載,看舒新城的編輯技巧和陸飛軒的人的知識。
詞典和工具書的出版是中國圖書局對中國文化界的巨大貢獻。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大型漢國文字書《文字之源》,但以舊文字書為基礎,押韻書、書籍專業性強。為此,中國圖書局決定為人們的實際生活編纂另一本有用的百科全書式工具書,名為《首海》。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自1915年秋創刊以來,《首海》主編在停職時,直到舒新城寫了關于護理幻滅的文章,并多次受陸飛軒的邀請,終于在1928年接手了《首海》的編纂工作,次年擔任中國圖書局編輯部主任。
曾在中國圖書局工作的舒新成和武威中學校長一樣謹慎,不僅以出版為謀生手段,而且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出版業。"目前職位的本質是經營一家企業,但要産生不亞于教育部長或大學校長的文化影響,"他在日記中寫道。"是以,在上任之前,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秘密計劃,包括收集資料和豐富圖書館藏書,寫字典,高中參考書,一般讀物,特殊書籍,文學和藝術書籍的編輯等等,這取決于他未來的出版活動。
在被任命之前,他還結識并熟悉了他的編輯同僚。根據他的日記,1929年8月1日,他與編輯學院圖書系主任張翔進行了交談,了解教科書的編輯情況;他對同行的重視貫穿了他的出版生涯。1935年,與王玉清等人一起創辦了職業教育訓練學院,半年班半年送書局各部門實習,不收取學費,根據成績給予獎金,以吸納人才。對于編輯來說,由于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知識性質的需要,實行六小時工作制,以學習和補充知識。公共和私人,這些都是深思熟慮和合理的考慮因素。
舒新城接手了"首海",專注于大量收集新詞,不再收集舊詞。他廣泛搜尋報紙和報紙上的流行詞彙,删除新舊詞彙,并通過翻譯自5月4日以來出現的外來詞名稱,收集了古代白話小說和歌劇的常見說法。這些創新使"首海"在商業媒體"首原"的基礎上邁出了一大步。
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有人屈服于日本的壓力,取消了《首海》中的社會科學條目,也有人提議删除《1月28日》《9·18》《塘沽協定》等項目,遭到舒新成的堅決反對。"我們的國家軟弱無力,無法與強大的敵人競争,這是一種恥辱,他們的話與辯論沒有争議,他們強加給我的事實沉默而沉默。由于他的理性努力,這一版的《言海》得以保留一些曆史和政治術語,如《塘沽協定》,也保持了中國人的地位。《首海》于1936年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下一本書,與《首原》相比,可稱為"精煉後"的作品,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作為編委會主任,舒新城"發展教育文化,維護公司生存"的出版理念影響了中國圖書局的出版格局。除了《首海》的編輯,他在中國書局時期還有很多努力,不能埋沒。
1933年,舒新城以"灌輸時代知識,弘揚民族精神"為宗旨創辦了半月刊《新中國》,後來成為推廣新思想和出版進步翻譯的最前沿。
陸飛軒、舒新城都抱着用書報"開人智補學"的思想,陸飛軒在創辦中國書局之初就說過:"建國從根本上講是關愛教育,教育才是真正的教科書。教育不是革命性的,國家的基礎永遠無法鞏固。是以,舒新成主持出版,着重實用性。《中國中學生百科全書》自1934年起出版,包括蔣維編的《中國哲學史》、王光謙的《中國音樂史》、馮子軒的《現代藝術綱要》、左彥生的《辛亥革命史》、周先文的《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自1936年以來,以"大學書籍"的形式出版了大學教授學者的教學講義和翻譯集,包括經常指導的"國家教育體系",郭文貴對"經濟理論"和"朗格唯物主義史"的偉大翻譯,黃一芳的代數方程翻譯,吳宇的"微不足道","斯坦西考古學"的翻譯,林和程的"中國農業金融"彙編等。
在舒新城的主持下,中國圖書局還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古籍和古籍,中國圖書局圖書館也進行了大改,逐漸成為一個易于編輯和檢查的知識倉庫。1934年,舒新城以低價将他收藏的期刊、雜志和教育書籍轉入圖書局,以豐富他的收藏。在其的上司下,圖書局的其他同僚也捐贈了書籍。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書局在1945年還是買了一批鄭振軒的藏品,讓當時一些有文獻價值的書籍得以儲存下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多年前出版的《首海》的重修勢在必行。事實上,早在當年6月,舒新城就制定了《首海增編計劃》。1953年,擔任中國圖書局編長23年的舒新城退休,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出版生涯,尤其是《首海》的改版,這在他任職時就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1957年,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舒新城談到了我國出版工作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即缺乏工具。毛主席說,他20年前用過"首海",在陝北戰争中也用過,後來在雁川敵緊急的情況下,不得不留着埋,後來找不到了。"這本書現在太老了,它更老了,我希望能修改它,"他說。幾個月後,毛主席到上海會見舒新城,兩人談起了《首海》的修改和《百科全書》的編輯。毛主席建議由舒新城負責,于是,1958年,上海成立了中國圖書局辭職海編輯室(前身為上海文字出版社),舒新城重新進入圖書局工作,承擔起新《首海》總編的責任。
1960年春,修改後的《首海》初稿基本完成。到第二稿審查時,舒新城已經住院。據劉繼群太太回憶,此時他還在床上審稿,逐條寫下幾十條修改,直到11月大病太嚴重而無法寫,還叫她寫日記寫下意見。不幸的是,當年11月28日,舒新城因癌症去世,未能看到新《首海》的正式出版。
舒新成曾這樣形容自己:對小農的兒子,由于遺傳環境與教育環境的各種關系,體驗到一種"無限的自我意識創造"的人生見解。回顧其一生對于教育和出版,确實有人說,在"無限的自我意識創造"的同時收獲了興趣和事業。
學術檔案
舒新城(1893-1960),湖南省盧浦市。教育者,出版商,字典編譯器。曾任中國公學中學主任、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教育學教授,研究并引進道爾頓系統。從事教育寫作,著有《道爾頓系統研究集》、《中國教育指南》、《教育叢書》、《現代漢語研究史》、《教育通論》、《現代中國教育史》等。1928年,應中國圖書局的邀請,他主持了《首海》(1936年版)的編纂工作。1930年,他成為中國圖書局的主編,後來擔任總經理。1957年,他向毛澤東提出修改《首海》,得到支援,他成為中國圖書局首腦海編輯部主任、首海編委主編,主持修訂工作。
來源:溫氏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