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常說“十年磨一劍”,這冊文創筆記本的出版,前前後後算下來,也是經曆了整整十年。當看到樣書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做書也好,做文創也好,對于某些圖書選題,急于求成或許是不能的,而我們能做的,就隻有等,等它的自然生長,等它的水到渠成。

1

2012年中華書局建立100周年之際,在出版的系列紀念出版物中,有一本《中華書局收藏現代名人書信手迹》(啟功先生題簽),那時作為一名剛到書局沒多久的員工,也可以領到一本。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收藏現代名人書信手迹》

工作之餘,匆匆翻看裡面的書信手迹,内容雖未及細看,但各位名人手迹所用之紙,卻也是不一而盡,各形各色,雖機構用箋較多(如梁思成所用“中國營造學社”用箋、徐志摩所用“上海新月書店用箋”),亦不乏私人訂制之箋(如周作人所制“苦茶庵”用箋、譚澤闿所制一筆“虎”字箋),再有就是一些南紙店制箋(如北平榮寶齋、清秘閣),甚而還有當年魯迅、鄭振铎兩位先生主持刊刻《北平箋譜》中的個别圖案(如張東荪所用江采繪秋葵箋、朱自清所用姚華繪唐畫壁磚箋),紅框暗線,濃淡深淺,隐然于翰墨之間,更添了許多風雅。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梁思成1932年11月17日緻舒新城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徐志摩1930年12月1日緻舒新城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周作人1936年7月15日緻舒新城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譚澤闿1936年緻舒新城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張東荪1940年12月23日緻舒新城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朱自清1932年12月22日緻舒新城函

當然,在這些箋紙中,最吸引我的還是三張與中華書局相關的制箋,确切說應該是兩紙一封,“兩紙”一為馬君武所用“中華書局承印部用箋”(朱絲欄仿竹簡八行箋),一為李霁野所用“中華書局制”貓戲婉轉八行箋;“一封”即張聞天所用紅“X”組合邊框緘封,上印仿宋體中華書局駐滬詳細位址。作為一名現代的書局員工,在“百年再出發”的時刻,這“兩紙一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馬君武1930年1月13日緻陸費逵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李霁野1933年7月20日緻中華書局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張聞天1924年3月10日緻舒新城緘封

2

百馀年間,片紙閑墨,記錄着從前的人,從前的事,他們在紙上的一往一複,可能遠勝過今天的各種“塑膠情”。

2015年左右,在《故宮月曆》的風潮帶動下,各種月曆類圖書一時百花齊放。2017年,劉運來先生所編的《箋譜月曆》開始進入月曆書市場,所選箋圖或樸拙可愛,或摹刻入微,或人物曆史典故,或山水花鳥博古,設色精雅,文氣十足,堪稱一座“紙上花箋博物館”。直到2020年的《箋譜月曆》,居然欣喜的發現,其中收錄了一張中華書局所制的紅葉箋,不由想到紅葉題詩的典故,此箋圖案為清末民國時人邵農所繪,兩片紅葉,一低一昂,陰陽向背,深紅淺绯,意态十足。此圖最早應見于清末的《百花詩箋譜》,後曾為民國時期多家南紙店所複刻,從印章款識看,此箋應為民國時期中華書局所複刻。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所制紅葉箋(邵農繪)

激動之馀,便想:不知是否還有更多的民國時期中華書局所制箋紙,便在網上到處搜求,果然不負所念,又在舊書網上找到幾張圖檔資料,一為梅花箋(明人陸治繪),一為仕女箋(鄭慕康繪),一為人物風景箋(豐子恺繪),從紙張形制、印刷工藝看,此三張當為一套;另一張為雙色套印花卉箋,繪荷花荷葉,上有高野侯題李太白詩句,“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怅望涼風前” 。頓覺太液風來,相見恨晚。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所制梅花箋(明人陸治繪)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所制仕女箋(鄭慕康繪)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所制滿山紅葉箋(豐子恺繪)

3

一顆小石子又激起了五年前的波瀾,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回響,最怕的,可能不是晚,而是最後隻有自己一個人聽到。

對于民國時期中華書局所制詩箋的搜求,幾番起伏,終是不平。日月流水,好在總能于一點一滴中發現線索,然後不斷追尋。在這過程中,等到了《箋譜月曆2021》中收錄的高野侯摹石譜箋、《箋譜月曆2022》中收錄的秦淮八豔箋,劉運來老師還在一本拍賣圖錄裡,發現兩頁名人信劄也是用的中華書局所制摹金農梅花箋。後來又在梁穎先生《說箋》一書的某個注釋中發現了中華所制西湖十景箋的線索,因為初版隻有注釋資訊,沒有附錄圖檔,好在幾年後《說箋》典藏版的出版,得以看到這兩張名人書劄裡的西湖真面目。後來,更有幸在微信群認識了上海的花箋收藏愛好者,在與之溝通介紹用意之後,為我無私地提供了所藏相關花箋的電子圖檔。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高野侯畫石譜箋之一,待鳳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制“秦淮八豔”箋之董小宛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中華書局制“秦淮八豔”箋之李香君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箋友提供中華書局制花卉鱗介箋之一

在資訊化時代,古人的書信文化雖早已被現在瞬間可視可聽的通訊技術所取代,但每當我們疲于時下之“快”時,總不免有時要停下來,感受一下從前的“慢”。是以,在積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後,為了讓古人這份“魚雁傳情”的書寫文化傳承下去,為了留存民國時期中華書局所制詩箋的圖檔資料,便想到在中華書局創辦110周年的時候,可以用這些詩箋圖案制作一冊筆記本,摹古追思,也是百馀年後的一次回響。

當時已是2021年5月,我便馬上在書局的電子出版系統裡填寫了立項申請,說明制作此冊筆記本的緣起及用意,看到這些承載着曆史與時間印記的舊紙,随後便得到了部門主任、局慶辦上司以及局上司的通過,令人驚喜的是,居然還收獲了時任執行董事徐俊先生私人收藏的民國中華所制詩箋圖案,一套四張,内容為花鳥水禽,儲存較好。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徐俊先生所藏中華書局制花鳥箋之一

時至2021年年底,詩箋的圖案,已經由起念時的“兩紙一封”積累至近五十馀種。下面的工作便是内容的整合,在内容上,經和編輯室主任商定,筆記本主要在圖案的欣賞和書寫的實用功能,對詩箋内容不做過多闡釋及延伸,僅對紙上的文字作簡單釋文即可。五十馀種詩箋圖案,雖然文字資訊不多,但因多為書法字,個别不易辨識,在此過程中,也曾得到書局同僚的無私幫助,在此緻謝!

4

設計師,既要有藝術的創造想象,還要有匠人的心細如發,面對這樣的人,總會讓我們心生敬畏。

文字内容編定之後,下面便是最重要的設計環節了。在設計方的考慮上,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劉運來老師,因為這五十多種圖案,有二十多種都是劉老師無償提供的,而且劉老師所編所設計的《箋譜月曆》已有六年,其中2018年版還曾榮獲“中國最美的書”稱号。在溝通之後,劉老師也是欣然擔當,認為這不僅是對中華出版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花箋文化”的弘揚。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在詩箋圖案的電子化修複上,劉老師有獨到的領悟與經驗,如何精準地再現當時典雅的設色(當時箋紙制作多為木版水印,所用多為天然礦物質顔料),如何真實地反映紙張舊時的肌理(當時制箋所用紙張多為手工宣紙),這都是我作為一個“門外漢”所最放心的。是以,在總體的修複上,劉老師與我達成的意見便是,整體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紙張自然老化的痕迹,是時間的印記,一般不做修複,而僅對後期人為的一些污損,做一定的美化處理。

雖然我們已有五十馀種圖案可以使用,但其中有四種圖案的修複,讓我和劉老師都陷入了難以取舍的境地,這四張便是:摹金冬心梅花箋手劄兩頁、西湖十景箋手劄兩頁,因為這四張箋紙已經被書寫,如果使用的話,就要把上面的墨迹修去,以整體再現原箋紙的圖案,其技術難度很高,需要極其細緻的軟體操作技術,以及對線條紋理修複的獨到而敏感的把握,是匠心加藝術的再現。雖然我自己對金冬心高冷的金石氣,一直是畏而生喜的,但在如此複雜的技術處理面前,我原計劃是要放棄的,可劉老師作為一名書籍設計師,他對金農的漆書有着強烈的私人偏愛,這兩張摹古梅花箋,如果放下了,他便仿佛不能釋懷,總覺惋惜。最後,劉老師還是決定修複,另外兩張“西湖十景箋”也是一鼓作氣。記得,當時在微信上看到劉老師發來的修複圖,真是冷豔寒香,令人屏息氣凝。對劉老師的這份藝人匠心,在此也一并緻謝。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摹古梅花箋二頁(修複前)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摹古梅花箋之一(修複後)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摹古梅花箋之二(修複後)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梅花邊框十三行箋(修複前)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梅花邊框十三行箋(修複後)

哲人說,美是難的。的确如此,尤其是第一次的觸目,如果不能驚心,不能打動自己,更如何打動同好!

關于封面設計,劉老師作為一名“最懂花箋”的書籍設計師,以其極負責的态度,在電話、微信的往來溝通之中,也是不厭其煩地數次調整。馀不多述,還是直接看圖,比較直覺。

初次方案五種: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方案一:清新綠,上下冊禮盒裝,徐俊先生題簽(後同)。設計理念:于鬧中取靜,于靜處聽香。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方案二:淡雅粉,上下冊禮盒裝,設計理念:浣花箋紙桃花色。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方案三:中國紅,上下冊禮盒裝,設計理念:符合局慶的氣氛。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方案四:海軍藍,一函兩冊,設計理念:動人春色不須多,萬花叢中,一枝獨秀。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方案五:單冊,左圖赭色,梅花枝作淺浮雕造型(仿箋紙裡的拱花效果);中圖藍色,梅花枝作壓印,局部燙白;右圖綠色,花枝壓凹。

修改後方案兩種:

方案六:海軍藍,上下冊禮盒裝,設計理念:素以為絢兮,絢以為素兮;藍冊為花亂開,灰冊為梅花枝作淺浮雕造型(仿箋紙的拱花效果)。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方案七:中國紅,上下冊禮盒裝,設計理念:前村深雪裡,梅花朵朵開;紅冊為錦上花,灰冊為梅花枝作淺浮雕造型(仿箋紙的拱花效果)。

最終确定方案: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一盒兩冊,心意滿滿,包裝盒正面壓印貼簽“中華詩箋”(集民國中華書局聚珍仿宋字型),盒底印“見書如見面”朱文印。

做這冊文創筆記本,我用了十年|編輯手記

一紅一藍,用一藏一;好事成雙,各表一枝。

封面确定之後,便是一系列的出版流程,在這“流程”當中,自然還有朵朵細浪,畢竟碰撞的思想才會有火花,大江大河需要股股活水的注入,如此,才能有更好的産品呈現給讀者 。當然,不足之處,肯定是難免的,但想到龔自珍的詩句:“未濟終焉心缥缈,百事翻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馀情繞?”便也可以釋然了!

可能和一些跨度時間也很長的出版項目相比,這冊筆記本成長的“十年”隻是輕飄飄的一個十年,但好就好在——它的“輕”、它的“留白”,拿起放下,在欣賞詩與美的同時,再填補上自己的一些心思,就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