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发街的乞丐(四)

作者 和平 微信公众号“大发小苑”主编

在大发街短暂的岁月里,李贵红应该是最后一位常住的乞丐,第一位叫“老姑子”。听这个名字,你是不是会以为,这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尼姑?那可就错了。

“老姑子”不仅有名有姓、有来处,还大有来头。其人姓刘,名德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9月17日,是北京通县张家湾王各庄人。其性别在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上,绝对找不到——太监。曾是满清时期皇宫里的梳头小太监。清廷颓废倾覆,他(不知道用这个人称代词是否妥当?)乱世逃难,流落到了大发街,“老姑子”是旧大发人送他的绰号。

老姑子是带着钱财来的,据说手里还有一张藏宝图。最早的大发煤窑里还有他的股份,在旧大发母猪壕风月场上,品茶饮酒厮混的“名流”中,常有老姑子的身影,也是浪名满街的 “大母猪”“小母猪”母女的座上客。直到日本军队入侵大发,他才被剥夺得身无分文、一贫如洗,但传说中的藏宝图却始终没有交出,或许那图原本就是子虚乌有。后来便以做工、理发、开留人小店为生。

大发街的煤一代,很多都见过老姑子,住在张营店附近,那时的他,已是风烛残年,早就沦落为乞丐了。因为常年不去洗澡(原因大家都明白),身上总是奇痒无比,所以经常用一把瓜子、几颗炒豆子,诱骗小孩子给他挠痒痒。把手伸进衣服里使劲挠,小孩累了想跑,便露出一脸凶相,尖声吓唬。

1959年9月9日,石拐矿区敬老院建成并正式成立。9月17日,石拐矿区人民委员会民政科等部门,给百岁老人刘德顺举行了祝寿活动。满清遗老,被日本侵略者野蛮掠夺欺压,年老后无力生计,流落街头行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给他衣食住舍,让他老有所养。

大发街的乞丐(四)

我在《大发街的乞丐(一)》里面说过,大发街的乞丐大都是个体的。偶有三、五结群者,也并不长久,没有形成气候。可以说,大发街里没有出现过丐帮,所谓偶有三、五结群的领头人,指的是一名游走于石拐、大发及周边村落,绰号“大红公鸡”的乞丐。

此人瘦小精悍、双目有神、嗓音尖细,衣服破旧却不脏臭。他并不住在大发街上,但街上但凡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总能及时赶到。左手拿一个空酒瓶,瓶颈上用红头绳拴着一元钱钞票,右手掏出两片竹板,不问所以,站在院门口,开口便唱:

大红公鸡紫冠冠,取个媳妇稀罕罕,

毛眼眼来红嘴嘴,脸就像个银盘盘。

人丁兴旺好人家,给个县长也不换。

八方神仙来道喜,明年添个亲个蛋。

这是喜事,如遇丧事,就换了唱词:

大红公鸡紫冠冠,老人没了心麻烦,

披麻戴孝儿孙多,脸上流着泪蛋蛋。

好人好报好气派,棺材大来灵棚宽,

老人升天做神仙,保佑儿孙都当官。

不变的曲调和唱词,反复唱下去,直到东家或代东人出面接洽。空酒瓶上拴的钱是礼钱,东家必须收下,把酒瓶灌满酒,再按规矩双倍回了礼钱,冷饭剩菜吃饱就走。如果遇上不懂规矩或情绪不好的东家,唱过三五遍仍不搭理,便跨进院门,站在当院中间,将喜事用丧事的词、丧事用喜事的词反过来唱。谁家能受得了?也有霸气的人家,派人哄撵,甚至棍棒驱离,但不过多久,便不知从哪里招来三五乞丐,衣衫褴褛满身恶臭,挤进院中。骂不还口,若打,就地躺下随你往死里打,就是不起身。最终的结果,是东家出面道歉,给每一位乞丐灌满酒瓶、双倍回礼,饱餐后好言劝离。毫无例外。困难时期,物质紧缺,办事业的人家常常往酒里兑些凉水。有笑话讲:那家二小子娶媳妇,前后院摆了四张桌子,二两酒兑了四桶水,喝得人们昏的晕的,跌倒碰的,猫儿跟头翻的......。但是就在那个年代,不论谁家都不敢给“大红公鸡”的酒瓶里,灌兑了凉水的“酒”。

因其唱词总是以“大红公鸡”开头,就得了个“大红公鸡”的绰号,渐渐地这位乞丐在大发街上,有了相当的名气。大发街的红白事业上,偶有外地来的野要饭的,空酒瓶上高挂两元或五元大钞,狮子口大开,撒泼耍赖,不好对付。这种时候,有经验的代东人就会派人去请“大红公鸡”。他一到场,便将流乞带到一隅避人之处,并不动手,只是私语,外人不知所云,但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摆平。真可谓各行各业皆有规矩,丐亦有道。

大发街的乞丐(四)

中国历史上被奉为乞丐祖师爷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当年楚国杀他全家后,只身逃到了吴国的苏州。身无分文,随身只带着一把箫,他席地而坐,吹箫乞食。后来遇到了公子姬光,得到了赏识,被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后,鞭尸楚平王,深仇得报。由于他在苏州要过饭,那一带的花子便把他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再后来流传到全国,所有的乞丐都知道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而最有成就的乞丐,当属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来当了和尚,云游四方,困难时以乞讨为生。二十五岁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势力壮大后自称吴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现在,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秉持"自愿、无偿、依法"的原则,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管理,并在全国各地都设有救助站。救助站里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可解决流浪行乞者一定期限的住宿温饱问题,以及返回户籍所在地的车票。

2010.10.25 包头 九原

特别感谢:

石拐区民政局局长王旭东先生、大发老哥石砚民先生和老同学范恩兰女士,提供素材。

大发街的乞丐(四)

(大发街走出的画家、摄影家杨金堂作品欣赏)

大发街的乞丐(四)

(大发街走出的花鸟画家刘玉德作品欣赏)

上期留言:

改芝: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淑琴:大发人的善良发自骨子里,现在想来,谁会懂得被一个“傻子”乞丐夸一句"你是个好人",竟然会那样的快乐和满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向一个身有残疾的行乞者伸出援手,不是简单的一碗饭和一件衣,是大发街人的宽厚善良包容的体现,大发街人用朴实的真情温暖着落魄者的心,"你是好人"大发人当之无愧。

金堂:我们那时交流的比较多。他歪着头,梗着脖,翻着眼,咧开嘴,流着涎,用浓重的鼻音说:你...你...是个好人。

张金莲:贵红的故事给了大发人无尽的回忆。记得有一年,我带女儿回大发探望父母,下车后见贵红在农副连旁边的饭馆门口坐着,多年没见,心里亲切又怜悯,随手掏出五块钱递给他。他笑着露出一嘴黑牙说:你是个好人。他就是个不讨人嫌的邻居。

张喜莲:祝贵红,好人一生平安!

刘春梅:小苑故事多,写满愁和乐。关注《大发小苑》看大发往事。

毕卫东:细想想,那个走街串巷却从不敲门的贵红,真的是没说过一句脏话,没骂过一个人,他的教养好过很多人。

贾荣娜:大发名人李贵红。

马季:和平老兄的点滴用心文章总能唤起大发人的美好回忆。

难忘矿山:李贵红自称属马,,估计是42年生人,现在也80了,当初我们这些小孩也老了,回不去的大发街,回不去的少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