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發街的乞丐(四)

作者 和平 微信公衆号“大發小苑”主編

在大發街短暫的歲月裡,李貴紅應該是最後一位常住的乞丐,第一位叫“老姑子”。聽這個名字,你是不是會以為,這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尼姑?那可就錯了。

“老姑子”不僅有名有姓、有來處,還大有來頭。其人姓劉,名德順,生于清鹹豐九年(1859年)9月17日,是北京通縣張家灣王各莊人。其性别在我們現在使用的身份證上,絕對找不到——太監。曾是滿清時期皇宮裡的梳頭小太監。清廷頹廢傾覆,他(不知道用這個人稱代詞是否妥當?)亂世逃難,流落到了大發街,“老姑子”是舊大發人送他的綽号。

老姑子是帶着錢财來的,據說手裡還有一張藏寶圖。最早的大發煤窯裡還有他的股份,在舊大發母豬壕風月場上,品茶飲酒厮混的“名流”中,常有老姑子的身影,也是浪名滿街的 “大母豬”“小母豬”母女的座上客。直到日本軍隊入侵大發,他才被剝奪得身無分文、一貧如洗,但傳說中的藏寶圖卻始終沒有交出,或許那圖原本就是子虛烏有。後來便以做工、理發、開留人小店為生。

大發街的煤一代,很多都見過老姑子,住在張營店附近,那時的他,已是風燭殘年,早就淪落為乞丐了。因為常年不去洗澡(原因大家都明白),身上總是奇癢無比,是以經常用一把瓜子、幾顆炒豆子,誘騙小孩子給他撓癢癢。把手伸進衣服裡使勁撓,小孩累了想跑,便露出一臉兇相,尖聲吓唬。

1959年9月9日,石拐礦區敬老院建成并正式成立。9月17日,石拐礦區人民委員會民政科等部門,給百歲老人劉德順舉行了祝壽活動。滿清遺老,被日本侵略者野蠻掠奪欺壓,年老後無力生計,流落街頭行讨,是共産黨上司下的新中國,給他衣食住舍,讓他老有所養。

大發街的乞丐(四)

我在《大發街的乞丐(一)》裡面說過,大發街的乞丐大都是個體的。偶有三、五結群者,也并不長久,沒有形成氣候。可以說,大發街裡沒有出現過丐幫,所謂偶有三、五結群的領頭人,指的是一名遊走于石拐、大發及周邊村落,綽号“大紅公雞”的乞丐。

此人瘦小精悍、雙目有神、嗓音尖細,衣服破舊卻不髒臭。他并不住在大發街上,但街上但凡誰家有婚喪嫁娶之事,總能及時趕到。左手拿一個空酒瓶,瓶頸上用紅頭繩拴着一進制錢鈔票,右手掏出兩片竹闆,不問是以,站在院門口,開口便唱:

大紅公雞紫冠冠,取個媳婦稀罕罕,

毛眼眼來紅嘴嘴,臉就像個銀盤盤。

人丁興旺好人家,給個縣長也不換。

八方神仙來道喜,明年添個親個蛋。

這是喜事,如遇喪事,就換了唱詞:

大紅公雞紫冠冠,老人沒了心麻煩,

披麻戴孝兒孫多,臉上流着淚蛋蛋。

好人好報好氣派,棺材大來靈棚寬,

老人升天做神仙,保佑兒孫都當官。

不變的曲調和唱詞,反複唱下去,直到東家或代東人出面接洽。空酒瓶上拴的錢是禮錢,東家必須收下,把酒瓶灌滿酒,再按規矩雙倍回了禮錢,冷飯剩菜吃飽就走。如果遇上不懂規矩或情緒不好的東家,唱過三五遍仍不搭理,便跨進院門,站在當院中間,将喜事用喪事的詞、喪事用喜事的詞反過來唱。誰家能受得了?也有霸氣的人家,派人哄攆,甚至棍棒驅離,但不過多久,便不知從哪裡招來三五乞丐,衣衫褴褛滿身惡臭,擠進院中。罵不還口,若打,就地躺下随你往死裡打,就是不起身。最終的結果,是東家出面道歉,給每一位乞丐灌滿酒瓶、雙倍回禮,飽餐後好言勸離。毫無例外。困難時期,物質緊缺,辦事業的人家常常往酒裡兌些涼水。有笑話講:那家二小子娶媳婦,前後院擺了四張桌子,二兩酒兌了四桶水,喝得人們昏的暈的,跌倒碰的,貓兒跟頭翻的......。但是就在那個年代,不論誰家都不敢給“大紅公雞”的酒瓶裡,灌兌了涼水的“酒”。

因其唱詞總是以“大紅公雞”開頭,就得了個“大紅公雞”的綽号,漸漸地這位乞丐在大發街上,有了相當的名氣。大發街的紅白事業上,偶有外地來的野要飯的,空酒瓶上高挂兩元或五元大鈔,獅子口大開,撒潑耍賴,不好對付。這種時候,有經驗的代東人就會派人去請“大紅公雞”。他一到場,便将流乞帶到一隅避人之處,并不動手,隻是私語,外人不知所雲,但三言兩語就能把事情擺平。真可謂各行各業皆有規矩,丐亦有道。

大發街的乞丐(四)

中國曆史上被奉為乞丐祖師爺的,應該是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當年楚國殺他全家後,隻身逃到了吳國的蘇州。身無分文,随身隻帶着一把箫,他席地而坐,吹箫乞食。後來遇到了公子姬光,得到了賞識,被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繼位成為吳王阖闾。伍子胥帶領吳兵大敗楚國後,鞭屍楚平王,深仇得報。由于他在蘇州要過飯,那一帶的花子便把他的像供奉起來,稱他為祖師爺。再後來流傳到全國,所有的乞丐都知道這一傳奇故事,是以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而最有成就的乞丐,當屬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來當了和尚,雲遊四方,困難時以乞讨為生。二十五歲參加了郭子興上司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勢力壯大後自稱吳王,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 為号召,舉兵北伐,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其後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現在,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出台了《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讨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等制度法規,秉持"自願、無償、依法"的原則,對于流浪乞讨人員進行救助管理,并在全國各地都設有救助站。救助站裡有完善的生活設施,可解決流浪行乞者一定期限的住宿溫飽問題,以及傳回戶籍所在地的車票。

2010.10.25 標頭 九原

特别感謝:

石拐區民政局局長王旭東先生、大發老哥石硯民先生和老同學範恩蘭女士,提供素材。

大發街的乞丐(四)

(大發街走出的畫家、攝影家楊金堂作品欣賞)

大發街的乞丐(四)

(大發街走出的花鳥畫家劉玉德作品欣賞)

上期留言:

改芝: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淑琴:大發人的善良發自骨子裡,現在想來,誰會懂得被一個“傻子”乞丐誇一句"你是個好人",竟然會那樣的快樂和滿足。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人們向一個身有殘疾的行乞者伸出援手,不是簡單的一碗飯和一件衣,是大發街人的寬厚善良包容的展現,大發街人用樸實的真情溫暖着落魄者的心,"你是好人"大發人當之無愧。

金堂:我們那時交流的比較多。他歪着頭,梗着脖,翻着眼,咧開嘴,流着涎,用濃重的鼻音說:你...你...是個好人。

張金蓮:貴紅的故事給了大發人無盡的回憶。記得有一年,我帶女兒回大發探望父母,下車後見貴紅在農副連旁邊的飯館門口坐着,多年沒見,心裡親切又憐憫,随手掏出五塊錢遞給他。他笑着露出一嘴黑牙說:你是個好人。他就是個不讨人嫌的鄰居。

張喜蓮:祝貴紅,好人一生平安!

劉春梅:小苑故事多,寫滿愁和樂。關注《大發小苑》看大發往事。

畢衛東:細想想,那個走街串巷卻從不敲門的貴紅,真的是沒說過一句髒話,沒罵過一個人,他的教養好過很多人。

賈榮娜:大發名人李貴紅。

馬季:和平老兄的點滴用心文章總能喚起大發人的美好回憶。

難忘礦山:李貴紅自稱屬馬,,估計是42年生人,現在也80了,當初我們這些小孩也老了,回不去的大發街,回不去的少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