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民艺评|《兰心大剧院》观后

作者:新民网

看看娄烨的《兰心戏》,我觉得《黑白》是这部电影的最佳选择。

只有层层叠叠的黑白画面,才能像温柔的棉絮一样包裹着我们的气息,邀请我们与剧中的人一起呼吸。黑白是画面中温柔的呼吸,而这部讲述"孤岛上海"间谍故事的电影,则讲的是呼吸。在影片的要点上,娄烨试图通过"呼吸"来捕捉人物的真相和情感,具有"四两下"的准确和高效。

作为观众,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呼吸的方式,但只有在演员的精准表演下,我们才能与剧中的人"呼吸,分享命运"。

新民艺评|《兰心大剧院》观后

图为"兰心大戏院"官方图片的剧照

在《兰心剧场》中,娄烨试图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将动感影像的魅力和实验推向极致。娄烨邀请观众,追随看似看不见的摄影师和相机的脚步,穿梭于1941年的上海,观看那些蒙面且不做作的角色的一举一动:女明星,男导演,酒店班级,混乱的小开口,双面间谍,日本间谍,革命者......通过摄像机的移动,在观众和角色之间创造了一种亲密感:仿佛观众可以带着镜头在演员身边走来走去,仿佛可以伸手去摸摸自己的肩膀和头发;仿佛我们穿梭在人物之间,感受着他们的呼吸和犹豫:谭娜轻盈,于薇端庄,莫子轻浮,白云充满活力,休伯特和夏皮尔沉着冷静沉着,古谷三郎痴迷而近乎天真......他们是性格迥异、追求人生的人,却因为时代的无情,走到了一起,纠缠在一起,受到伤害。

就好像他们是一群被锁在时间盒里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在1941年12月珍珠港袭击前一周的上海。歌舞动钵,表面上的商女们不知道国家的仇恨,但在幕后,她们却是恐怖的浪潮,青春与鲜血交织在一起,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爱国主义与信仰交织在一起。

在《兰心大戏院》中,男女主角分别是戏剧导演和大明星,这确实是最能体现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文艺风格"的选择。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上海沦为"孤岛",飞牧因日军在租界接管电影业而义愤填膺地撤退,并带领一群人开始戏剧表演和创作;余玲、柯玲等左翼文艺工作者留到上海,坚持电影、戏剧的创作和表演。他们的作为和事迹,在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作用。《兰心剧场》中的俞妍和谭娜无疑是这群人的代表。与2003年的《紫蝴蝶》类似,娄烨试图揭示人物最微妙、最亲密的心理活动,以证明他们确实存在过、生活过、挣扎过。

与《紫蝶》中辛霞和谢明近乎绝望的情感不同,余妍和谭娜之间的情感更像是真爱。巩俐几乎演绎了一个情感真挚、心怀复杂、不由自主的女明星形象。毫无疑问,她善于表达这种人物所承受的压力和自由。当娄烨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展示阎娜与谭娜、古谷三郎、白云生等人的情感互动时,他无疑对巩俐的魅力和这些演员之间的火花非常肯定。在《兰心剧场》中,镜头就像巩俐的粉丝,执着地追随和盯着他们爱的对象。

演员们的表演很精彩,但正是谭娜的朋友、制片人王传军饰演的莫志音,才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娄烨多次表现出他的轻浮、荒谬和淫欲,当他被白云玮刺伤后,还忍受着向日本人报到的痛苦,带着日本人去抓人;当他因为轻浮而在餐厅里挑衅日本人时,他几乎给船员带来了麻烦;当他不断向谭娜保证"只要坐着不动,就会没事,日本人想抓住余妍"时,我忽然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导演要花这么多的图画和情节,在这样一个荒谬、可耻、无知的人身上。

俞和谭娜是被时代牺牲的人物,或者为时代积极牺牲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莫志音是一种更常见的人物类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轻浮、无知、无聊、无良地满足欲望,没有责任感,他们所做的一切通常不仅伤害别人, 还有他们自己——正如影片结尾的画外音所暗示的那样。不过,这样的人也会在一段时间内享受"成功"、幸福和信任:在片中,谭娜把他当成道德能干的好朋友,日本人信任他,似乎傀儡政府也信任他。

如果这样一个人物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多产"有自己的原因,那么它今天唤起的熟悉感是令人不安的。

余妍后来为了祖国,欺骗了养父。看完留给他的忏悔信后,休伯特站起来拿起一本书《少年维特的烦恼》,打开了一个用笔写的一段话的扉页:期待爱的回报不是对爱的要求,而是一种虚荣心——尼采。

世界上有多少爱,你可以用这句话来衡量。(任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