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一张珍贵合影

作者:封面新闻

文字/穆金峰

姐夫迪山:

拿起新的百福

悲伤的洪哥哥

2008年12月18日

拍摄于尼科坦圣地

泰戈尔·翁的研究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一张珍贵合影

照片题词

这是一张黄色旧照片背面的铭文。在照片的正面,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徐悲鸿与《印度日报》中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并肩而坐,身穿中国长袍,两人表情严肃庄重。在照片的左下角和右下角,他们的名字写着"太阁"和"徐悲鸿"。这张照片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相册中。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一张珍贵合影

徐迪山

照片铭文中的"dishan"指的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徐迪山。徐迪山(1894-1941),名赞坤、子地山,笔名罗华生(古时候"华"与"花"同为,故又称罗花生),出生于台湾,是台湾的一个爱国家庭。徐迪山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他还对梵文和宗教有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有《春桃》、《危险巢落简》、《空山灵雨》、《道家史》、《大震集》、《印度文学》等。

徐悲鸿和徐迪山是两位相互珍惜的艺术大师。自从认识徐北红以来,徐迪山就一直仰慕他的画作。1935—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一张珍贵合影

八十七不朽卷轴

1939年,已经在香港大学任教的徐迪山三次邀请徐悲鸿来港举办绘画展。在第二次展览中,正是因为徐迪山的大力帮助,徐悲鸿才邂逅了他一生都爱的古画《八十七仙卷》。

1935年10月24日,徐悲鸿的首场展览在香港恩豪酒店举行。徐迪展特意陪同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陈俊宝等香港文化人士参观。在那次展览中,徐悲鸿的作品璀璨夺目,绚丽多彩,大家都称赞徐悲鸿是画天才。

1937年5月11日,徐悲鸿的第二次展览在徐迪山任教的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行,为了成功举办这次个展,徐迪山协助策展人陈俊宝精心安排。展览由香港大学副校长施乐公司揭幕,参观者非常热情。展览结束时,徐迪山、陈俊宝等人共同邀请许北红到香港著名的占婆美国餐厅,表达对徐北红艺术创作的钦佩和肯定。

正是在这次展览中,在徐迪山的帮助下,徐悲鸿获得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古画。展览期间,徐悲鸿住在徐迪山的家中。在一次晚宴上,徐迪山给徐北红发了一条信息:他的一个朋友,一位德国的马丁太太,有四箱装满中国古代书画的盒子,正在寻找买家。徐悲鸿听到这话后,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委托迪山介绍他。于是,在徐迪山的接触和护送下,徐悲鸿去拜访了这位马丁夫人。马丁夫人对徐迪山很熟悉,他们见面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她拿出四箱古籍画,放在徐悲鸿面前供他选择。经过两个箱子,徐悲鸿没有看到他想要的古画,这让马丁太太大吃一惊。这时,徐悲鸿的目光突然被一个没有任何签名的长长的白色文字卷轴所吸引。这是一幅长292厘米,宽30厘米的白色人物手卷轴,描绘了深棕色丝绸表面上多达87位神灵。87神仙有4种类型:以眉毛高挑、气质非凡的皇帝为中心,8神将威猛凶猛,守护着头和尾;10神和骨头是风和光芒四射的;67个仙女又漂亮又漂亮,眉毛噗噗流淌的线条勾勒出服装密集重叠的褶皱,风吹拂时飘动的腰带,众多人物多样的器皿和多样的动作姿势,通过高低密密麻麻的排列和外观微小的转弯面,相互呼应,使人物充满活力和一致, 倾向一致,交错协调但有序,和谐统一在庄严悦悦的旋律中,缓慢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在空中运动的感觉;图片强调关怀,注重变化,用不同的台词来表达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而巧妙,以至于许多角色尽管脸色同样庄严,服装大致相似,但却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虽然整幅画没有涂上任何颜色,但造型非常美丽,姿势极其生动,天神将以"胡须云朵,飞几脚,发根出肉体,力气绰绰有力"的风格生动丰满生动。画面中的白云飘飘的仙女,给人一种"天飞天,在墙上走动"的艺术诉求。

虽然这幅画没有任何知识,但具有多年鉴别古书画丰富经验的徐悲鸿,却知道这是唐代著名艺术家的艺术杰作。其线条特征明显具有唐代画《圣武道子》的"吴家式"风格。即使这不是吴道子本人的画,也一定是唐代著名艺术家抄袭的画册,抄袭了吴道子。看了一眼,徐悲鸿急切而响亮地说:"别看下面这个,我要这个!徐悲鸿立刻想用随身携带的1万多元现金买下这幅古画。马丁太太看到徐悲鸿如此喜欢这一长卷的白色人物,明白了这幅古画,是普通画绝对无法比拟的,忽然变得有些犹豫。看到这种情况,徐悲鸿赶紧拿出随身携带的七幅画,买下了这幅古画。马丁夫人有些惊讶地看着他,建议他再看看他所读到的内容。徐悲鸿摇了摇头。看到这里,徐迪山走到马丁太太面前说:"徐先生的这7件作品都是创作精良的作品,如果徐女士有什么疑问,可以去香港艺术估价委员会评估这些作品。马丁夫人赞同这一建议,一行人赶到香港艺术估价委员会,请专家对徐悲鸿的画作进行评价。这时,马丁太太知道,中国画家徐悲鸿的画作在香港已经很值钱了,她欣然接受了这笔交易。交易完成后,马丁夫人好奇地问徐悲鸿:"徐先生,你为什么这么重视这幅画?"徐悲鸿告诉她:"这幅画虽然没有被放下,但线条美流畅,意境深邃浩瀚,是遐想;虽然丝绸上的八十七个舞像都是用白色画的,但整幅画卷看起来都是满纸的,这是唐代的名著。对于徐迪山的介绍和大力协助,徐悲鸿非常感激。

买完这幅古画后,徐悲鸿非常兴奋,日以继夜地琢磨着,按照画的仙人数量将其命名为"八十七仙卷轴",然后小心翼翼地在上面刻上"悲生"的印章。这表明他多么珍惜这幅画。

香港绘画展结束后,徐悲鸿带着这幅画回到了南京。到达南京后,徐悲鸿就邀请他的朋友张大千谢智刘潘天寿等人来欣赏这幅神仙画卷,仿佛是在神的帮助下获得的。张大千打开《八十七仙卷》的时候,不禁大吃一惊,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冷静了一下才说:"场景的宏大,人物比例结构的精确,表情的宏大,构图的宏伟, 而线条的圆润和活力很可能是唐武宗会昌的作品,或者至少是《武家式》的摹本,总之,它与画《武带当风》的画《圣武道子》息息相关。谢日留甚至从绘画手法中分析了"八十七仙卷",称这种卷画法非常典型的隋唐壁画,比北宋吴宗元的《潮元仙杖图》更接近唐式神韵,所以这一卷不是来自吴道子的笔迹。潘天寿对画作评论道:"人物袖子飘带、皱巴巴的衣服、旗穗等所有的墨线,交错旋转,达到和谐的意义和行走的动作,让人感觉到各种乐器都在散发着和谐的音乐,在空中悠扬。徐悲鸿赞同张大千和谢日留的评价,在文中写道:"八十七仙卷的艺术价值,可以与希腊万德寺雕刻的世界艺术史上一流作品相媲美。

1938年12月11日,许迪山以香港华人协会的名义,邀请徐悲鸿来港举办他的第三次展览,至今仍在香港大学凤云山图书馆举行。开幕式也由港大副校长施乐主持,陈俊宝致欢迎辞。香港知名文化人物叶江也出席了开幕式。在这次展览中,徐迪山非常认真地对待朋友的画作,为一幅他非常喜欢的《柳健双喜鹊图》的画作题词,"铁鸟在万里城的头上飞来飞去,柳树里发生的事情还很晚,朝屯已经睡着了,不及和任何人说话。徐迪山的题词为徐悲鸿的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光彩,一时间是个好故事。

徐悲鸿在香港的三次个展都取得了圆满成功,离不开徐迪山的大力协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徐悲鸿特意画了一幅徐迪山的画像作为纪念。这幅画长50厘米宽,呈方形,画中的徐迪山被徐悲鸿描绘得淋漓尽致,非常迷人。收到这部作品后,徐迪山非常高兴,视之为挚爱。回到家里,徐迪山把这幅画放在屋子里一个非常庄严的位置,这样他就可以日夜享受这幅画了。由此可见,徐悲鸿作品的魅力,对于徐迪山来说,是非同寻常的。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一张珍贵合影

徐悲鸿、泰戈尔

收藏中的这张照片是徐悲鸿和泰戈尔第一次合影留念。说到这张合影,我们还谈到了泰戈尔在1937年的一次重要演讲。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主持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科学院的落成典礼。在仪式上,泰戈尔就中国和印度发表了讲话:"对我来说,今天是等待已久的美好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作出一个在过去几年中被抹去的古老誓言——一个巩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文化交流和友谊的承诺。此后,泰戈尔以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名义,开始热情邀请中国学者和艺术家到这里讲学创作,积极推动两国文化教育交流。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同年12月,徐悲鸿经仰光和加尔各答抵达印度圣地尼科坦。在那里,徐悲鸿和泰戈尔经常交流。12月18日,应泰戈尔的邀请,许悲鸿来到泰戈尔的书房谈话。也正是在这一天,两位艺术家留下了这张合影。在这次访问中,通过泰戈尔的介绍,徐悲鸿也有幸结识了印度的"圣雄"甘地。1940年2月17日,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在国际大学访问了泰戈尔。泰戈尔为甘地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集会,并热情地将徐悲鸿介绍给甘地。在那次短暂而难得的相遇中,徐悲鸿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就画了一幅甘地的次世音的微型素描,上面写着"2009年2月17日3:30 p.m",甘地高兴地在上面签了名。在与甘地的一次谈话中,泰戈尔随后建议为徐悲鸿举办一个绘画展,以表达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甘地立即表示赞同。泰戈尔提议举办展览,给了徐悲鸿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国内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徐悲鸿渴望利用此次展览筹集资金,支持祖国受苦受难的人民。对于这次徐悲鸿的画展,泰戈尔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当展览的准备工作接近尾声时,泰戈尔去看了一看,并为展览写了序言:美的语言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它的基调毕竟是多样的。中国大师徐悲鸿以其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记忆中消失的古老场景,同时又不影响他自己经历的当地色彩和独特风格。

泰戈尔

在泰戈尔的大力支持下,徐悲鸿在尼科坦的展览大获成功。不久,徐悲鸿将展览搬到了加尔各答。两个展览筹集到的所有资金都捐给了处于战争之中的祖国。在近一年的考察中,徐悲鸿和泰戈尔日夜合时夜地在一起,由于对泰戈尔高贵精神的钦佩,徐悲鸿为泰戈尔画了十几幅素描。1940年11月,徐悲鸿怀着感激之情告别泰戈尔。这时,泰戈尔刚刚从重病中恢复过来,正躺在躺椅上。听说徐悲鸿要动身去中国,郑重嘱咐:离开之前,一定要为我选画。泰戈尔非常信任徐悲鸿的远见卓识,于是请许悲鸿为自己的画集选一份草稿。徐悲鸿与国际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一起,花了两天时间,最终从2000多幅画作中挑选出70件精美作品,送往国际大学出版。

1941年8月7日,一代文学英雄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因病去世。当时正在新加坡举办展览的徐悲鸿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深感悲痛。因为他不仅失去了一个亲密的朋友,还失去了一个艺术上的知己。作为20世纪亚洲两位杰出的文化大师,虽然属于不同的国家,长期不认识,但由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热爱,他们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朋友。不久,徐悲鸿写了两篇深情哀悼泰戈尔的文章,分别是《泰戈尔先生》和《泰戈尔的画》。在《泰戈尔的画》中,徐悲鸿不仅介绍了泰戈尔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还对泰戈尔的画作进行了全面分析。悼词最后,徐悲鸿用一首诗赞美了他的异地恋朋友:

送琼浆和劳动,巨型蛤蜊的假睡床,汲取梅公主的香气,吃灵芝的清新,亲吻河马的嘴,绝对山谷的玉石收获,茂林开线的天堂,丽水的积累,人群玩海的幻觉......他表达了他对泰戈尔最深切和最诚挚的回忆。

<b>[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采用,就会有费用奖励。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3386405712]</b>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