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作者:红星新闻

2月20日中午,电影《你好,李欢莹》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个动态,其票房已超过36亿。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目前的票房动向,预计该片总票房有望突破50亿元。

电影《你好,李欢莹》是根据贾玲母亲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贾玲是湖北省人,故事发生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今宜城市),但片中人物多为东北口音,这让很多人产生疑惑。然而,事实上,这个看似"矛盾"的细节并不是故意出现以制造"喜剧效果"的错误。在它的背后,它承载着辉煌的历史。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电影《你好,李欢英》剧照。图片来自微博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项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举措。数据显示,三线建设已经历三个"五年计划",投资2052亿元,占同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39%。人力投入高峰期,投入400多万元,安排建设项目1100个,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实现了生产力向西布局的推进,对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西部大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那些年,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满载煤炭、钢铁、石油、装备、木材、粮食等稀缺物资的火车开往全国各地,一群群东北精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乡。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三线地区,离开家乡,降落在别处。作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50岁的邓龙深情地回忆起当时的红星新闻。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邓龙

1970年,邓龙出生在湖北西北部山区的一家三线军工厂。他是一个标准的三线孩子,他的父母是工厂工人。在工厂生活、学习、工作30多年后,邓龙和父亲们经历了潮起潮落,看着一代人成长,一代人变老。自2015年以来,邓龙创建了微信公众号"三线记忆",组建了"湖北军乡"和"三线军乡"微信群,整理撰写了数百篇关于三线建设的回忆录和研究文章。

邓龙告诉红星新闻,由于历史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一个神秘的术语,直到1980年代末才出现在新闻中,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表面上看,三线工厂的员工或许与当地居民没有太大区别,但只有他们才知道,在内心深处,有许多珍贵的回忆值得一生铭记。"作为一个三线孩子,总有一种三线情结,如果你抛弃了这些你经历过的事情,你就会为自己付出的辛苦工作感到羞耻,"他说。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三线厂员工老照片

以下是邓龙对三线记忆的自我描述。

东北方言成为第二汽车厂的"官方语言"

我所在的三线工厂位于湖北西北部山区,属于秦巴山脉武当山的遗迹。进入工厂必须经过一条两三百米长的隧道,当你走出隧道时,你会突然感到眼前是开阔的,被群山和森林所环绕,一座现代化的工厂静静地躺在一个大峡谷中。象屿铁路从厂区外经过,有一条特殊的铁路线。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进入厂区必须经过的隧道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枣阳市,1969年大学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工厂。当时,国家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包括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区和自治区,为战略需要,国家将沿海和边境的重要军工生产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和民生的重要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 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三线建设"。

电影《你好,李欢莹》上映后,我也去电影院看了一看,片中胜利化工厂的原型是辽宁省青阳化工厂(375厂)建造的东方化工厂(525厂),805厂、845厂和255厂协助建设。在电影中,不仅东北方言,而且二人组转身的表现也体现了东北文化的元素。

虽然影片只讲述了贾玲母亲年轻时的过去,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当时,一群群东北人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乡,行进千里,奔向三线地区。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曾是"三线弟子"

在三线项目中,最著名的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协助建设湖北省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1952年,毛主席提出"中国这么大,一个一汽不够,要建第二家汽车厂"。1964年,当毛主席提出建设三线时,他再次提到二车是三线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工程。1969年9月,第二车选址的重点从湖南湘西转移到湖北西北地区,最终由周总理在湖北省云仙县十岩地区确定。

当时,第二汽车建设厂决定(长春)一汽建设11个分公司,上海建设6个分公司,北京和武汉各建一个分厂。因此,东北方言在十堰小山沟里随处可见,久而久之,东北方言成为第二家汽车厂的"官方语言",甚至时至今日,东北方言在东风公司依然随处可见。

山中完整的"小社会"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东北人。当年,响应中央政府三线建设的号召,各界精英告别祖国,投入建设三线。

当时的提法是"三线有精锐的战士和强势的将领"和"好人就是好人,立刻三线"。我们的父辈们,在湖西荒凉的沟壑中奋战,用鲜血和汗水,靠着勤劳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山间现代化的工厂。

与一线城市相比,我们的定位是隐蔽的"三线",显得神秘而不可预测的;在社会上羡慕的目光中,一种自豪感和自豪感自发地升起。我们是光荣的三线孩子,就户籍而言,我们属于城市;但从地理环境来看,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村民"。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那些三线工厂的山区生活区

如果你仔细研究三线工厂,你会发现一些常规的东西。三线企业在地形、建筑风格、建材、厂房布局等方面基本相同:生产区域均为纯水泥砖灰脊瓦,可承受七级地震;起居区由红砖制成,有四到五层,嵌入沟壑中。

工厂总部、生产区、生活区分布在不同的沟壑中,有一套独立的指挥、生产、后勤系统,包括机关、车间、医院、食堂、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车队、消防、公安、剧院、招待所等,彻底摆脱"小社会"。

记得每天早上,军人起床的号角声通过收音机在厂区响起,人们在广播声中睁开眼睛。大人们一天的奔波从这时开始,提着篮子去不远处的菜市场买菜,顺便把早餐带回来,然后把孩子们从学校叫醒。然后,我们的孩子以三五人为一组走进了孩子们的学校,大人们赶到各自的岗位上。

记忆中最紧张的春节

当时,三线工人在进厂前必须参加培训班,首要任务是学习《保密守则》,每个经历过三线军工厂生活的人都相信自己已经深刻理解了。

当时,所有参与军事制造的工厂都有工厂名称,代号和电子邮件号码。一个是外部的,称为"农机厂"、"工具厂"、"化工厂"、"卫东厂"、"前金厂"、"红旗厂"等,这些企业名称都带有时代特色;一个是内部的,在军事体系中,三线厂工人的工作卡只是书写的代号。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三线厂员工旧合影

记得1979年春节前夕,工厂正准备放假,突然接到总后勤部下达的军工生产任务。随后,军用货车停放在厂区外的铁路专线上,尚未干燥油漆的产品刚刚从装配线上下来,立即转移到洞穴外的军用院子里,装上货车运走。

春节前夕,经厂委建议的军委批准,全厂职工中午才回家吃团圆饭,下午1点30分.m,赶紧赶到车间继续工作。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最紧张的春节,我们半成年的孩子并没有闲着,在家里照顾我们的弟弟妹妹,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

虽然当年春节期间没有放假,但工厂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保证了部队对作战物资的需求,得到了总后方首长的表彰。因为那一年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大家事后通过报纸的广播了解到,我厂加班生产的军品也都在第一线。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及时为部队换上军装,工厂接到了大量的军工生产任务,母亲的车间十分繁忙。两班倒是司空见惯的,赶上加班,我们还要把食物送到工厂。趁着妈妈吃饭之间的休息时间,我学会了帮妈妈干活,当时设备是半机械化的,安全系数很高,很多像我一样送餐的孩子都这样帮大人干活,直到车间调度巡逻队来了,然后带着空的饭盒偷偷溜出车间。

三线人的三线复合体

1983年底,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三线调整问题的通知》,对三线工厂提出了"保护军队、转民"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政策,明确了"停工"的三线调整政策。 停止、合并、转移和重新安置"。

2014年,在成为"三线建设"特约办事员后,我越来越意识到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了三线工厂的多次访谈活动,从此与三线建设密不可分。

此后,我走访了全国许多三线建设厂房,采访了当时参与三线建设的很多老人,包括厂领导、中层干部、普通车间工人,整理和撰写了上百篇关于三线建设的回忆录和研究文章。

近两年来,我发现,我原先采访过的一代三线建设者,很多都相继离世,作为三线弟子,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收集和梳理这些前辈的记忆,我总是为父亲们付出的辛苦努力感到难过。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那一年的车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化

记得有一年,我采访湖北西北3541厂的一位老厂长时,老人泪流满面地讲述了三线建设的过去,谈起了搬家的地方,哽咽了好几次。我能感受到老三线人的艰辛和不情愿,来到山上的时候,都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现在又白发苍苍,沧桑。工厂从无到有,建在他们手中,然后放火烧。

2015年春天,我去襄阳骏芳路采访了3545工厂的厂长。当他得知我正在为三线厂写作时,他非常兴奋,拿出多年前写的手稿递给我,然后告诉我他和他老厂的故事。

苏尚的老家河北曾就读于天津大学,毕业后去青岛的一个军工农场锻炼,一年后被派往湖北西北部三线建厂。3545工厂是他们这一代人一砖一瓦亲自建造的,他一辈子都呆在三线厂,对山上的老厂有着不屈不挠的感情。

在经历了潮起潮落之后,一代人变老了,一代人长大了。也许每个三线人都有和我一样的三线情结——无论走多远,我都会经常想起在三线工厂的难忘岁月,毕竟那里还剩下太多的回忆,留下一代又一代的青春,一代又一代的汗水和微笑。

红星新闻记者任江波提供受访人照片

编辑:李斌斌

(下载红星新闻,报纸有奖品!)

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房的东北话说起:那段刻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记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