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委在合肥市召开会议,授予安徽省蜀城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王敏、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
今年6月19日,王敏在加班时突发疾病,经过一切努力营救,于6月28日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
自1988年加入安徽省蜀城县人民检察院以来,王敏历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官、检察官、一级检察官、副检察长等职务。33年来,他一直走在通往正义和正义的道路上。
1990年3月,王敏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申请成为蜀城县原蜀三镇胡同村的村长。在村里7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1年夏天,村里的大堤坝突然出现危险,他带领群众用木梁堆砌,率先扛着沙袋到垃圾填埋场,最后排除了危险,与村民们一起成功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1992年,王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书城县公安局副局长魏龙看来,王敏是一个愤世嫉俗、比较不善交际的检察官,在办案时,他冲上前去,勇敢地肩负起重担。
2011年,王敏主持了六三市首起极具影响力的黑人涉案,贺氏兄弟的涉黑案。案件意义重大,而且在当地尚无先例,王敏作为东道主公诉人,主动提前介入,引导案件调查。面对近半米的证据,他在一个月内形成了一份9万字的复习报告,精心准备了数百页的法庭准备工作。在为期六天的审判中,面对四五十名辩护人,他为自己辩护得非常好,以至于很清楚哪一页有什么证据,审判进行得如此之好,以至于26名罪犯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当时,王敏放弃了节假日和周末,和办案警察在一起10个多月,一天是145个小时,忙到深夜才结束。他说话少,愿意钻研,业务卓越。魏龙回忆道。
考虑到涉案人数众多,犯罪事实、金额高,王敏还特意制作了多起案件的"纬度表",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证人证言、书证、犯罪嫌疑人等点数成图表,让案件中的事实证据一目了然。
2012年夏天,侦查机关将蜀城县首起盗墓案移交审查起诉。由于坟冢数量众多,涉案人数众多,犯罪数量众多,王敏回顾称,该案证据不是很充分,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而是赶到县干河镇山村办案,抵得近40摄氏度的高温, 他们用第一个案件的"纬度图",在厚厚的A4纸上记录下每个疑似案件的点,每个坟墓准确编号,并手绘场景图。这一清晰的"纬度图"为侦查机关后续补充调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最后,盗窃坟墓的八名肇事者被绳之以法。
2013年,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补充侦查机关需要询问证人王,但王岐不愿配合。就在侦查机关不知所措的时候,证人两周后居然主动找到了侦查机关,表示愿意做记录。原来,这一次,王敏每天下班后到王家宣讲法律政策,最后换取证人的定罪。
从检查33年来看,王敏处理了近2000起案件,没有一起错案,没有人逾期滞留,没有人参与检查信。
凭借出色的商业技能,王敏已成为许多年轻检察官工作的领导者。对法律文件的错别字罚款,小到标点符号应用,他会一一改。他还带出了一支年轻、有才华和光荣的刑事起诉团队。
自2013年进入检察院以来,现任蜀城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室副主任的陈伟一直与王敏一起学习,王敏习惯于私下称他为"王先生"。
2014年1月,陈律师协助时任检察科科长王敏处理一起因邻里宅基地纠纷造成故意伤害的案件。"郭文与邻居温发生了争执,并演变成肢体冲突。经法医检查,温某右上肢受伤,右胫骨开放性骨折,伤势程度轻微。"陈先生在复案时发现,温氏右胫骨开放性骨折能否排除是自伤,对案件产生了很大的质反响。于是她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王敏。王敏只是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两个字都没有说,随陈伟专门跑了一趟县医院,亲自去咨询骨科专家。有了专业人士的回答,陈伟心中就有了一个数字。
王敏经常对年轻同事说:"没有一个案子可以草率,你知道,我们可能只做一个正常的案子,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活。"
多年来,他负责刑事检察部门多次被省、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多次立功;
王敏对生活不是很"好",习惯穿从超市买打折的衣服,几十年比如一天骑自行车去上班,家里的家具还是十多年前,女儿给他买了一部手机,他已经用了5年。但每一次救灾、扶贫,王敏总是争相捐款、捐款。
王敏的妻子郭旭说,丈夫喜欢起诉,经常主动周末加班。王敏家有三个兄弟,他上任老板,本该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但他往往在父母、妻子最需要"缺勤"。
有一次在与女儿的谈话中,王敏表示愿意捐献身体部位。在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捐献了他的角膜,帮助两名患者再次看到光明。
王海涵 王磊,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27日,第3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