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省农业和农村厅的记者获悉,据监测,截至7月14日,云南省受虫源区、高基和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全省草原贪夜虫、粘虫大面积发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其中,草原贪夜蛾121个县累计77789万亩。省农乡厅要求,各地要密切关注虫害的发生,广泛动员群众,及时做好防控工作。
据统计,今年草原贪夜工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7.55万亩,普洱、文山、临沂、红河、玉溪等州市发生的面积超过50万亩。在一些地区,防控不及时的田间发生严重,上穗危害大,严重影响产量。
第二代粘虫在曲靖、文山、红河、昆明、玉溪、丽江等6个州市,发生面积7.072亿亩,同比增长8.96%。宜门、华宁、元江、澄江、开元、建水、米勒、鲁溪、马力波、文山、特朗、成贡等12个县32个乡镇出现严重破坏田地,部分玉米田大部分的叶子被蚕食。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草原贪夜蛾多管齐下
为了防治草原贪夜虫,省级植保检查站要求各地区加强系统监测、科学防控、理化诱导控制、生态控制、生物防治,抓好拦截带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在监测工作中,利用雷达、高空监测灯、性诱发监测和野外系统调查等"三位一体"监测技术和方法,充分掌握草基夜虫高海拔种群和野外种群的动态和趋势,并进行检测、预警和早期防控。
在6-8月,草原贪夜蛾叠加暴发期,以移动通道为重点,以种植面积为重点,采用化学防治、施药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草蛞蝓活动觅食期,尽快降低虫口基数,减少传播数量。在成虫集中迁徙期间,利用性诱因、杀虫灯、食源诱因等方式杀死成虫,减少成虫种群数量,减少成虫产卵数量,降低基数,减少下一代危害。
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冬季玉米种植区,继续采取节水和旱轮作措施,在玉溪、昆明、楚雄等鲜玉米种植区采取蔬菜和玉米轮作,在全省烟草种植区,同田采取每年轮作烟草和玉米种植。
保护和利用天敌,人工释放叉角蛞蝓、夜黑蛋蜂等天敌,并应用生物农药等措施进行防控。幼虫幼虫期,根据当地情况,选择羽衣甘蓝夜生菌病病毒、苏云金旗、金龟绿蛞蝓等生物制剂喷洒或施用,并不断控制草夜虫种群数量。
各地草原到主要飞行路径,铺设了高空灯和性诱捕桶,建设和改进了5条拦截带,沿25个边境县铺设了高空灯,性诱捕桶建有全国拦截带;
加强对玉米白斑病、云斑病、粘虫病等病虫害的防控
据近期监测,玉米白斑病、云斑病已在云南地区蔓延,发生时间早于去年。同时,第二代粘液虫也进入高峰期,预计全省三代粘液总体发生率适中,局部暴发危害风险较高。
玉米白斑病、云斑病属于新型真菌病害,省级植保检查站要求,所有辖区玉米种植区白斑病、云斑病危害情况进行普查,全面了解可能危害情况。针对基层乾部识别、预防难等问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做好丙烯环喹、吡哆醇、醚甲基环喹等农药、设备等防控材料和人员的准备工作。
针对粘虫斑点发生、落地灾害等特点,各省植保检查站要求,各地应利用昆虫情况监测灯对测量点进行系统监测,准确掌握粘虫的发展情况,结合生态、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粘连发生趋势, 及时发布粘性昆虫发生趋势预报。当100株有10只以上的昆虫时,尽量防控前对三龄粘虫、任选的对羟基苯甲酸氯甲酯、乙基聚甾醇等进行防治和组控。(昆明信息港记者曹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