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1934年9月,毛泽东来到玉都,仔细考察了地形,以便为中央红军选择一条可能的突破路线。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革命中央基地地区第五次反"围剿镇压"运动失败了。

10月10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委率领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玉都等地出发,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红军趁着渡河的干旱期,在选定地点修建了五座浮桥,安全渡渡了玉渡河。这条道路是毛泽东选择的突破路线。

193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中央红军不断突破敌方设置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此时,蒋介石已经确定了红军向西推进的意图,并立即部署了"追击镇压"和封锁,企图在湘江和溧水以东地区"歼灭"红军。

部署在湘江上的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熙,将部署在湘江上的桂军主力调往公城保卫,以防红军进攻桂林。于是,湘江上出现了一条约五十公里宽的大缺口。这些军事情报被红军情报部及时破译,并迅速送往红军总部。

11月25日,中央革命军委决定,红军将从广西兴安、全州渡过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条封锁线。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王晓健是军事史专家

他们渡过湘江时,中央军委纵队到达关阳以北的文师和贵岩,距离渡口只有八十公里左右。此时,如果他们甩在身后,轻轻前进,中央军委纵队就能迅速渡过湘江,南北两翼的压力就会突然减轻。但红军拖着祭坛罐子,每天只走了二三十公里。

中央军委纵队由于重量过重而行动迟缓,在过河前,遭到了国民党军队优势力量的攻击,为了赢得宝贵的渡河时间,湘江两岸的红军与四面楚歌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致命的决战。12月1日晚,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委和红军大部分主力终于渡过了湘江。

湘江之战是自中央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据点以来最激烈的战役,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

但是,湘江战役中遭受的惨重损失并没有让博谷、李德意识到战略方针中的问题,而是严格命令各军团长"不改变前进的大方向"。

12月11日,中央红军的先头兵第1军第2师攻占了通岛县城,是否继续北上加入红军第2、第6红军成为中央革命军委内争论的焦点。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袁晔,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毛泽东当时没有军事领导职务,但在党与红军之间的危急形势下,他挺身而出,明确表示红军不能再往北走。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1934年12月12日,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城书院,党和红军的决策者召开了紧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军事行动建议自1932年10月被剥夺军事指挥权以来首次获得通过。按照毛泽东的提议,红军将绕道贵州的黎平和金平,北上湘西参战红二军、红军六军,在湖南省西部留下10万多名国民党军。

同日.m 7时30分,中央革命军委发出《万火急事》电报,规定"明十三朝继续向西推进","第一师今天到达洪州师,就要用相机进入。"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张文天、王家祥、朱德、博谷等参加了会见。李德因疟疾高烧而无法出席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重点讨论了中央红军前进的战略方向。

毛泽东从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出发,坚决主张放弃原先与红二红六军会合的计划,改道黔北北部,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四川、前州边疆地区建立新的基地。

黎平会议最终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根据毛泽东讲话编写的《中央政治局战略方针决定》。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李平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将会议决定的翻译件发给了李德。李德看完这句话后大发雷霆,用英文与周恩来争吵,但会议决议已经形成,大为恼火的李德无法改变李平会议确定的新路线。

红军血染湘江、生死攸关,出路在何方?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史专家

黎平会议是湘江血战后的关键决策会议,因为它不仅决定了红军是向北还是向西移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军事指挥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从黎平到西北,随着一路不断的辩论,把领导权交给对中国革命实际有远见、深刻理解的毛泽东,逐渐成为全党全军的共同要求。

红军迎来了黎平的曙光,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点的序幕。

来源: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