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1934年9月,毛澤東來到玉都,仔細考察了地形,以便為中央紅軍選擇一條可能的突破路線。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1934年10月,革命中央基地地區第五次反"圍剿鎮壓"運動失敗了。

10月10日至17日,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委率領8.6萬餘人的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玉都等地出發,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紅軍趁着渡河的幹旱期,在標明地點修建了五座浮橋,安全渡渡了玉渡河。這條道路是毛澤東選擇的突破路線。

193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中央紅軍不斷突破敵方設定的第一、二、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此時,蔣介石已經确定了紅軍向西推進的意圖,并立即部署了"追擊鎮壓"和封鎖,企圖在湘江和溧水以東地區"殲滅"紅軍。

部署在湘江上的桂軍閥李宗仁、白崇熙,将部署在湘江上的桂軍主力調往公城保衛,以防紅軍進攻桂林。于是,湘江上出現了一條約五十公裡寬的大缺口。這些軍事情報被紅軍情報部及時破譯,并迅速送往紅軍總部。

11月25日,中央革命軍委決定,紅軍将從廣西興安、全州渡過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第四條封鎖線。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王曉健是軍事史專家

他們渡過湘江時,中央軍委縱隊到達關陽以北的文師和貴岩,距離渡口隻有八十公裡左右。此時,如果他們甩在身後,輕輕前進,中央軍委縱隊就能迅速渡過湘江,南北兩翼的壓力就會突然減輕。但紅軍拖着祭壇罐子,每天隻走了二三十公裡。

中央軍委縱隊由于重量過重而行動遲緩,在過河前,遭到了國民黨軍隊優勢力量的攻擊,為了赢得寶貴的渡河時間,湘江兩岸的紅軍與四面楚歌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場緻命的決戰。12月1日晚,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委和紅軍大部分主力終于渡過了湘江。

湘江之戰是自中央紅軍撤出中央革命據點以來最激烈的戰役,也是損失最大的一次。

但是,湘江戰役中遭受的慘重損失并沒有讓博谷、李德意識到戰略方針中的問題,而是嚴格指令各軍團長"不改變前進的大方向"。

12月11日,中央紅軍的先頭兵第1軍第2師攻占了通島縣城,是否繼續北上加入紅軍第2、第6紅軍成為中央革命軍委内争論的焦點。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袁晔,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

毛澤東當時沒有軍事上司職務,但在黨與紅軍之間的危急形勢下,他挺身而出,明确表示紅軍不能再往北走。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1934年12月12日,在擁有百年曆史的公城書院,黨和紅軍的決策者召開了緊急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的軍事行動建議自1932年10月被剝奪軍事指揮權以來首次獲得通過。按照毛澤東的提議,紅軍将繞道貴州的黎平和金平,北上湘西參戰紅二軍、紅軍六軍,在湖南省西部留下10萬多名國民黨軍。

同日.m 7時30分,中央革命軍委發出《萬火急事》電報,規定"明十三朝繼續向西推進","第一師今天到達洪州師,就要用相機進入。"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張文天、王家祥、朱德、博谷等參加了會見。李德因瘧疾高燒而無法出席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重點讨論了中央紅軍前進的戰略方向。

毛澤東從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決主張放棄原先與紅二紅六軍會合的計劃,改道黔北北部,首先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四川、前州邊疆地區建立新的基地。

黎平會議最終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通過了根據毛澤東講話編寫的《中央政治局戰略方針決定》。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李平會議結束後,周恩來将會議決定的翻譯件發給了李德。李德看完這句話後大發雷霆,用英文與周恩來争吵,但會議決議已經形成,大為惱火的李德無法改變李平會議确定的新路線。

紅軍血染湘江、生死攸關,出路在何方?

邵維正,中國共産黨史專家

黎平會議是湘江血戰後的關鍵決策會議,因為它不僅決定了紅軍是向北還是向西移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軍事指揮制度作了明确規定。

從黎平到西北,随着一路不斷的辯論,把上司權交給對中國革命實際有遠見、深刻了解的毛澤東,逐漸成為全黨全軍的共同要求。

紅軍迎來了黎平的曙光,揭開了偉大曆史轉折點的序幕。

來源:中央電視台國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