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子文,1993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代表作品《愿我的世界永远有你一半》《渡海拥抱你》《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做大人》《你要好好》。。
袁子文有着多重身份,作家、"高三减肥反击北京大学"的校霸、化妆品品牌创始人、演员等,不同的社会角色也让他的写作有了更多的素材,还获得了当年新锐作家奖等等。近日,袁子文接受了《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的采访,描述了他作为90后青年作家的成长经历。
体验和感受是写作的前提
"在写作上,我不是天赋,言语之间的默契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袁子文坦言,他并没有发现自己在写作中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特别愿意写作,觉得文字很美,有一种安静的魔力"。
袁子文说,小时候,老师安排了《秋天公园》的作文,他不知道怎么写,老师让父母带他去不同的公园,"也许从此以后,去体验、感受就成了我写作的前提。"
高中时,袁子文加入了文学社团,每周定期阅读名著。袁子文说,当时虽然他不能完全阅读,但随着阅读量的积累,隐含和文本之间的默契,"就像慢慢培养爱情"。
和大多数人一样,袁子文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充满了为高考做准备。在紧张的学习氛围和严格的学校管理下,写作逐渐成为袁子子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点燃了我几乎熄灭的生命之爱,直到我写作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
袁子文坦言,沉浸于写作是他找到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就像害怕黑暗的人不得不开着灯睡觉一样,写作可以让我暂时忘记学习的焦虑,给我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写下这束光,不仅照亮了袁子文沉闷的高中时代,也照亮了他成年后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产生了一声"原来我能做这一点"的叹息。袁子文没有停止在他手中写字。他承认,写作带来的财富远远少于其他身份,但让他感到富有。"在被誉为年轻作家之后,我有机会去不同的国家和城市,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工作,听到不同读者的肯定和批评,然后能够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更多的角色。"袁子文说。
"我喜欢莫奈的画作,他的作品风格随着他的个人发展而改变。我觉得写作是一样的,人生的每一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心境,是一种动态的追求。林的选择,写作可以看到我一路走来的成长,这样我就可以回头看,同时继续走下去。"袁子文说。
《为同龄人做梦》的作者
袁子文的新书《你一定要好》延续了青年的话题,聚焦于当前年轻人的关切。在这本书中,有隔壁的女孩从小到大被比作好兄弟,有因为自卑和胆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光明的女孩,也有那些面对金钱低头但最终选择好人的女孩。
在青春期即将进入理想与现实之缝的少年眼中,袁子文的作品守护着青春的幻觉。袁子文是"为同龄人做梦"的人。袁子文认为,这部作品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在产生共鸣、青春期的孤独、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原生家庭、爱情中的爱情和不......他书中的故事并不特别,但它们关注的是每个人都有的青春记忆。"我和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他们的烦恼是我的,所以我可以看到他们在想什么,以及如何为他们提供正能量。"袁子文说。
袁子文说,他喜欢观察不断理解的过程,偶尔闪光进入自己的思维,内化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然后去创造。在开始笔之前,袁子文习惯于拿笔写下这个的一般脉络,然后慢慢填充细节,展开故事。在塑造一个角色时,他不会刻意设计英雄,不会刻意赋予角色身份和性格为一定的情节。在他心里,主人公的形象应该是真实的,"虽然看不见,但觉得他应该是这个自然的样子。"
保持人物的独立性,是袁子文一直坚持的。在写作中,他也打算让故事的主人公远离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少地在他周围人的阴影下。"把熟人搬进一部作品中,就像抄袭一个现成的答案,我希望我的角色自己思考。"袁子文说。
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习惯于沉浸在小说中,让自己深入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作家,我更像是一个修正主义者。袁子文说,他喜欢修改文章,报废稿件通常和稿件一样多。"我不会试图迎合市场的需求,我只是写我想写的东西。也許是因為我更細膽,會照顧讀者的感受,所以不會完全沉浸在自我表達中。"
用社会学的眼光写作
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书以来,袁子文已经写了六年多的青年故事,他的写作随着他的成长而褪色。袁子文说,起初自己看世界很小,很简单,写起来捕捉学生、同事的小故事,然后引出自己的想法,给读者炖一锅"精神鸡汤"。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袁子文开始尝试用社会学的视角看待更大的世界。"我记得很清楚,老师在我刚开始上学时教给我的:同理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合格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生的第一标准。袁子文开始从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理解事物,也尝试过去精神病院实习,设置感受精神病患者的痛苦和追求。
"社会学的研究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视角,让我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社會學教導我不要驚訝原來的世界有這麼多的痛苦,也不再蔑視微小的幸福。这种思维的扩展滋养了我的小说创作,让我跳出自己的圈子,进入一个更大的世界。"
于是,他开始尝试在写作中聚焦于更宏大的话题,在小说中追溯人们的生活轨迹。在《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成年》中,袁子文讲述了一对兄妹几十年来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和血浓于水的感情的故事,去探索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判断。
渐渐地,袁子文不再执着于探索自己看不到的世界,而是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他越来越想和读者平静地交谈,"我现在不想说实话,只是想传达一些感受。"在袁子文现在的文字中,已经很难找到他曾经用过的华丽词汇,书名也从追求新的标准出发,吸引眼球慢慢变得平淡、简单。
现在,更多想到袁子文决定突破,尝试创作小说。在他看来,短篇小说的故事更像是饿了人面前的快餐,简单直接,目的明确,性格特征虽然鲜明但并非必然单薄。相比之下,小说更具艺术性,人物更充满立体感。袁子文透露,他已经提前写了一些人物,想在小说中塑造一个多面、复杂、有血有肉的人物,"小说节奏好,会让读者仿佛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读起来很容易享受,没有负担。我希望这部小说是我文学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