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优酷推出首档拳击比赛体验真人秀《拳击我们》,已经播出了三遍。节目从阵容上还是比较专业的,发起人是职业混合武术家张伟立,教练都是职业选手,解说员还邀请了奥运会官方中国拳击解说员王彦波。
节目形式并不复杂,来自各行各业的24位明星艺术家和奥运冠军经过短暂的拳击训练,在《拳击我们》中与指定对手在拳击比赛中,获胜者可以加入三支队伍中的一支,为金牌争夺战。
这个节目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拳击比赛本身就是一项血腥的运动,拳击部分还是很激烈的。而作为全国首档专注于拳击的综艺节目,《拳头对我们》在专业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证,从发起人、裁判到解说员都是专业人士,节目也为选手提供了专业的保障。
然而,《拳击我们》作为一档拳击大赛体验综艺节目,似乎并没有触及拳击精神的核心,也无法展现拳击的真正魅力。
参赛者参加的动机不够
和很多竞技体验综艺节目一样,第一期《拳头对我们》的主题是:"你为什么想参加这个综艺节目"。诚然,表达动机很重要,但面对像拳击这样相对小众的运动,名人的主观意志并不是特别强烈,这意味着他们给出的理由不是很有说服力。
比如黄玲来参加这个节目,因为她最喜欢的动作范围比较有限,而且可能与音乐有关,所以拳击是一种新的尝试。
于文文说,他喜欢运动,各种运动都不排斥在外。
模特赵磊觉得模特这个职业比较被动,被人选用很久了,但拳击是一项比较主动的运动。
可以看出,拳击并不是很多参赛者参加比赛的主要因素。但这个环节的作用本应展现出拳击的魅力和选手们对拳击的热爱和理解,但目前,《我们这些奋力拼搏的人》根本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并不是说选手对拳击不够了解,无法参加拳击比赛节目,而是《拳击给我们》的选手在年龄、社会地位或对拳击的理解等方面类型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不强调选手的主观意志,而是强调邀请表演的动机可能更自然、更真实。
例如,展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向艺人及其中介机构发出邀请,艺人可以自行报名,员工和家属也可以成为参赛者参加展会的动力。
这样,一些选手参加拳击比赛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和无害,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表演逐渐增加对拳击的了解,成为一条关于成长的故事情节。
是阶段更重要还是培训过程更重要?
《拳头给我们》的主要内容是擂台的展示,每对球员需要打三轮,胜负之后再进行队伍选拔,观众几乎看不到球员的训练过程。
如果《拳击为我们》中的选手都是职业选手或正在接受训练的运动员,那么拳击作为主要内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随着球员本身的职业素质越来越高,比赛的兴奋也更有保障。
然而,24名球员中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有效的拳击训练,因此在官方拳击比赛中的表现是业余爱好者肉眼可见的。同时,整个比赛过程都有专业的教练和专业的解说员,这种职业和业余的碰撞并不能有效展现拳击的真正魅力,反而降低了节目的专业性。
像"专业和业余"这样的流程设置经常出现在节目中。比如张伟立在第一节作为发起人出场,和24名球员一起打球。然而,面对完全没有职业拳击经验的球员,张伟丽没有办法认真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没有办法给出有效的建议。
在拳击不够专业的情况下,节目需要大量的辅助内容来营造气氛,比如赛后对选手的采访,其他选手当场观看比赛的演讲,以及三队经理的反应。
夏志光说:"人们在一生中输得过很多次,输不了也不代表他们没有成功,中间的过程也是另一种成就。"
王辰一哭着说:"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努力。
不可否认,拳击比赛非常激烈。比如张彦琦和夏志光,作为前偶像组队友,在打比赛时一点都毫不留情,两人都尽力了。然而,在全场比赛只有15分钟的情况下,赛前准备和赛后采访等一系列环节占据了50分钟。
甚至所有的参赛者在出现对峙之前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扮演",比如辰越秀在出现时穿着"终极类"亚瑟王的服装,还解释了自己服装的原因,再次说明自己参加演出的初衷。
拳击比赛中产生的这种情感的表达已经超越了拳击本身,本末倒置。
如果所有选手都能长时间集中精力训练,节目充分展示选手的拳击训练过程,并在比赛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拳击技巧,那么节目的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即使选手的实力还远不及职业选手。
在"Produce101"的情况下,舞台展示是目的,但三个月的学员刻苦训练是节目的核心内容。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从而对学员产生共鸣。
如果说"Produce101"是从第一期开始的舞台展示,而培训过程只是作为辅助内容出现,那么节目的培养感势必会大打折扣,学员阶段的不成熟性会更加明显。
《我们谁拼命》也展示了选手们的训练片段,但训练片段太小,无法帮助观众了解拳击训练体系和训练难度。例如,游戏中的前三名特工会选择看一名球员的优势或劣势,这些优势或劣势将通过日常训练来展示。
三位特工选择看张伦寿的劣势,张伦寿的日常训练片段会在节目中播出,说明张伦寿的劣势是他身上有多处伤势,医生不建议他参加。但是更详细、更具体的培训过程可以让每个人的劣势更清楚,没有必要建立这样的环节。
而目前,从节目的角度来看,所有参赛者的训练似乎都是自己安排的。可以理解的是,艺术家的日程安排很忙,很难让24个人一起参加拳击训练,但这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就探索的问题:艺术家是否对拳击充满热情,并愿意在这项运动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我们以实力战斗》中依然展现出斗志,玩家们真正做到了"拳头力量"。但本次综艺节目和选手们一定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想挑战自我或突破极限,为什么这些愿望要通过拳击来实现呢?
作为第一档关于拳击的综艺节目,《我们谁拼命》值得鼓励,但要想成为一档优秀的拳击综艺节目,就必须把拳击还给拳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