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優酷推出首檔拳擊比賽體驗真人秀《拳擊我們》,已經播出了三遍。節目從陣容上還是比較專業的,發起人是職業混合國術家張偉立,教練都是職業選手,解說員還邀請了奧運會官方中國拳擊解說員王彥波。
節目形式并不複雜,來自各行各業的24位明星藝術家和奧運冠軍經過短暫的拳擊訓練,在《拳擊我們》中與指定對手在拳擊比賽中,獲勝者可以加入三支隊伍中的一支,為金牌争奪戰。
這個節目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拳擊比賽本身就是一項血腥的運動,拳擊部分還是很激烈的。而作為全國首檔專注于拳擊的綜藝節目,《拳頭對我們》在專業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證,從發起人、裁判到解說員都是專業人士,節目也為選手提供了專業的保障。
然而,《拳擊我們》作為一檔拳擊大賽體驗綜藝節目,似乎并沒有觸及拳擊精神的核心,也無法展現拳擊的真正魅力。
參賽者參加的動機不夠
和很多競技體驗綜藝節目一樣,第一期《拳頭對我們》的主題是:"你為什麼想參加這個綜藝節目"。誠然,表達動機很重要,但面對像拳擊這樣相對小衆的運動,名人的主觀意志并不是特别強烈,這意味着他們給出的理由不是很有說服力。
比如黃玲來參加這個節目,因為她最喜歡的動作範圍比較有限,而且可能與音樂有關,是以拳擊是一種新的嘗試。
于文文說,他喜歡運動,各種運動都不排斥在外。
模特趙磊覺得模特這個職業比較被動,被人選用很久了,但拳擊是一項比較主動的運動。
可以看出,拳擊并不是很多參賽者參加比賽的主要因素。但這個環節的作用本應展現出拳擊的魅力和選手們對拳擊的熱愛和了解,但目前,《我們這些奮力拼搏的人》根本沒有達到這個目标。
并不是說選手對拳擊不夠了解,無法參加拳擊比賽節目,而是《拳擊給我們》的選手在年齡、社會地位或對拳擊的了解等方面類型非常豐富,在這種情況下,不強調選手的主觀意志,而是強調邀請表演的動機可能更自然、更真實。
例如,展會可以在一定範圍内向藝人及其中介機構發出邀請,藝人可以自行報名,員工和家屬也可以成為參賽者參加展會的動力。
這樣,一些選手參加拳擊比賽的意願并不是特别強烈和無害,他們甚至可以通過表演逐漸增加對拳擊的了解,成為一條關于成長的故事情節。
是階段更重要還是教育訓練過程更重要?
《拳頭給我們》的主要内容是擂台的展示,每對球員需要打三輪,勝負之後再進行隊伍選拔,觀衆幾乎看不到球員的訓練過程。
如果《拳擊為我們》中的選手都是職業選手或正在接受訓練的運動員,那麼拳擊作為主要内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随着球員本身的職業素質越來越高,比賽的興奮也更有保障。
然而,24名球員中很少有人真正接受過有效的拳擊訓練,是以在官方拳擊比賽中的表現是業餘愛好者肉眼可見的。同時,整個比賽過程都有專業的教練和專業的解說員,這種職業和業餘的碰撞并不能有效展現拳擊的真正魅力,反而降低了節目的專業性。
像"專業和業餘"這樣的流程設定經常出現在節目中。比如張偉立在第一節作為發起人出場,和24名球員一起打球。然而,面對完全沒有職業拳擊經驗的球員,張偉麗沒有辦法認真發揮自己的力量,也沒有辦法給出有效的建議。
在拳擊不夠專業的情況下,節目需要大量的輔助内容來營造氣氛,比如賽後對選手的采訪,其他選手當場觀看比賽的演講,以及三隊經理的反應。
夏志光說:"人們在一生中輸得過很多次,輸不了也不代表他們沒有成功,中間的過程也是另一種成就。"
王辰一哭着說:"這兩年我們一直在努力。
不可否認,拳擊比賽非常激烈。比如張彥琦和夏志光,作為前偶像組隊友,在打比賽時一點都毫不留情,兩人都盡力了。然而,在全場比賽隻有15分鐘的情況下,賽前準備和賽後采訪等一系列環節占據了50分鐘。
甚至所有的參賽者在出現對峙之前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扮演",比如辰越秀在出現時穿着"終極類"亞瑟王的服裝,還解釋了自己服裝的原因,再次說明自己參加演出的初衷。
拳擊比賽中産生的這種情感的表達已經超越了拳擊本身,本末倒置。
如果所有選手都能長時間集中精力訓練,節目充分展示選手的拳擊訓練過程,并在比賽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拳擊技巧,那麼節目的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即使選手的實力還遠不及職業選手。
在"Produce101"的情況下,舞台展示是目的,但三個月的學員刻苦訓練是節目的核心内容。觀衆可以直覺地感受到學員在教育訓練過程中的變化和進步,進而對學員産生共鳴。
如果說"Produce101"是從第一期開始的舞台展示,而教育訓練過程隻是作為輔助内容出現,那麼節目的培養感勢必會大打折扣,學員階段的不成熟性會更加明顯。
《我們誰拼命》也展示了選手們的訓練片段,但訓練片段太小,無法幫助觀衆了解拳擊訓練體系和訓練難度。例如,遊戲中的前三名特工會選擇看一名球員的優勢或劣勢,這些優勢或劣勢将通過日常訓練來展示。
三位特工選擇看張倫壽的劣勢,張倫壽的日常訓練片段會在節目中播出,說明張倫壽的劣勢是他身上有多處傷勢,醫生不建議他參加。但是更詳細、更具體的教育訓練過程可以讓每個人的劣勢更清楚,沒有必要建立這樣的環節。
而目前,從節目的角度來看,所有參賽者的訓練似乎都是自己安排的。可以了解的是,藝術家的日程安排很忙,很難讓24個人一起參加拳擊訓練,但這又回到了我們一開始就探索的問題:藝術家是否對拳擊充滿熱情,并願意在這項運動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我們以實力戰鬥》中依然展現出鬥志,玩家們真正做到了"拳頭力量"。但本次綜藝節目和選手們一定明白一個核心問題:如果想挑戰自我或突破極限,為什麼這些願望要通過拳擊來實作呢?
作為第一檔關于拳擊的綜藝節目,《我們誰拼命》值得鼓勵,但要想成為一檔優秀的拳擊綜藝節目,就必須把拳擊還給拳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