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英雄与儿童》歌颂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国血腥战士,王芳在枪声的烟雾中唱出的《英雄赞美诗》也成为经典之作:"风烟滚滚,歌唱英雄, 四面八方的青山互相倾听,倾听耳朵。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雷声敲响了金鼓,海浪和谐相处。人民的战士赶走了老虎和豹子,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忘记了死亡,以维护和平......"它甚至被网友称为"金刚愤怒眼作品的典范"。

1963年秋,时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导的吴朝笛、演员田芳、作曲家刘驰一起来到公木家。这三人和公武早年在延安都是老熟人,吴朝迪直言不讳地说,他们刚拍完电影《英雄与小子》,他们想请公木为电影《英雄与小子》写主题曲,"就是你"。

"你不是别人"这句话,而是因为吴朝笛了解公武的特点:首先,公武不仅是诗人,而且亲身经历过战场,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革命诗人。诗歌是一个家庭,有过这种经历的诗人理解战士的感受和战争的悲剧。此外,公木还有许多成功的歌词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八路军进行曲",自抗日战争时期以来一直承担军歌的使命(创作于1939年,"八路军合唱"组曲之一,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将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发行),公木也整理了《东方红》组曲,将其从民歌升级为史诗音乐作品。

这样的公武自然是写《英雄与少年》主题曲歌词的最佳人选。

革命性的体验是诗歌

公武生于1910年,原名张永年,又称张松福、张松儒,一生中经历过几次战争,是一位在战争中长大的诗人。

公木出生于书路(今河北省辛集市),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诗集,还时不时学习。

曾就读于正定省第七中学(现河北正定中学),并考入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

阅读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个软弱的学者,而是要通过知识拯救国家。看到国家的软弱和政府的无能,公武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两次被捕入狱,其中一次是与他的老师范文兰(1893-1969,历史学家,著有《中国近代史》、《文心雕龙笔记》等著作)一起被监禁了一个多月才获释。

1930年1月,公武秘密加入中共青团后,他写的诗充满了拯救国家的雄心壮志。

1932年冬天,公牧和同学们拜访了鲁迅先生,一个是邀请他到学校讲课,一个是组织在《文学杂志》上为鲁迅先生组织了一稿。鲁迅在公武的印象中是很卑微的,他一再不让公木等学生在演讲前后叫车,但说话的时候,却汹涌澎湃,因为听的学生太多了,他的演讲从礼堂搬到了操场上, 主题为"再次成为第三种人"。鲁迅鼓励《文学杂志》,为创刊号写了一部新作《听梦》。与大师的这种密切对话,使公木深受革命的鼓舞。

1933年春,正在上体育课的公木得知特工要来抓他,已经闯入了学校,急忙和同学一起跳墙。多年后回头看,公木仍然记忆犹新,惊心动魄的一幕。不幸的是,由于无法完成学业,贡木在多年后开玩笑说他是一个专制的学生。

在西藏躲藏了几天后,公木洞终于来到了山东资阳,开始了四年的教师生涯,同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一支笔加入抗日特遣队,被林伯曲引入晋水前线,加入程子华(1905-1991,无产阶级革命者)指挥的敌后游击队。1938年8月,受党组织指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延安是艰难而危险的,当时公母和妻子不得不把2岁以下的小女儿托付给当地的回族同胞照顾,分尸拆开,割断肝肠。幸运的是,16年后我们能够聚在一起。

入伍后,所有的经历都在行军的中间,成为贡木的诗歌。战时,公武的思想和感情爆发强烈,他总是说自己先是战士,后是诗人。

1938年,他根据贡兰当地的真实事件,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贡兰的歌谣》,名为"贡木",讲述了一个村民的悲惨故事,他先吃毒餐,使日军放松警惕,毒害入侵村庄的日本鬼魂, 最后与日军一起死去。

《甘兰歌谣》感动了每一位爱国者,"公武"这个名字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曾经在各种阴影中,为了躲藏,公木用过很多笔名,公木只是其中之一,这是对他真名中"松树"一词的分解。进入能写出光明正直的抗日团队,他终于可以用"公武"作为固定的名字,发泄自己的情感。

公武先生死后,他的大部分诗歌都被收录在《公武选集》中。

二、"八路军进行军"着火

抗日战争期间也在延安的吴昭笛,当然知道流行的"八路军进行曲"来自公武的笔下。

1939年,在延安市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部担任时事政策教育官员时,有一天,著名鼓手吕班星赶来带人对公木说:"介绍你认识一位新的战友——郑鲁成。你写歌词,他作曲,你们俩可以配对成一对'夫妇'!"

陆班请来了一位刚到延安的朝鲜音乐总监郑禄成,他住在贡母隔壁的一个山洞里。从那以后,两人经常上门谈音乐。有一次,郑禄成来找公木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一首诗,是公武写成的《午夜帮派士兵颂》,公武带着一种站岗的意识,郑禄成看到了,觉得很喜欢,于是偷偷地把乐谱拿走了,放了上去。两天后,郑禄成唱给公木听歌,功夫特别高兴。

不久,广维然作曲、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合唱团》组曲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并在延安各地演唱。郑禄成和公武商量,还是应该写一部《八路军合唱》?但什么是"八路军合唱"呢?这既不是领导下的任务,也没有人指导如何写作,公木心想:"八路军合唱"一定要写八首歌。

拿起笔,诗人的情绪长久地涌现出来,贡木花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写出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八路军》、《骑兵之歌》、《炮兵之歌》、《军民大家庭》、《八路军、新四军》,加上之前的《午夜守卫颂》, 总共八首歌。郑鲁成拿到歌词后特别兴奋,也想尽快创作一首歌。然而,延安的条件非常恶劣,连手风琴都没有,郑禄成通过敲打白茬桌,嘴里哼哼唧,有时去山上敲石头,面对田野寻找灵感来找到节奏。有一次,公木看到郑禄成从山上回来,指关节骨折了。

几个月后,郑禄成被调到抗日军政大学音乐系,完成"八路军合唱"组曲。

1939年冬,"八路军合唱"在延安中央礼堂首演。八首歌曲的歌词朗朗上口,曲调热情英勇,既是革命的无畏精神,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旦演出,就会迅速传遍整个抗日基地,其中《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是当年的正能量歌曲: "铁流是两万五千里,直奔一个坚定的方向......""向前走!"我们的团队面对太阳,脚踏祖国的土地,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次年夏天,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萧祥荣邀请公木、郑禄成到延安青年食堂吃一顿红烧肉和三根不动弹饭,鼓励他们"多写八路军"。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论坛"上,周洋同志向毛主席介绍"八路军合唱团"作词人公木时,毛主席亲切地伸出手,紧紧握住公武的手,说:"写兵歌是好的。要写八路军,就要唱八路军。希望你以后写得更多。"

因为《八路军进行曲》这首歌太好看了,从诞生之初就承担起了军歌的使命。1949年,它也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的曲目,在天安门广场前演出。经过几次更名,这首歌最终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邓小平本人于1988年签名,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颁布。当消息传到公木面前时,他特别兴奋和激动,可惜由于身体健康,他无法亲自参加军歌颁奖仪式,只能让女儿替他领勋章。后来,公武拿着勋章,衣着正式,在家中的书架前郑重地合影留念。

公武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八一开国日前后,公木都会探望部队中的士兵,听士兵们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英雄赞歌》,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公武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1945年,陕北民歌《移民之歌》被改写并填入举世闻名的《东方红》。然而,由于《移民之歌》原著众多且争议重重,公木从不强调自己的功劳,甚至多年没有签约。

当被问及与孙女张玲儿闲聊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只要大家都喜欢这首歌,谁写的并不重要。

3." 英雄赞美诗"致敬忠诚的灵魂

导演吴朝笛把公木拉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白色小楼里,安排他住一晚,看未经剪辑的电影《英雄与小子》。

电影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某团在守住无名高地的战斗中英勇作战。刚从医院退伍的军人王成要求参战,拿出父亲的一封信,鼓励他杀敌、立功献给领导,政委王文清知道王成是他老战友王福彪的儿子, 而这位老战友也曾将王文清的女儿收养在危险之中。在战斗中,王成英勇作战,英勇牺牲。王澄牺牲后,文工兵团员姐姐王芳在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承担了宣传英雄、歌唱英雄的任务,用她的歌声鼓舞了一线战士的士气。最终,王芳、养父王福彪、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重逢。

公木想写的歌,就是王芳鼓励前线士兵的歌。

这部电影让公木热血沸腾,他的思绪瞬间回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争前线。他曾与程子华指挥的部队作战,枪火烟雾中士兵们坚毅的面孔刻在他的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是王成。

公武曾经说过,他写这首歌是怀着对军人和部队的真挚感情。他的使命是赞美英雄,赞美英雄。他想起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自己写的一首诗《赞美烈士》,也就是自己对英雄最发自内心、最热情的赞美,由此得了歌曲《英雄赞美》的冠名。

这首歌的主题是战士荣耀金星,这也来自《烈士之歌》的最后两节:"当你拿起炸药罐/与敌人粉碎/敌人将永远变成污泥/你会变成一个灿烂的金星/你在天空中闪耀/你在战士头顶上闪耀/你闪耀在遮蔽我们的旗帜上/你在心中闪耀人。这些诗歌后来被翻译成"英雄赞美诗",其中"双手紧握着爆炸罐,眼睛愤怒而火热。"敌人腐烂成泥土,战士们荣耀维纳斯。"

歌词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唱的是战争的英雄和正义,二个唱的是王成英勇的姿态,第三个部分唱的是王成的英勇牺牲,第四个部分唱的是英雄烈士的赞美。也就是说,前三段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密相连,最后一段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升华,从个体上升到整体,从国王的赞美变成一个人,赞美所有的烈士。

《英雄赞美诗》初稿在他心中成熟后,龚木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写好了这首歌的歌词。

看到如此精彩的歌词,编舞家吴朝笛和作曲家刘驰都格外兴奋。三人共同讨论后,公木做了一些改动。例如,"英雄赞美诗"变成了三段,第四段改为"和声词",在现代音乐理论中被称为合唱,放在前三段的每一段之后,反复唱三遍。这种重复的表演方式在《诗经,国风》中非常普遍,反复循环,摆动肠子,加深赞美的情感。同时,公木将段落从原来的六句话压缩成"和子",改成更响亮的韵律,使其更加精神和勇气。前三段各的第二句重复了三个字,如"听耳边"、"劈开长空"、"天地坍塌"等,都是根据作曲家的需要加进去的。

就这样,一句充满男子气概和宏伟气派的歌词定稿了:

风烟滚滚,歌唱英雄,四面青山听着,听着侧面的耳朵。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雷声敲响了金鼓,海浪和谐相处。人民的战士赶走了老虎和豹子,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忘记了他们的死亡,以维护和平。为什么战旗如此风景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春天总是在那里?英雄的生活开花结果。

英雄从战壕里跳了出来,一盏电灯劈开了长长的天空,裂开了长长的天空。地面沉入了单体,天只用一只手就掉了下来。他的脚在火焰中咆哮,闪耀着彩虹。为什么战旗如此风景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春天总是在那里?英雄的生活开花结果。

一声轰鸣的大炮轰鸣,翻河覆海,坍塌天地,天地坍塌。双手紧紧抓住爆破手,眼中怒气冲冲。敌人腐烂成泥土,战士们荣耀维纳斯。为什么战旗如此风景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春天总是在那里?英雄的生活开花结果。

刘驰完成作曲后,经过配乐和演唱,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新制作了相关镜头,让一首震撼人心、感人的歌曲《英雄赞歌》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伴随着影片在人们的心中。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为了符合或匹配电影"英雄与儿童"名称的格式,这首歌被称为"英雄赞美诗"。

爷爷的回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公牧先生于1998年10月30日逝世,历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副校长。

他的孙女张玲儿说,小时候看电影或听收音机里的《英雄赞美诗》时,她并不知道这是爷爷写的一句话,直到学校老师告诉她。张玲儿眼中的爷爷总是很低调,就像他不在乎《东方红》的作者是否签了名一样,只要大家都喜欢就行。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张玲儿没来得及问问爷爷,有没有感受到片中找丢女儿的情节?这和他去延安时把女儿留在家乡的经历是多么相似啊!张灵儿觉得爷爷应该很感动,毕竟也是他自己的苦涩经历。但老人却没有提起,也许是因为写这首歌的时候,女儿已经找到了,让他的心平静了一点。其实,那个为了革命而选择把亲情抛在身后的行者,难道不是英雄吗?

时至今日,久负盛名的《英雄颂歌》成为经典,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越来越赋予听众力量,同时也让我们想起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是平静的,不是像以前那样,而是无数英雄的生命,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和背诵它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