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雄贊歌》填詞者非職業作詞人,為何非他莫屬?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戰争70周年,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英雄與兒童》歌頌了北韓戰場上的中國血腥戰士,王芳在槍聲的煙霧中唱出的《英雄贊美詩》也成為經典之作:"風煙滾滾,歌唱英雄, 四面八方的青山互相傾聽,傾聽耳朵。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雷聲敲響了金鼓,海浪和諧相處。人民的戰士趕走了老虎和豹子,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忘記了死亡,以維護和平......"它甚至被網友稱為"金剛憤怒眼作品的典範"。

1963年秋,時任長春電影制片廠編導的吳朝笛、演員田芳、作曲家劉馳一起來到公木家。這三人和公武早年在延安都是老熟人,吳朝迪直言不諱地說,他們剛拍完電影《英雄與小子》,他們想請公木為電影《英雄與小子》寫主題曲,"就是你"。

"你不是别人"這句話,而是因為吳朝笛了解公武的特點:首先,公武不僅是詩人,而且親身經曆過戰場,是戰争中成長起來的革命詩人。詩歌是一個家庭,有過這種經曆的詩人了解戰士的感受和戰争的悲劇。此外,公木還有許多成功的歌詞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八路軍進行曲",自抗日戰争時期以來一直承擔軍歌的使命(創作于1939年,"八路軍合唱"組曲之一,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88年,鄧小平親自簽署指令,将其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發行),公木也整理了《東方紅》組曲,将其從民歌更新為史詩音樂作品。

這樣的公武自然是寫《英雄與少年》主題曲歌詞的最佳人選。

革命性的體驗是詩歌

公武生于1910年,原名張永年,又稱張松福、張松儒,一生中經曆過幾次戰争,是一位在戰争中長大的詩人。

公木出生于書路(今河北省辛集市),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是詩集,還時不時學習。

曾就讀于正定省第七中學(現河北正定中學),并考入北京大學第一師範學院(現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

閱讀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個軟弱的學者,而是要通過知識拯救國家。看到國家的軟弱和政府的無能,公武積極參與愛國學生運動,兩次被捕入獄,其中一次是與他的老師範文蘭(1893-1969,曆史學家,著有《中國近代史》、《文心雕龍筆記》等著作)一起被監禁了一個多月才獲釋。

1930年1月,公武秘密加入中共青團後,他寫的詩充滿了拯救國家的雄心壯志。

1932年冬天,公牧和同學們拜訪了魯迅先生,一個是邀請他到學校講課,一個是組織在《文學雜志》上為魯迅先生組織了一稿。魯迅在公武的印象中是很卑微的,他一再不讓公木等學生在演講前後叫車,但說話的時候,卻洶湧澎湃,因為聽的學生太多了,他的演講從禮堂搬到了操場上, 主題為"再次成為第三種人"。魯迅鼓勵《文學雜志》,為創刊号寫了一部新作《聽夢》。與大師的這種密切對話,使公木深受革命的鼓舞。

1933年春,正在上體育課的公木得知特工要來抓他,已經闖入了學校,急忙和同學一起跳牆。多年後回頭看,公木仍然記憶猶新,驚心動魄的一幕。不幸的是,由于無法完成學業,貢木在多年後開玩笑說他是一個專制的學生。

在西藏躲藏了幾天後,公木洞終于來到了山東資陽,開始了四年的教師生涯,同時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傳播進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一支筆加入抗日特遣隊,被林伯曲引入晉水前線,加入程子華(1905-1991,無産階級革命者)指揮的敵後遊擊隊。1938年8月,受黨組織指派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産黨。去延安是艱難而危險的,當時公母和妻子不得不把2歲以下的小女兒托付給當地的回族同胞照顧,分屍拆開,割斷肝腸。幸運的是,16年後我們能夠聚在一起。

入伍後,所有的經曆都在行軍的中間,成為貢木的詩歌。戰時,公武的思想和感情爆發強烈,他總是說自己先是戰士,後是詩人。

1938年,他根據貢蘭當地的真實事件,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叙事詩《貢蘭的歌謠》,名為"貢木",講述了一個村民的悲慘故事,他先吃毒餐,使日軍放松警惕,毒害入侵村莊的日本鬼魂, 最後與日軍一起死去。

《甘蘭歌謠》感動了每一位愛國者,"公武"這個名字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曾經在各種陰影中,為了躲藏,公木用過很多筆名,公木隻是其中之一,這是對他真名中"松樹"一詞的分解。進入能寫出光明正直的抗日團隊,他終于可以用"公武"作為固定的名字,發洩自己的情感。

公武先生死後,他的大部分詩歌都被收錄在《公武選集》中。

二、"八路軍進行軍"着火

抗日戰争期間也在延安的吳昭笛,當然知道流行的"八路軍進行曲"來自公武的筆下。

1939年,在延安市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部擔任時事政策教育官員時,有一天,著名鼓手呂班星趕來帶人對公木說:"介紹你認識一位新的戰友——鄭魯成。你寫歌詞,他作曲,你們倆可以配對成一對'夫婦'!"

陸班請來了一位剛到延安的北韓音樂總監鄭祿成,他住在貢母隔壁的一個山洞裡。從那以後,兩人經常上門談音樂。有一次,鄭祿成來找公木的時候,看到桌上有一首詩,是公武寫成的《午夜幫派士兵頌》,公武帶着一種站崗的意識,鄭祿成看到了,覺得很喜歡,于是偷偷地把樂譜拿走了,放了上去。兩天後,鄭祿成唱給公木聽歌,功夫特别高興。

不久,廣維然作曲、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合唱團》組曲在全國各地引起轟動,并在延安各地演唱。鄭祿成和公武商量,還是應該寫一部《八路軍合唱》?但什麼是"八路軍合唱"呢?這既不是上司下的任務,也沒有人指導如何寫作,公木心想:"八路軍合唱"一定要寫八首歌。

拿起筆,詩人的情緒長久地湧現出來,貢木花了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才寫出了《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八路軍》、《騎兵之歌》、《炮兵之歌》、《軍民大家庭》、《八路軍、新四軍》,加上之前的《午夜守衛頌》, 總共八首歌。鄭魯成拿到歌詞後特别興奮,也想盡快創作一首歌。然而,延安的條件非常惡劣,連手風琴都沒有,鄭祿成通過敲打白茬桌,嘴裡哼哼唧,有時去山上敲石頭,面對田野尋找靈感來找到節奏。有一次,公木看到鄭祿成從山上回來,指關節骨折了。

幾個月後,鄭祿成被調到抗日軍政大學音樂系,完成"八路軍合唱"組曲。

1939年冬,"八路軍合唱"在延安中央禮堂首演。八首歌曲的歌詞朗朗上口,曲調熱情英勇,既是革命的無畏精神,也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旦演出,就會迅速傳遍整個抗日基地,其中《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是當年的正能量歌曲: "鐵流是兩萬五千裡,直奔一個堅定的方向......""向前走!"我們的團隊面對太陽,腳踏祖國的土地,承載着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不可戰勝的力量。"

次年夏天,總政治部宣傳部長蕭祥榮邀請公木、鄭祿成到延安青年食堂吃一頓紅燒肉和三根不動彈飯,鼓勵他們"多寫八路軍"。1942年5月,在"延安文藝論壇"上,周洋同志向毛主席介紹"八路軍合唱團"作詞人公木時,毛主席親切地伸出手,緊緊握住公武的手,說:"寫兵歌是好的。要寫八路軍,就要唱八路軍。希望你以後寫得更多。"

因為《八路軍進行曲》這首歌太好看了,從誕生之初就承擔起了軍歌的使命。1949年,它也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儀式的曲目,在天安門廣場前演出。經過幾次更名,這首歌最終被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由鄧小平本人于1988年簽名,并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頒布。當消息傳到公木面前時,他特别興奮和激動,可惜由于身體健康,他無法親自參加軍歌頒獎儀式,隻能讓女兒替他領勳章。後來,公武拿着勳章,衣着正式,在家中的書架前鄭重地合影留念。

公武對部隊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八一開國日前後,公木都會探望部隊中的士兵,聽士兵們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英雄贊歌》,這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公武的另一個成功案例是,1945年,陝北民歌《移民之歌》被改寫并填入舉世聞名的《東方紅》。然而,由于《移民之歌》原著衆多且争議重重,公木從不強調自己的功勞,甚至多年沒有簽約。

當被問及與孫女張玲兒閑聊時,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說,隻要大家都喜歡這首歌,誰寫的并不重要。

3." 英雄贊美詩"緻敬忠誠的靈魂

導演吳朝笛把公木拉到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白色小樓裡,安排他住一晚,看未經剪輯的電影《英雄與小子》。

電影的故事是這樣的:在抗美援朝戰争期間,志願軍某團在守住無名高地的戰鬥中英勇作戰。剛從醫院退伍的軍人王成要求參戰,拿出父親的一封信,鼓勵他殺敵、立功獻給上司,政委王文清知道王成是他老戰友王福彪的兒子, 而這位老戰友也曾将王文清的女兒收養在危險之中。在戰鬥中,王成英勇作戰,英勇犧牲。王澄犧牲後,文工兵團員姐姐王芳在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承擔了宣傳英雄、歌唱英雄的任務,用她的歌聲鼓舞了一線戰士的士氣。最終,王芳、養父王福彪、親生父親王文清在北韓戰場上重逢。

公木想寫的歌,就是王芳鼓勵前線士兵的歌。

這部電影讓公木熱血沸騰,他的思緒瞬間回到了自己親身經曆過的戰争前線。他曾與程子華指揮的部隊作戰,槍火煙霧中士兵們堅毅的面孔刻在他的腦海裡,每一個人都是王成。

公武曾經說過,他寫這首歌是懷着對軍人和部隊的真摯感情。他的使命是贊美英雄,贊美英雄。他想起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自己寫的一首詩《贊美烈士》,也就是自己對英雄最發自内心、最熱情的贊美,由此得了歌曲《英雄贊美》的冠名。

這首歌的主題是戰士榮耀金星,這也來自《烈士之歌》的最後兩節:"當你拿起炸藥罐/與敵人粉碎/敵人将永遠變成污泥/你會變成一個燦爛的金星/你在天空中閃耀/你在戰士頭頂上閃耀/你閃耀在遮蔽我們的旗幟上/你在心中閃耀人。這些詩歌後來被翻譯成"英雄贊美詩",其中"雙手緊握着爆炸罐,眼睛憤怒而火熱。"敵人腐爛成泥土,戰士們榮耀維納斯。"

歌詞的結構分為四個部分:一個唱的是戰争的英雄和正義,二個唱的是王成英勇的姿态,第三個部分唱的是王成的英勇犧牲,第四個部分唱的是英雄烈士的贊美。也就是說,前三段與電影的故事情節緊密相連,最後一段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升華,從個體上升到整體,從國王的贊美變成一個人,贊美所有的烈士。

《英雄贊美詩》初稿在他心中成熟後,龔木隻用了一個晚上就寫好了這首歌的歌詞。

看到如此精彩的歌詞,編舞家吳朝笛和作曲家劉馳都格外興奮。三人共同讨論後,公木做了一些改動。例如,"英雄贊美詩"變成了三段,第四段改為"和聲詞",在現代音樂理論中被稱為合唱,放在前三段的每一段之後,反複唱三遍。這種重複的表演方式在《詩經,國風》中非常普遍,反複循環,擺動腸子,加深贊美的情感。同時,公木将段落從原來的六句話壓縮成"和子",改成更響亮的韻律,使其更加精神和勇氣。前三段各的第二句重複了三個字,如"聽耳邊"、"劈開長空"、"天地坍塌"等,都是根據作曲家的需要加進去的。

就這樣,一句充滿男子氣概和宏偉氣派的歌詞定稿了:

風煙滾滾,歌唱英雄,四面青山聽着,聽着側面的耳朵。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雷聲敲響了金鼓,海浪和諧相處。人民的戰士趕走了老虎和豹子,犧牲了他們的生命,忘記了他們的死亡,以維護和平。為什麼戰旗如此風景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春天總是在那裡?英雄的生活開花結果。

英雄從戰壕裡跳了出來,一盞電燈劈開了長長的天空,裂開了長長的天空。地面沉入了單體,天隻用一隻手就掉了下來。他的腳在火焰中咆哮,閃耀着彩虹。為什麼戰旗如此風景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春天總是在那裡?英雄的生活開花結果。

一聲轟鳴的大炮轟鳴,翻河覆海,坍塌天地,天地坍塌。雙手緊緊抓住爆破手,眼中怒氣沖沖。敵人腐爛成泥土,戰士們榮耀維納斯。為什麼戰旗如此風景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春天總是在那裡?英雄的生活開花結果。

劉馳完成作曲後,經過配樂和演唱,長春電影制片廠重新制作了相關鏡頭,讓一首震撼人心、感人的歌曲《英雄贊歌》完全呈現在觀衆面前,并伴随着影片在人們的心中。有趣的是,随着時間的流逝,可能為了符合或比對電影"英雄與兒童"名稱的格式,這首歌被稱為"英雄贊美詩"。

爺爺的回憶

20世紀60年代以後,公牧先生于1998年10月30日逝世,曆任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副校長。

他的孫女張玲兒說,小時候看電影或聽收音機裡的《英雄贊美詩》時,她并不知道這是爺爺寫的一句話,直到學校老師告訴她。張玲兒眼中的爺爺總是很低調,就像他不在乎《東方紅》的作者是否簽了名一樣,隻要大家都喜歡就行。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細節,張玲兒沒來得及問問爺爺,有沒有感受到片中找丢女兒的情節?這和他去延安時把女兒留在家鄉的經曆是多麼相似啊!張靈兒覺得爺爺應該很感動,畢竟也是他自己的苦澀經曆。但老人卻沒有提起,也許是因為寫這首歌的時候,女兒已經找到了,讓他的心平靜了一點。其實,那個為了革命而選擇把親情抛在身後的行者,難道不是英雄嗎?

時至今日,久負盛名的《英雄頌歌》成為經典,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反而越來越賦予聽衆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想起了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是平靜的,不是像以前那樣,而是無數英雄的生命,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和背誦它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