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
为此,在1980年代初,一些农村电影密集发行。在这些电影中,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我们的牛100岁》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这样一部反映农村改革的电影会聚焦于山东荣成?
当时的中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击音频,收听昨天,今天和明天↓
"百岁牛"成为农村改革初期农村干部的代名词
1983年12月,电影《我们的牛100岁》在山东荣成首映。
编剧袁学强清楚地记得,首映式是在露天举行的,在电影放映期间,天上有大雪。
"没有一个观众离开。那天映现场传来的阵阵笑声,成为袁学强最温暖的回忆。
这部电影随后席卷全国,并在全国许多地方每天24小时放映,创造了数亿人观看这部电影的票房奇迹。
《我们的牛有100岁了》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东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故事。在政策实施之初,土地并没有立即分配给每家每户,而只是在前一个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大队里的人自由地组成了工作组。
▲ 电影《我们的牛100岁了》海报
袁学强是农民作家,他的成祥公社在当时的烟台地区率先实行了合拍合同责任制。袁雪强在公社文化驿站工作,家里有一亩负责的土地,对当时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
袁学强回忆道:"当时我主要在公社文化站做文化宣传工作,遇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民不得不实行合拍承包责任制,原来的制作团队变成了三四个合拍合同责任组。这种合产合同责任组,先是自愿合并,十八个家庭组成一个组,但村里懒惰的男人、第二个滑倒者、小偷甚至作风不好的人都被甩在了后面。"
现实中的矛盾被艺术化处理并写入剧本。
影片开头,几个性格鲜明的角色生动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懒人"田甫又懒又懒;"造成自然灾害"牛琦脾气暴躁,鲁莽;"三手"新亮喜欢偷窃;还有不服从的"流浪鬼"牛天生和辣寡寡菊,都成了承包期间各个工团不想要的人。
▲ 电影《我们的牛100岁》剧照:牛100岁(右)和《懒人》田甫
影片中有一幕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抓演员"场景——15个工作小组不希望这些"拖腿",旅长提议通过"选签"的方式决定如何安排这些人,有成员不同意,旅长坚持: "如果你不抓住它,你必须抓住它!"在春季和夏季,我们不能为这少数人推迟生产。"
这一幕,并不是袁学强凭空捏造的。
"联产合同责任制实施后,跟谁一起工作,关系到你吃得不够。你这群人中有这样的人,他不擅长工作,然后每个人都会受苦。后来这个问题在公社党委中得到了反映。我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首先,这种题材当时还没有写出来;其次,我认为把一些有缺陷但性格鲜明的人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让一个党员带头,这很有趣!所以我在改编《我们的牛100岁了》之前写了小说《庄稼人的脚步》。
《我们的牛有100岁了》着重塑造了100岁的共产党员牛的形象。旅的党支部成员和五名具有自身特色的落后群众组成了互助小组,共同致富。在笑声中,坏习惯逐渐改正,现实的冲突一一解决。
针对当时个别农村出现的"土地到户,而不是党支部"等问题,影片令人信服地体现了党支部与群众的新关系,"牛百岁老人"从此成为带领群众脱贫、成为富农村干部的代名词。
在现实中,牛百人街和"懒惰群体"真的存在吗?
导演赵焕璋,碰巧发现了袁学强的小说。
1979年底,《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电影这么少?"有一段时间,各大电影制片厂开始关注乡村电影。
当时,我国的农村地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生活观、价值观与农村新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艺术创作的新源泉与源源不断的新鲜主题交锋。
1981年,有几部乡村电影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认可,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赵焕章的《幸福之门》。
赵焕章回忆说,《幸福门》上映后,他想再拍一部以乡村为题材的新剧。当时,烟台区向他推荐了一些作品。
袁雪强:"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和联合导演都在寻找农村剧本。有人建议说:"我们留着大胡子,还写了一个俏皮的胡子。"就这样,我的包里有一个,他们晚上看着它说,'好吧!"第二天他们回上海见导演赵焕璋,导演也拍了拍板子,说:'好吧,让作者改编吧!'"
虽然当时农民作家袁学强不知道怎么写剧本,但赵焕璋坚持说,"我们想要一种风格,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
小说《我们的牛百年纪念》及剧本(编剧袁学强)
影片中反映的矛盾,集中在家庭合同责任制实施之初将领域划分为工作组的阶段。在现实中,"懒惰群体"是真的吗?
袁学强说,其实当时最大的矛盾不是在实行问责制度之后,而是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与影片中的"懒人群体"相比,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真正的乡村景观是一大锅饭吃不饱,很多人没有生产热情。
袁学强:"没人要,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都会想要,那党员意识就这么高了!"所以在现实中,我们没有一个"懒惰的群体",但这些东西触动了我。片中每个角色都有一个生活原型,牛百年原型是由五六个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我写的会考虑他们会如何沟通,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做出不同的举动。"
黄福田是"公牛百年纪念"的原型之一。他从27岁起就担任该市公社党委书记,黄福田回忆说,1978年,全国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感叹:当时的社会主义生产团队,不能拖!
黄福田:"我再也守不住这个社会主义生产大队了。上坡路的工作,因为是别人来做的,不是自己做的,所以我们没有充分的动力去动员,我们要队长,党员要带头,用,用,强迫,拖干。"
电影原型从左到右:编剧袁学强、二村队书记胡伟发、市公社党委书记黄福田(记者周轶凡)
单独分开的领域 - "为国家支付足够的钱,留下足够的集体,其余的都是他们自己的"
1980年,安徽省凤阳市小港村大袋干的消息传到了威海。尽管邓小平在当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肯定了农民的改革举措,但许多人仍然持怀疑态度。
和片中的牛百人一样,黄福田不仅体面,而且大胆。他心里知道,为了摆脱贫困,现实中"懒惰"要开车上来,只有家庭契约责任制这样。
在区、县、乡三级书记会议上,他看到了改革的种子——时任烟台国委书记的王子福邀请文登县模范农业工作者张福贵作报告。张富贵1978年赴北京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回国后开始承担责任。
黄福田:"开区公社书记开会,讨论生产团队这个级别的结束让不让责任制。每个人都想快速完成它,它太难了,太难了。会议也没有明确回答"让不让",最后让文登县的模范劳动张福贵作为典型阶段,交流如何参与生产责任制,如何调动积极性,如何发展生产......哦!我不必说出来,我会知道发生了什么。"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合同重担责任制协议
原黄庐山村的一个分支刘成初,在黄福田的支持下,率先"分田独行"。
黄福田:当时,刘成初问:"我想追究责任,黄秘书,好吗?""我说你不问我,你自己想想。
记者:你从心底里支持他们?
黄福田:支持啊!我特别支持它。然后他传递到最后,原来是让生产团队运营集团合同,他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岗位上,把整部分土地交给了户。
有一段时间,黄庐山原村的人们都热得不可开交,其他公社请黄庐山原村的一个分支刘成初介绍一下这段经历。1981年下半年,黄福田等几位公社书记通气:家庭合同责任制,我们齐心协力!
黄福田:"问责的力量体现在各个方面。田地到家庭的分配到底如何合理?我搞了一个多月的试点,然后公社开了个会,我们"腾"了一会儿,都回到了问责体系。"
"合产合同好,增加产量,增加收入"
在影片中,在基层党员的带领下,以百牛为首,懒惰的群体成员在生活中,劳动中充满了能量。
现实比电影向前迈进了一步。直接划分为家庭,让大家的热情更高。92岁的二村旅书记胡伟发老人回忆道:"大队打电话给制作组说这话,制作组随后向家属宣布,我们没有异议,都支持。人们也很开心,在集体生产之前,有些人不能努力,有些人假装生病,播种本来应该在十天内完成,半个月的结果无法完成。生产分成户后,大家都害怕时间过后减产。"
1982年上半年,时任烟台市委书记王继福到农村考察抗旱播种工作,黄福田说,巡视组被成祥公社男女老少共同抗旱的景象所感动。
黄福田:"郑家村是一个山村,村里有一个女人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男人不在家,她把孩子送到井底,舀了半桶水,然后把它拉起来,用水倒出芽米饭。这件事感动了王子福流下了眼泪,深深地触动了他。如果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大家都会推挑拣拣!"
基层乾部和农民对生活和未来的期待,冲破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农村改革热潮在中国蔓延开来。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烟台农民实现了丰收(图片来源网络)
1982年,党中央印发了关于"三个农村"问题的第一个"1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种责任制,包括对家庭的承包生产、对家庭的承包干部,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处于时代洪流中的袁学强,于1981年写了小说《庄稼人的脚步》。1983年,在与导演赵焕章、编剧刘富年一起修改剧本时,他说,如果此时写《庄稼人的脚步》,他不仅会留在家庭作业组,还会写出田间到户,把契约写到户。
▲ 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游行花车打出"合拍好承包"的口号(图片来源网络)
梦想成真 - "干米饭是鸭蛋,饭后是大苹果"
在电影《我们的牛有100岁了》的结尾,村子取得了丰收,大家都在田间捡拾粮食。袁学强后感叹道:"当时,创作并没有刻意反映时代,生活本身就是这样。
导演赵焕章此后拍了一部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电影《我们的退伍军人》,政策"鼓励少数人先富"之后的故事。《幸福的门》《我们的牛百年纪念》《我们的退伍军人》构成了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继续稳定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责任制,从各地实际情况逐步扩大集体经济实力。
进入21世纪,整体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主旋律。2006年,历时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被完全免除,2013年,"家庭农场"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1号文件中,现在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美丽富农。
赵焕章总是有一个观点,从事电影,绝对不能忘记农村,不能忘记农民,而这样的电影,越接近农村,越接近农民,更多的掌声。
曾经属于市公社的西下口村,早已是一个富裕的村庄,现在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记者周轶凡)
在市公社,老人吃锅饭有一个梦想,早已成真。
胡伟发:当时,集体会议,说社会主义生活的未来,什么生活?"米饭干鸭蛋,后一个大苹果",说完后,老百姓都在笑,这能过那种生活啊!
袁学强:我一直记得吃食堂的时候说过,那时候,我们吃甜瓜的时候很少见!
黄福田:哦,妈妈,变化很大,天哪,现在一切都有了。
袁学强:我现在不知道该吃什么。
胡伟发:现在提倡吃粗粮!
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典影视剧中,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形象随着形象的传播而深受人气。它们与党一百年历史的光辉历程相对应,并由真实的历史人物伴随。视频中的故事令人泣唠唧,但屏幕外的细节可能鲜为人知。中国之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节目《影像中党的历史》,带您穿越这些永恒的古典艺术影像,从独特的视角,触动真正的党的百年历史。
监督:高岩
编辑:郭静 刘丽丽
采访:周轶凡 王成林
生产:丹丹
新媒体:陈明纳泽
顾问:徐鹏堂,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