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改革率先在中國取得突破。

為此,在1980年代初,一些農村電影密集發行。在這些電影中,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我們的牛100歲》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什麼這樣一部反映農村改革的電影會聚焦于山東榮成?

當時的中國農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點選音頻,收聽昨天,今天和明天↓

"百歲牛"成為農村改革初期農村幹部的代名詞

1983年12月,電影《我們的牛100歲》在山東榮成首映。

編劇袁學強清楚地記得,首映式是在露天舉行的,在電影放映期間,天上有大雪。

"沒有一個觀衆離開。那天映現場傳來的陣陣笑聲,成為袁學強最溫暖的回憶。

這部電影随後席卷全國,并在全國許多地方每天24小時放映,創造了數億人觀看這部電影的票房奇迹。

《我們的牛有100歲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山東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實施後的故事。在政策實施之初,土地并沒有立即配置設定給每家每戶,而隻是在前一個生産大隊的基礎上向前邁出了一小步:大隊裡的人自由地組成了工作組。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 電影《我們的牛100歲了》海報

袁學強是農民作家,他的成祥公社在當時的煙台地區率先實行了合拍合同責任制。袁雪強在公社文化驿站工作,家裡有一畝負責的土地,對當時農村的情況非常熟悉。

袁學強回憶道:"當時我主要在公社文化站做文化宣傳工作,遇到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農民不得不實行合拍承包責任制,原來的制作團隊變成了三四個合拍合同責任組。這種合産合同責任組,先是自願合并,十八個家庭組成一個組,但村裡懶惰的男人、第二個滑倒者、小偷甚至作風不好的人都被甩在了後面。"

現實中的沖突被藝術化處理并寫入劇本。

影片開頭,幾個性格鮮明的角色生動地出現在觀衆面前:"懶人"田甫又懶又懶;"造成自然災害"牛琦脾氣暴躁,魯莽;"三手"新亮喜歡偷竊;還有不服從的"流浪鬼"牛天生和辣寡寡菊,都成了承包期間各個工團不想要的人。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 電影《我們的牛100歲》劇照:牛100歲(右)和《懶人》田甫

影片中有一幕充滿戲劇性沖突的"抓演員"場景——15個工作小組不希望這些"拖腿",旅長提議通過"選簽"的方式決定如何安排這些人,有成員不同意,旅長堅持: "如果你不抓住它,你必須抓住它!"在春季和夏季,我們不能為這少數人推遲生産。"

這一幕,并不是袁學強憑空捏造的。

"聯産合同責任制實施後,跟誰一起工作,關系到你吃得不夠。你這群人中有這樣的人,他不擅長工作,然後每個人都會受苦。後來這個問題在公社黨委中得到了反映。我對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首先,這種題材當時還沒有寫出來;其次,我認為把一些有缺陷但性格鮮明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一個小組,讓一個黨員帶頭,這很有趣!是以我在改編《我們的牛100歲了》之前寫了小說《莊稼人的腳步》。

《我們的牛有100歲了》着重塑造了100歲的共産黨員牛的形象。旅的黨支部成員和五名具有自身特色的落後群衆組成了互助小組,共同緻富。在笑聲中,壞習慣逐漸改正,現實的沖突一一解決。

針對當時個别農村出現的"土地到戶,而不是黨支部"等問題,影片令人信服地展現了黨支部與群衆的新關系,"牛百歲老人"從此成為帶領群衆脫貧、成為富農村幹部的代名詞。

在現實中,牛百人街和"懶惰群體"真的存在嗎?

導演趙煥璋,碰巧發現了袁學強的小說。

1979年底,《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農村電影這麼少?"有一段時間,各大電影制片廠開始關注鄉村電影。

當時,我國的農村地區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生活觀、價值觀與農村新的經濟政策之間的沖突,藝術創作的新源泉與源源不斷的新鮮主題交鋒。

1981年,有幾部鄉村電影得到了普通觀衆的認可,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趙煥章的《幸福之門》。

趙煥章回憶說,《幸福門》上映後,他想再拍一部以鄉村為題材的新劇。當時,煙台區向他推薦了一些作品。

袁雪強:"當時,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著名編劇和聯合導演都在尋找農村劇本。有人建議說:"我們留着大胡子,還寫了一個俏皮的胡子。"就這樣,我的包裡有一個,他們晚上看着它說,'好吧!"第二天他們回上海見導演趙煥璋,導演也拍了拍闆子,說:'好吧,讓作者改編吧!'"

雖然當時農民作家袁學強不知道怎麼寫劇本,但趙煥璋堅持說,"我們想要一種風格,就是原汁原味的鄉村味道。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小說《我們的牛百年紀念》及劇本(編劇袁學強)

影片中反映的沖突,集中在家庭合同責任制實施之初将領域劃分為工作組的階段。在現實中,"懶惰群體"是真的嗎?

袁學強說,其實當時最大的沖突不是在實行問責制度之後,而是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與影片中的"懶人群體"相比,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真正的鄉村景觀是一大鍋飯吃不飽,很多人沒有生産熱情。

袁學強:"沒人要,村黨支部書記和黨員都會想要,那黨員意識就這麼高了!"是以在現實中,我們沒有一個"懶惰的群體",但這些東西觸動了我。片中每個角色都有一個生活原型,牛百年原型是由五六個黨支部書記組成的,我寫的會考慮他們會如何溝通,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做出不同的舉動。"

黃福田是"公牛百年紀念"的原型之一。他從27歲起就擔任該市公社黨委書記,黃福田回憶說,1978年,全國有2.5億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他感歎:當時的社會主義生産團隊,不能拖!

黃福田:"我再也守不住這個社會主義生産大隊了。上坡路的工作,因為是别人來做的,不是自己做的,是以我們沒有充分的動力去動員,我們要隊長,黨員要帶頭,用,用,強迫,拖幹。"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電影原型從左到右:編劇袁學強、二村隊書記胡偉發、市公社黨委書記黃福田(記者周轶凡)

單獨分開的領域 - "為國家支付足夠的錢,留下足夠的集體,其餘的都是他們自己的"

1980年,安徽省鳳陽市小港村大袋幹的消息傳到了威海。盡管鄧小平在當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肯定了農民的改革舉措,但許多人仍然持懷疑态度。

和片中的牛百人一樣,黃福田不僅體面,而且大膽。他心裡知道,為了擺脫貧困,現實中"懶惰"要開車上來,隻有家庭契約責任制這樣。

在區、縣、鄉三級書記會議上,他看到了改革的種子——時任煙台國委書記的王子福邀請文登縣模範農業工作者張福貴作報告。張富貴1978年赴北京參加十一屆三中全會,回國後開始承擔責任。

黃福田:"開區公社書記開會,讨論生産團隊這個級别的結束讓不讓責任制。每個人都想快速完成它,它太難了,太難了。會議也沒有明确回答"讓不讓",最後讓文登縣的模範勞動張福貴作為典型階段,交流如何參與生産責任制,如何調動積極性,如何發展生産......哦!我不必說出來,我會知道發生了什麼。"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20世紀80年代山東省合同重擔責任制協定

原黃廬山村的一個分支劉成初,在黃福田的支援下,率先"分田獨行"。

黃福田:當時,劉成初問:"我想追究責任,黃秘書,好嗎?""我說你不問我,你自己想想。

記者:你從心底裡支援他們?

黃福田:支援啊!我特别支援它。然後他傳遞到最後,原來是讓生産團隊營運集團合同,他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崗位上,把整部分土地交給了戶。

有一段時間,黃廬山原村的人們都熱得不可開交,其他公社請黃廬山原村的一個分支劉成初介紹一下這段經曆。1981年下半年,黃福田等幾位公社書記通氣:家庭合同責任制,我們齊心協力!

黃福田:"問責的力量展現在各個方面。田地到家庭的配置設定到底如何合理?我搞了一個多月的試點,然後公社開了個會,我們"騰"了一會兒,都回到了問責體系。"

"合産合同好,增加産量,增加收入"

在影片中,在基層黨員的帶領下,以百牛為首,懶惰的群體成員在生活中,勞動中充滿了能量。

現實比電影向前邁進了一步。直接劃分為家庭,讓大家的熱情更高。92歲的二村旅書記胡偉發老人回憶道:"大隊打電話給制作組說這話,制作組随後向家屬宣布,我們沒有異議,都支援。人們也很開心,在集體生産之前,有些人不能努力,有些人假裝生病,播種本來應該在十天内完成,半個月的結果無法完成。生産分成戶後,大家都害怕時間過後減産。"

1982年上半年,時任煙台市委書記王繼福到農村考察抗旱播種工作,黃福田說,巡視組被成祥公社男女老少共同抗旱的景象所感動。

黃福田:"鄭家村是一個山村,村裡有一個女人和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男人不在家,她把孩子送到井底,舀了半桶水,然後把它拉起來,用水倒出芽米飯。這件事感動了王子福流下了眼淚,深深地觸動了他。如果生産責任制不落實,大家都會推挑揀揀!"

基層乾部和農民對生活和未來的期待,沖破了不利于生産力發展的舊體制,農村改革熱潮在中國蔓延開來。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煙台農民實作了豐收(圖檔來源網絡)

1982年,黨中央印發了關于"三個農村"問題的第一個"1号檔案",明确指出,各種責任制,包括對家庭的承包生産、對家庭的承包幹部,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産責任制。

處于時代洪流中的袁學強,于1981年寫了小說《莊稼人的腳步》。1983年,在與導演趙煥章、編劇劉富年一起修改劇本時,他說,如果此時寫《莊稼人的腳步》,他不僅會留在家庭作業組,還會寫出田間到戶,把契約寫到戶。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 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遊行花車打出"合拍好承包"的口号(圖檔來源網絡)

夢想成真 - "幹米飯是鴨蛋,飯後是大蘋果"

在電影《我們的牛有100歲了》的結尾,村子取得了豐收,大家都在田間撿拾糧食。袁學強後感歎道:"當時,創作并沒有刻意反映時代,生活本身就是這樣。

導演趙煥章此後拍了一部關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電影《我們的榮民》,政策"鼓勵少數人先富"之後的故事。《幸福的門》《我們的牛百年紀念》《我們的榮民》構成了趙煥章的"農村三部曲",成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發展的縮影。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發展綱要》提出,要繼續穩定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責任制,從各地實際情況逐漸擴大集體經濟實力。

進入21世紀,整體鄉村振興和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已成為主旋律。2006年,曆時兩千多年的農業稅被完全免除,2013年,"家庭農場"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央1号檔案中,現在中國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使農村美麗富農。

趙煥章總是有一個觀點,從事電影,絕對不能忘記農村,不能忘記農民,而這樣的電影,越接近農村,越接近農民,更多的掌聲。

牛百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影像中的黨史⑮

曾經屬于市公社的西下口村,早已是一個富裕的村莊,現在人們過着富裕的生活(記者周轶凡)

在市公社,老人吃鍋飯有一個夢想,早已成真。

胡偉發:當時,集體會議,說社會主義生活的未來,什麼生活?"米飯幹鴨蛋,後一個大蘋果",說完後,老百姓都在笑,這能過那種生活啊!

袁學強:我一直記得吃食堂的時候說過,那時候,我們吃甜瓜的時候很少見!

黃福田:哦,媽媽,變化很大,天哪,現在一切都有了。

袁學強:我現在不知道該吃什麼。

胡偉發:現在提倡吃粗糧!

在新中國不同時期的經典影視劇中,有血有肉的共産黨員形象随着形象的傳播而深受人氣。它們與黨一百年曆史的光輝曆程相對應,并由真實的曆史人物伴随。視訊中的故事令人泣唠唧,但螢幕外的細節可能鮮為人知。中國之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特别節目《影像中黨的曆史》,帶您穿越這些永恒的古典藝術影像,從獨特的視角,觸動真正的黨的百年曆史。

監督:高岩

編輯:郭靜 劉麗麗

采訪:周轶凡 王成林

生産:丹丹

新媒體:陳明納澤

顧問:徐鵬堂,中央黨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