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亿次阅读!这个人物专栏,靠什么做到了唯一

编者按:在由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新媒体发布会上,第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代表分享了创作经验,揭示了创新之路,探索了卓越法则。今天,我们邀请第3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创始代表、《光明早报》创始代表、光明日报杰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处主任吴娜,分享她的创作感受。

《光明纪念》是光明日报将于2018年10月底开播的新媒体新闻栏目。通过本专栏,我们希望在报版之外,再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网站等渠道,及时报道中国知识分子逝世的杰出贡献,回顾他们的精神素质和对国情的热爱,回顾他们的突出成就和奋斗历程,从而传达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心, 促进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召回名人,聚集和传播社会正能量。

自推出以来,《光明纪念》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而体现人文关怀,受到广泛关注,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大量转载,引用《光明纪念》内容,形成声音和波形的传播效果。

同时,《光明纪念》注重报纸、网络、端、微平台联动、新闻、通讯、新媒体产品等多体裁的呈现,彰显了强大的媒体融合特性,现已形成报纸、网站"两个微端"的全媒体报道格局,多平台联动迅速,成为明日品牌专栏,影响力不断上升。

十亿次阅读!这个人物专栏,靠什么做到了唯一

第3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标题栏专栏创始代表、光明日报杰出贡献智联办创始代表吴娜在2020年中国新媒体发布会上分享了她的创作感受。

据统计,2019年1月至12月,微博微信头条等平台的"光明纪念"相关内容累计阅读量近5亿次。

2019 年 1 月 16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工业重要创始人、中国工程物理院研究员余敏去世后,《光明纪念》首次通过多个港料了他的逝世消息,并于 2015 年刊登了《光明日报》关于余民院士人物的专题报道, 使整个报告既及时又及时,丰富又可读,并吸引了整个网络的关注。其中,《光明日报》官方微阅读量在不到4小时内迅速突破1000万,微信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自专栏创立以来,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相关内容累计阅读量近10亿次。

在2019年去世的33位院士中,包括中国气象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德忠、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景奎等,其逝世的消息首次由光明日报刊登, 并形成了网络纪念氛围。

专栏内容已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前10名,多篇文章微博阅读量超过1亿,微信阅读量超过10万。

"光明纪念"是光明日报知识圈70多年深耕细作,不断沉淀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能被广大知识分子所认识,被认为是"一目了然,只有《光明日报》才能做到专栏"。此外,进入《光明纪念》视野的知识分子,都是对当代世界做出突出贡献、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专家,把这些已故名人的故事和风格留在了报纸上,留在了心中。

《光明纪念》自创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特别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但在《光明日报》去世后,他们悄悄地与鲜为人知的院士和科学家进行了默默的工作,首次报道了他们的生平故事,发表了悼念文章,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除了他们的单位,他们领域的同事和后代,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向我们表示感谢。

例如,有的大学党委领导说:"光明纪念"是对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科学家精神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标志着高价值的新时代,凝聚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和力量。

新媒体平台评论区的"光明纪念"有很多感人的信息:"愿每一位默默奉献、勤奋的科学家都能成为社会最崇高的敬意""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明星""大师们走后,我这一代人自我完善"......

十亿次阅读!这个人物专栏,靠什么做到了唯一

浏览海报中的QR码,观看"光明纪念"的视频

在媒体整合的背景下,《光明日报》作为以知识界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央新闻单位,以知识分子的新期望为导向,回应知识分子的新需求,优化知识分子的服务工作,不仅需要了解、掌握和判断读者的心理动态, 但也以良好的形式和良好的包装呈现良好的内容。(作者吴娜为光明日报杰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处主任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录协会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中国协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