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億次閱讀!這個人物專欄,靠什麼做到了唯一

編者按:在由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湖南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新媒體釋出會上,第30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代表分享了創作經驗,揭示了創新之路,探索了卓越法則。今天,我們邀請第30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專欄創始代表、《光明早報》創始代表、光明日報傑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處主任吳娜,分享她的創作感受。

《光明紀念》是光明日報将于2018年10月底開播的新媒體新聞欄目。通過本專欄,我們希望在報版之外,再通過微網誌、微信、客戶、網站等管道,及時報道中國知識分子逝世的傑出貢獻,回顧他們的精神素質和對國情的熱愛,回顧他們的突出成就和奮鬥曆程,進而傳達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關心, 促進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召回名人,聚集和傳播社會正能量。

自推出以來,《光明紀念》因定位準确、特色鮮明而展現人文關懷,受到廣泛關注,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包括微網誌、微信等,大量轉載,引用《光明紀念》内容,形成聲音和波形的傳播效果。

同時,《光明紀念》注重報紙、網絡、端、微平台關聯、新聞、通訊、新媒體産品等多體裁的呈現,彰顯了強大的媒體融合特性,現已形成報紙、網站"兩個微端"的全媒體報道格局,多平台關聯迅速,成為明日品牌專欄,影響力不斷上升。

十億次閱讀!這個人物專欄,靠什麼做到了唯一

第30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标題欄專欄創始代表、光明日報傑出貢獻智聯辦創始代表吳娜在2020年中國新媒體釋出會上分享了她的創作感受。

據統計,2019年1月至12月,微網誌微信頭條等平台的"光明紀念"相關内容累計閱讀量近5億次。

2019 年 1 月 16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工業重要創始人、中國工程實體院研究員餘敏去世後,《光明紀念》首次通過多個港料了他的逝世消息,并于 2015 年刊登了《光明日報》關于餘民院士人物的專題報道, 使整個報告既及時又及時,豐富又可讀,并吸引了整個網絡的關注。其中,《光明日報》官方微閱讀量在不到4小時内迅速突破1000萬,微信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自專欄創立以來,微網誌、微信、抖音等平台的相關内容累計閱讀量近10億次。

在2019年去世的33位院士中,包括中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進階技術顧問孟德忠、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實體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研究員梁景奎等,其逝世的消息首次由光明日報刊登, 并形成了網絡紀念氛圍。

專欄内容已多次登上微網誌熱搜前10名,多篇文章微網誌閱讀量超過1億,微信閱讀量超過10萬。

"光明紀念"是光明日報知識圈70多年深耕細作,不斷沉澱的結果。正因為如此,它能被廣大知識分子所認識,被認為是"一目了然,隻有《光明日報》才能做到專欄"。此外,進入《光明紀念》視野的知識分子,都是對當代世界做出突出貢獻、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專家,把這些已故名人的故事和風格留在了報紙上,留在了心中。

《光明紀念》自創辦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回報,特别是那些在各自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但在《光明日報》去世後,他們悄悄地與鮮為人知的院士和科學家進行了默默的工作,首次報道了他們的生平故事,發表了悼念文章,他們的家人和朋友, 除了他們的機關,他們領域的同僚和後代,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向我們表示感謝。

例如,有的大學黨委上司說:"光明紀念"是對知識分子的傑出貢獻、科學家精神的傳承,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标志着高價值的新時代,凝聚了廣大知識分子的心和力量。

新媒體平台評論區的"光明紀念"有很多感人的資訊:"願每一位默默奉獻、勤奮的科學家都能成為社會最崇高的敬意""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明星""大師們走後,我這一代人自我完善"......

十億次閱讀!這個人物專欄,靠什麼做到了唯一

浏覽海報中的QR碼,觀看"光明紀念"的視訊

在媒體整合的背景下,《光明日報》作為以知識界讀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中央新聞機關,以知識分子的新期望為導向,回應知識分子的新需求,優化知識分子的服務工作,不僅需要了解、掌握和判斷讀者的心理動态, 但也以良好的形式和良好的包裝呈現良好的内容。(作者吳娜為光明日報傑出貢獻知識分子聯絡處主任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錄協會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中國協會"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