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大伟:教师不能“育家长”

陈大伟:教师不能“育家长”

不久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一个观点: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教师首先要爱自己,培养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这就是"绅士的事,这是一种生活"。

其次,"教育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生存技能、生活智慧,体验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在有了"教育自己"和"教育学生"的好主意之后,教师教育人的新使命是"教育同事"。"俞同事"就是与同事建立成长友好的环境,在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教育。

"老师应该教育同事"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认可,而有些人则建议"老师也有责任教育父母"。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同意家庭学校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想法,但我对教师应该承担"养育"负担的想法持保留意见。

教师不能"家长",如果老师把家长看作自己的教育对象,老师总是把教育者自己看成,很难与家长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互动。

此外,教师可能没有能力和水平来教育父母。2000年,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重点教师培训班,当主讲人谈到家校关系时,有的谈到了从儿女校长那里"教训"的故事,他们同意并接受了校长的一些批评,但同时又认为很多批评是不合理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现在家长的学历越来越高,很多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洞察力都超过了老师,我们不能再摆出高姿态了。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能对教育没有任何研究。基于孩子的地位和兴趣,父母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缺乏大局观和长远眼光。

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的看法不合理,导致校长对课堂事务处理方式的不明确。此时,教师应树立职业自信,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专业方式,在家长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提高家校同校共育的效果。

陈大伟:教师不能“育家长”

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意见》中,教育部没有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定位为"教育",而是定位为"指导":"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组织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开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应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 制定组建家长委员会,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应当指出,"指"可以指家庭教育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和有价值的方法,"手段"可以指有效或不受欢迎的家庭教育组织可以讨论和评论的要点。

"指"之后需要"指导"。在我看来,"指导"的焦点是"指导"。我曾经读过江苏省无锡市著名小学教师崔磊写的一篇教育叙事:她曾多次告诉同学们,"学会做事就是从学扫地""天下的事情,必须做到细致""一幢不扫一幢,一幢不扫天下"的大道理, 但教室地板仍然不干净,桌椅用具仍未摆放到位。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孩子不知道如何扫地,如何整理器皿。于是她在课堂上携手教学生扫地,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安排清扫秩序,如何整理桌椅,而不是向学生灌输扫地的重要性,直接走操作路线。

这告诉我们,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意识的问题,也是态度的问题,也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同样,家庭教育也需要方法。

例如,家长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不仅仅是要求,而是给家长有效的监督的方法。相对而言,"指"容易"引导"上难,教师需要积累"引导"经验,练习"引导"能力,提高"引导"水平。

老师和家长互相学习,一起成长。师生关系的理想境界之一是长期教学,师家长之间的理想关系也是共同成长。

成长和进步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为前提,以平等的对话为途径,以彼此的成长和进步为目标,在成长和进步中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实现学生更优质的发展, 我认为这更值得探索和实践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成都大学教授、四川西部教育学院院长陈大伟,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等24本书。

摘自:中国教师日报

来源:教师博览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