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报名人数连续三年破千万,高考“千万人挤独木桥”?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文/杨

报名人数连续三年破千万,高考“千万人挤独木桥”?

图/图片蠕虫创意

6月7日,高考正式拉开帷幕,今年全国高考注册人数1078万人,创历史新高。

2019年,高考申请人数将在10年内恢复到1000万,2020年将比上一年增加40万至1071万,今年将增加到1078万。

过去,据说高考在木桥上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那么现在呢?《中国新闻周刊》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士于兆轩,讲述了这些年来高考的变化。

可以上山,不同身高的不同孩子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申请人数连续三年突破1000万,如何看待近年来高考招生人数的回潮?

存储:一般来说,高考申请人数的变化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这个年龄段的总人口,另一个是高中的受欢迎程度。

从国家来看,不同地区普及高中的时间过程是不一样的,像江浙东部地区一样,普及高中相对较早,当然以后很难有增量的数量。在河南、山西和西部的一些地区,由于高中普及率不高,所以现在呈现出一个基本情况,就是中西部地区高考生人数的增加,东部地区的增加已经相对结束。

三年前,教育部门提出了普及高中的要求,而各地普及高中实际上非常快,因为我们有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其实三五年内,我们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个地方的普及高中。因此,高考申请人数的增加,可以维持长达五年左右,未来的增加主要取决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与高中普及率无关。

中国新闻周刊:虽然高考报考人数众多,但录取率已经逐渐飙升至现在的80%以上。过去说高考是"几千万人拥挤的木桥",那么现在说是"几千万人跑双向八车道"吗?

储物:从单木桥到八车道的隐喻,我觉得还有更合适的。就像这些孩子在爬山,爬一个凸起,80%的孩子可以跨过这个凸起,可以上山,但是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高度的山上,有的在较高的位置,有的在比较低的位置。

上山的路主要是通过高考。一般来说,登山应该有多种方式,可以快,也可以慢。高考是在同一时间,我们都跑上这条路,有的跑得高,有跑得比低。

我想只要你上山,我们就不应该太在意山上的位置,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门槛。进入门槛后,孩子们不得不花时间学习和改变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过去,高考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现在的大学入学考试似乎不那么令人兴奋,那么高考的目的是什么呢?

存储:从实际情况看,当国家处于发展阶段时,高考个人命运的变化更大,当国家越来越发达时,个人高考命运的变化会更小。也就是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社会将不再通过高考改变人们的命运,它将通过其他途径、方式改变人们的命运。

就人口比例而言,当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高考时,那么改变人们命运的作用就更大了。现在高等教育的总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普及时代,高考只是从事某一职业或进入某一行业步骤,它不能立即改变人们的命运。

但它有助于那些上大学的人在未来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找到工作,开阔视野,寻找新的空间。我认为大学现在的主要功能是让你更上一层楼,只能扮演这个角色。

一定要关心你的州是否还在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虽然高校已经比较普遍,但重点高校的录取率仍然只有5%左右。确切地说,高考实际上是"数千万人挤在名校单木桥上"?

存储:真正能到达山顶的少数人,更多的人可能在半山,在山脚下相对较低的位置。我建议同学们不要太在意什么学校,只要你进入这个门槛,就很优秀。

然后进入这个门槛,不要觉得自己爬到山顶睡觉,没有目标,其实爬到山顶还在门槛里面。查一下两院院士的统计,有很多院士原来是高校的,清华大学能达到的院士比例相对较小。

比例越大,就是在专业领域做更好的专业大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并不在乎什么学校,一定要关心自己的状态还在不断成长,这是关键。

中国新闻周刊:为了考名校,近年来,即使很多考生已经考上大学,仍然选择回到熔炉重建,以及高分重读发烧的现象,真的有必要吗?

存储:先解释重读的现象。有高考后有重读,当时录取人数少,有很多人重读多年没有上过大学。1999年后,重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个新的变化,不是因为他没有上大学重读,而是因为他想测试一所更好的大学重读,所以出现了高分重读发烧的现象。

从数据中重读高分现象有三种。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二年考试的分数明显高于第一年,第一年约占学生的30%,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二年考试的分数与第一年相当,没有增加,在第三种情况下, 第二年考试的分数低于第一年。换句话说,只有30%的留级学生可以保证第二年的分数高于第一年。

此外,有可能多花一年时间重读和经济成本,这样重读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最多只有20%左右。我讲这个数据,是希望我们能理性地看待这个事实,你想重读吗?你想要一个高分重读吗?我不认为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必要的。如果你在第一年就玩出了你的游戏,那么最好再读一遍。

第二个维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进入哪所学校很重要,还是继续成长的过程?显然,继续增长进程更为重要。你去任何一所学校,这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你最终离开了这所学校,学校对你的成长的价值已经实现。

我们应该多考虑的是,你真的有潜力在某一领域,你可以去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在学校寻求改变,即使学校很偏远,学校还是有它的机会。即使你上了一所顶尖大学,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潜力,你还是找不到机会。

在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建议我们应该理性地处理重读,根据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来决定是否再读一遍,而不是简单地看自己想进入什么样的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社会如此痴迷于重点大学?

存储: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因素,首先是我们重视中国的历史,所谓名不真实,而"名"对应的"实"考虑相对较小。我们现在看重学历,重新命名学校,其实很多人过分强调名称的一种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效应分散了人类成长的注意力。人的成长,一定要关心自己的利益是什么?您的潜力在哪里?你自己的成长之路是什么?这些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不太在乎名校,一定要在乎我们能学到什么,学校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生活中的小事"的心态对待它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不是一劳永逸的,未来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多考生进入大学,因为学业压力大,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渐渐有些迷茫甚至抑郁,现在学生越来越脆弱?

存储:首先,今天大学生的构成与过去不同。过去,上大学的人很少,在同龄人中,这一群体比较优秀。现在,由于总入学率超过50%,大学正在招聘以前无法进入大学的人,这是构成的变化。

其次,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适应了死记硬背的学习风格。进入大学后,其实是一种灵活,自己选择,自己做学习决定,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

而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家长、老师的警告,要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很多学生把大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终点。当他进入大学时,又无法产生新的目标,这一次他不知所措,没有方向学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过了一段时间,大学也得考试,考试不好的心情自然会受到影响。

我认为从起点出发,从门槛到大学,我们应该树立新的人生,学习目标,尽可能地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安排。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是我们很多生活中的一次经历,你对高考的孩子有什么建议?

贮存:一是要注意过程,不要过多看结果;

从历史上看,在20岁时,一个人上什么样的大学可能存在差距,差距在30岁时缩小,40岁时一个人的本质被凸显出来。如果说人生在80年后,高考对人们的影响只有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人主观能动性来决定。

总而言之,高考是人生大事,以"人生小事"的心态来对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