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学院,始于1907年在上海成立的德国医学院。学校成立时,位于上海市百科路(今凤阳路)。1908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决定在现在的复兴路(今上海工业大学复兴路校区)购买12英亩的自建校舍。校舍于1909年竣工。1912年,工程系成立,学校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院。
1914年初,中法两国政府就《上海租界条约》的修订进行谈判,同济德国医学工程学院被指定为法租界。1917年3月17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德文医工学校是德国工业为借口,公开宣布解散学校,以防止德国人使用学校的先进机械制造武器,由法国总司令部率领,抓获了前四五人, 率领安南军大队在风暴操场上被全体师生包围,并公开宣布解散学校。
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发布指令,将同济德文医学工程学院更名为同济医学工程学院。由中文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将成为学校中最高的领导机构,教学仍将由德国教师领导,从而开始了吴齐的同济岁月。1919年,在袁西涛的主持下,在教育部的主持下,教育部拨款1万元,在武夷乡购买了150亩土地。1922年2月,工程和机械部门迁入吴伟的新校舍,医学预科于1923年迁至吴伟。1923年4月24日,教育部发布指令,将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到1924年春天,吴炜的所有新校舍都完工了。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将学校命名为同济大学。1930年,国家同济大学将医学与工程学更名为医学院、工程学院。当时,医学院有18名教师,在校学生204人,在全国医科大学中排名第一。1929年至1937年,他建立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学、病理学、细菌学等科研院所。1933年,增设高级测量系(1935年改为测量系),成为中国民用测量学科的源头。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国工程师学会的一封信承认,国家同济大学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与德国工业专业的毕业生同等合格,并享有工程师作为该协会上海分会正式成员的待遇。同济大学理学院成立于1937年,下设生物化学两个系。至此,国立同济大学已形成医学、工程、理科三大学院校的纯理科大学,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
"一二十八""八三"两年战在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此,"同济"吴伟校区的废墟一步步步变成了农田。胜利后,国立同济大学于1946年迁回了上海世平路的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济大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发展成为中国知名的高等学府。
作者: 朱大明
编辑:杨毅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