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的前身同濟醫學院,始于1907年在上海成立的德國醫學院。學校成立時,位于上海市百科路(今鳳陽路)。1908年,由于學生人數增加,學校決定在現在的複興路(今上海工業大學複興路校區)購買12英畝的自建校舍。校舍于1909年竣工。1912年,工程系成立,學校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院。
1914年初,中法兩國政府就《上海租界條約》的修訂進行談判,同濟德國醫學工程學院被指定為法租界。1917年3月17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上海法租界當局以同濟德文醫工學校是德國工業為借口,公開宣布解散學校,以防止德國人使用學校的先進機械制造武器,由法國總司令部率領,抓獲了前四五人, 率領安南軍大隊在風暴操場上被全體師生包圍,并公開宣布解散學校。
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釋出指令,将同濟德文醫學工程學院更名為同濟醫學工程學院。由中文組成的學校董事會将成為學校中最高的上司機構,教學仍将由德國教師上司,進而開始了吳齊的同濟歲月。1919年,在袁西濤的主持下,在教育部的主持下,教育部撥款1萬元,在武夷鄉購買了150畝土地。1922年2月,工程和機械部門遷入吳偉的新校舍,醫學預科于1923年遷至吳偉。1923年4月24日,教育部釋出指令,将學校更名為同濟大學。到1924年春天,吳炜的所有新校舍都完工了。
1927年8月,國民政府正式将學校命名為同濟大學。1930年,國家同濟大學将醫學與工程學更名為醫學院、工程學院。當時,醫學院有18名教師,在校學生204人,在全國醫科大學中排名第一。1929年至1937年,他建立了生理學、藥理學、生物學、病理學、細菌學等科研院所。1933年,增設進階測量系(1935年改為測量系),成為中國民用測量學科的源頭。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國工程師學會的一封信承認,國家同濟大學工程學院的畢業生與德國工業專業的畢業生同等合格,并享有工程師作為該協會上海分會正式成員的待遇。同濟大學理學院成立于1937年,下設生物化學兩個系。至此,國立同濟大學已形成醫學、工程、理科三大學院校的純理科大學,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中心之一。
"一二十八""八三"兩年戰在上海,國立同濟大學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從此,"同濟"吳偉校區的廢墟一步步步變成了農田。勝利後,國立同濟大學于1946年遷回了上海世平路的現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同濟大學迎來了新的春天,發展成為中國知名的高等學府。
作者: 朱大明
編輯:楊毅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