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让假冒伪劣山寨组织,污染社会公益服务底色

别让假冒伪劣山寨组织,污染社会公益服务底色

作者:唐哲(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者监督部)

近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燃爱公益基金发起的"不要烧掉我的童年"项目,被指控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的"99公益日"活动中捐款,引发舆论浪潮。腾讯公益平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燃爱公益基金等发布公告和澄清。

虽然事情本身并不大,澄清被证明是一个虚假的警报,但社会关注度非常高。一方面,这自然是因为腾讯公益平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重要的"热搜"载体,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心。

随着国内志愿行动的飞速发展,慈善事业、公益服务专业化、大众化、"公益"的理念和行动更加突出,一大批专业慈善事业、基金会和社会组织在防疫救助、健康养生、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百姓都看到了, 许多人也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也有类似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非营利组织和互助组织自发成立,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教育宣传等公益服务与支持,主动发声社会监督,促进公平诚信。

可以说,正是因为非营利的公益服务,才让社会这种纯洁的充满信任、主动关怀、积极支持。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通过捐赠、参与志愿服务、实物支持等多种社会公益活动。

然而,近年来,一些非法社会组织和别有用心的人在公益爱的旗帜下进行了各种营销和牟利活动,甚至欺诈活动,令人发指。

例如,许多非法社会组织,以世界、国际、联合国、中国、中央政府等高层名称,以各种看似官方和权威的核心名称,声称为了促进国际和国内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军民融合产业, 服务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等,广泛传播网络开展所谓宣传活动和评价表彰活动,以"勾"消费者收取服务费、管理费、年费,或直邮假奖状、荣誉证书、收藏纪念品等,有的还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心态和需要制作"定制"证书。在看似热情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从消费者的无知、渴望或虚荣中获利。

别让假冒伪劣山寨组织,污染社会公益服务底色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和企业也瞄准了这片"宝地"的消费权益,试图从中"淘金"。前几天,山东济南一位商业领袖打来电话给我说,他接到北京的销售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公益组织,现在正诚招代理和合作伙伴,加入该组织后可以作为代理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业务推广活动, 并享有315项经营资源和维权服务等权利,但需缴纳100万元加盟费。负责人比较心狠手辣,但怀疑有诈骗,不以为可以。

还有更多类似的情况。有的是建立所谓的维权网、防伪联盟、诚信协会等商业活动,有的成立了所谓的组委会、评审团,如奖励、奖牌等荣誉定制,有的则是以联系合作的名义推广销售产品和服务,收取商家会费或吸引消费者购买, 而有些是虚假的、曝光等名义上的要求,要求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活动赞助,很多企业和经营者可能会被虚张声势,或者因为商业信誉驱使而选择花钱。许多消费者也对这些机构缺乏足够的认同和判断,以及所谓的315荣誉、诚信认证等。

今年3月,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的后续省级民政部门纷纷发布《禁止非法社会组织行动公告》。持续的执法行动、公告和警告都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非法社会组织和以社会组织名义牟利的活动仍然频发,有的虽然被取缔但容易重新抬头,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打击。因为大量事实证明,那些声称为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服务的所谓机构和个人,却是在公共利益的旗帜下掩盖自己的牟利目的,"为人民币服务"。

公益不是生意,维权不是权力。面对打着"公益"旗号从事营利活动违法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无论是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都应保持警惕,注意筛选,及时核实,以免被骗。市场经济当然需要引导,需要监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至关重要;

最后,希望市场上更多的真实消费者,懂得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被各种假冒劣质的机构和社会组织侵入,不要被山寨的荣誉和虚假的宣传所迷惑。也希望广大经营者和企业能够以一颗诚信、真诚、敬畏的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安全、便捷、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种方法是:

玩家,开玩笑,不要取笑公共利益。

诚信和诚意应该得到照顾,而不是用来赚钱。

消费者权益一个杠杆秤,谁是好谁坏谁知道。

假冒伪劣真的做不到,善恶到底有报道。

别让假冒伪劣山寨组织,污染社会公益服务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