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讓假冒僞劣山寨組織,污染社會公益服務底色

别讓假冒僞劣山寨組織,污染社會公益服務底色

作者:唐哲(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者監督部)

近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燃愛公益基金發起的"不要燒掉我的童年"項目,被指控在騰訊公益平台發起的"99公益日"活動中捐款,引發輿論浪潮。騰訊公益平台、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燃愛公益基金等釋出公告和澄清。

雖然事情本身并不大,澄清被證明是一個虛假的警報,但社會關注度非常高。一方面,這自然是因為騰訊公益平台、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重要的"熱搜"載體,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社會對公益事業的關心。

随着國内志願行動的飛速發展,慈善事業、公益服務專業化、大衆化、"公益"的理念和行動更加突出,一大批專業慈善事業、基金會和社會組織在防疫救助、健康養生、社群服務、鄉村振興等服務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老百姓都看到了, 許多人也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也有類似的探索和嘗試,一些非營利組織和互助組織自發成立,為消費者提供消費者引導、消費者教育宣傳等公益服務與支援,主動發聲社會監督,促進公平誠信。

可以說,正是因為非營利的公益服務,才讓社會這種純潔的充滿信任、主動關懷、積極支援。廣大經營者和消費者通過捐贈、參與志願服務、實物支援等多種社會公益活動。

然而,近年來,一些非法社會組織和别有用心的人在公益愛的旗幟下進行了各種營銷和牟利活動,甚至欺詐活動,令人發指。

例如,許多非法社會組織,以世界、國際、聯合國、中國、中央政府等高層名稱,以各種看似官方和權威的核心名稱,聲稱為了促進國際和國内文化交流,促進經濟文化産業發展,促進軍民融合産業, 服務生産經營和社會生活等,廣泛傳播網絡開展所謂宣傳活動和評價表彰活動,以"勾"消費者收取服務費、管理費、年費,或直郵假獎狀、榮譽證書、收藏紀念品等,有的還可以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心态和需要制作"定制"證書。在看似熱情的背後,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從消費者的無知、渴望或虛榮中獲利。

别讓假冒僞劣山寨組織,污染社會公益服務底色

(圖檔來自網際網路)

一些别有用心的個人和企業也瞄準了這片"寶地"的消費權益,試圖從中"淘金"。前幾天,山東濟南一位商業領袖打來電話給我說,他接到北京的銷售電話,對方聲稱自己是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公益組織,現在正誠招代理和合作夥伴,加入該組織後可以作為代理商在全省範圍内開展業務推廣活動, 并享有315項經營資源和維權服務等權利,但需繳納100萬元加盟費。負責人比較心狠手辣,但懷疑有詐騙,不以為可以。

還有更多類似的情況。有的是建立所謂的維權網、防僞聯盟、誠信協會等商業活動,有的成立了所謂的組委會、評審團,如獎勵、獎牌等榮譽定制,有的則是以聯系合作的名義推廣銷售産品和服務,收取商家會費或吸引消費者購買, 而有些是虛假的、曝光等名義上的要求,要求企業給予資金支援和活動贊助,很多企業和經營者可能會被虛張聲勢,或者因為商業信譽驅使而選擇花錢。許多消費者也對這些機構缺乏足夠的認同和判斷,以及所謂的315榮譽、誠信認證等。

今年3月,民政部、市場監管總局等2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的後續省級民政部門紛紛釋出《禁止非法社會組織行動公告》。持續的執法行動、公告和警告都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但非法社會組織和以社會組織名義牟利的活動仍然頻發,有的雖然被取締但容易重新擡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堅決打擊。因為大量事實證明,那些聲稱為廣大經營者和消費者服務的所謂機構和個人,卻是在公共利益的旗幟下掩蓋自己的牟利目的,"為人民币服務"。

公益不是生意,維權不是權力。面對打着"公益"旗号從事營利活動違法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無論是經營者、消費者,還是政府相關部門群組織,都應保持警惕,注意篩選,及時核實,以免被騙。市場經濟當然需要引導,需要監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法律意識和契約精神至關重要;

最後,希望市場上更多的真實消費者,懂得如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要被各種假冒劣質的機構和社會組織侵入,不要被山寨的榮譽和虛假的宣傳所迷惑。也希望廣大經營者和企業能夠以一顆誠信、真誠、敬畏的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共同營造安全、便捷、放心的消費環境。

一種方法是:

玩家,開玩笑,不要取笑公共利益。

誠信和誠意應該得到照顧,而不是用來賺錢。

消費者權益一個杠杆秤,誰是好誰壞誰知道。

假冒僞劣真的做不到,善惡到底有報道。

别讓假冒僞劣山寨組織,污染社會公益服務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