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7日,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第六病房弥漫着安静、严肃、紧张的气氛,医院的医护人员也轻盈进进出出,不敢发出一点动作,怕打扰躺在病床上的徐强元帅。
自3月春初以来,天气逐渐变暖,一直心很好徐帅开始频繁出现心绞痛,有时一天好几次,专家也进行了多次咨询,认为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存在一定的风险。
医院立即采取了紧急治疗措施,病情有所缓解,但并未完全消除。
到了6月5日,徐帅感冒了,开始发烧,好几天都难以入睡,脸上一直露出疲惫的表情,但他从未呻吟过,默默地与疾病作斗争。

专家经过咨询,怀疑老肺结核复发,建议徐帅赶紧去医院治疗,临走前,徐帅对家人说:"唉,这次走路不会再回来了......"
入院后,徐帅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的迹象,病情危急,医院甚至下危急,6月29日,李先年同志听到消息,焦急地赶到医院探望,对于这位老战友李仙年非常关心,要知道他们的战争友谊可以追溯到60年前。
1929年6月,徐强被中共中央任命,徐强从上海来到鄂玉边境地区,担任红11军第31师师长。同年春,李先年率领黄安县的九龙崇祥游击队进入第31师第五旅。
他们一起点燃了大别山的武装斗争之火,创造了鄂玉的革命据点,徐前进到埃玉玉后,指挥红31师连三次碾压敌人,正是在这三次会面中,徐前进认识了李先年。
在这些战役中,李先年对徐前进的每一个战役、作战部署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结合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经常在面对徐前进时征求意见,正是在徐前进的领导下,李先年学到了很多战略战术,所以后来李先年经常说:"在军队里,徐前进是我最好的老师。"他教我打架。
新中国成立后,徐志永主要在军队工作,而李先年则在政府机构工作,没有跨领域工作,但他的生活很频繁。
李仙年
1954年5月,李先年从湖北调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第二天刚到北京,李先年就直接去了徐强家,徐强得知李先年来了,非常高兴。
原来李先年是把徐某推进到这里来的"拿圣经"来了,当中央决定把他调到财政部工作时,他自己也没做过财务,心里没有底,怕自己做得不好。
徐前方得知李仙年的想法,立刻喘息着说:"我知道你,你很聪明,有精力,就是做财政部长,虽然原来没做,也很难不把你摔倒。这和战争是一样的,你不是生来就要打仗的,在战争中要学战!"
许前言,给李仙年满是气,很快进入经济建设。
李先年一直把徐前进当成自己的老师和领袖,每当党和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李仙年往往被中央委托征求许强的意见。
1983年,李先年受邓小平委托撰写《西路军史若干问题说明》,文章完毕后,李先年本应亲自征求许志永的意见,但李先年因为工作繁忙,身体吃不下,根本起不来, 不得不让秘书去寻求建议。
徐前得知李仙年生病了,马上说:"我和读了几十年书,我去看他,他躺在床上没事。"
这次会议,让李仙年很感动,他坚持要起身去见许帅,看到徐帅,病情突然好半,还开玩笑说:"你看,你一瘸一拐的,我也瘸了。"两个老人互相微笑,谈论了很多关于他们打架的事情。
这次是徐方前重病,李仙年消息传完后怎么不用担心呢?于是赶紧赶到医院,到医院,得知徐前方危重,又不想打扰,所以留在病房外面。
徐前去还是从护士口中得知,李仙年已经在病房外等了很久了,他知道李仙年的身体不是很好,马上就让李仙年进了房间。
这次见面,两位老同志感觉相当多,李先年还没有说话,整个病房只有徐前快速喘息,此时想谈革命时期和以前一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徐气势汹汹地向前走去,郑重地对李先念说:"我的最后一句话是三句:一是不向遗体说再见;"
李仙年没有想到徐前直接开始坦白事后,于是劝说他:"你会的会更好"
但徐前方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苦苦道:"万一我的病治不了?"
李仙年听完后,心情很不舒服,孩子和医护人员也很激动,他们都知道徐前向李仙年坦白的事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一种奉献精神,从来没有要求过广大共产党员的胸怀。
6月30日,徐前方体温急剧上升,高达39.8度,这能吓到医务人员,因为徐前进通常肺功能不好,通常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稍微感染就用药控制,所以从不过度烧伤,如39.8度这样的体温状况从未出现过,用药也不起作用。
关键时刻,医生带来了"冰毯",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体温开始下降,连续三天没有回升,为治疗争取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有所改善,甚至晚饭后也能听音乐,听新闻,和周围的人聊天。
当时主治医生以为徐帅可以在9月份出院,家人已经打扫了房间,为徐帅的出院做准备。
然而,8月5日,许志永前前将自己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然后郑重道:"我不能说太多,我想说,我死后不要进行尸体告别,两人不开追悼会,三块骨灰散落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就是我留给你的。你们必须始终跟着党走,走党的路线,说,也做,说要做......"
徐帅说得很认真,很认真,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怕错过一个字,女儿徐璐玺一直在流泪,抽泣着。
儿子徐晓燕强烈悲痛地说:"爸爸,你不说,你说,我们记得。"
在场的工作人员也牢牢记得老人的最后一个订单,没想到,这成了徐帅和孩子们最后的告别,由此,徐帅的病情迅速恶化,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许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在想着自己的三句遗言,分别对李先年和家人表达了反复表情:"一是不做身体的告别;"
为什么徐帅在临终遗言中反复强调这三点?这是有原因的。
早在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就出席了中央警察总队为张边举行的追悼会,他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为人民服务》,他说:"将来,无论我们团队中死谁死,只要他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都会给他送葬, 追悼会。这将是一个系统...这样,我们就把我们的悲伤放在团结全体人民身上。
也就是说,只要对革命有贡献,党和政府就应该给他送葬、追悼会,然后逐步形成三阶段的丧葬程序,身体告别、追悼、公开献祭。
一般的程序是死者死后告别尸体,亲朋好友围着棺材看死者的尸体,带着死者看到最后一张脸,然后抬到火葬场进行火化。
然后是哀悼,经过大厅的安排,朋友和亲戚来送花圈,领带和哀悼;
最后,还有公共献祭会议,哀悼者聚集在一起,由一位有声望的人主持,然后发表了悼词以纪念死者的生命。
这是党组织为革命作贡献的方式,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许多同志的工作。
徐强出席党内同志追悼会
像许强,比如建国元帅级别的人物,死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会在场,社会上肯定会来哀悼,但徐前方却不想惹大家,所以用李先念提出最后一句话,前两点说: 一个不参与身体告别,另一个不开追悼会。
其实不是为了他的葬礼,可以看出,处处都是为了别人。
在他住院的80多天里,他的医务人员和秘书、保安都对他照顾好、守卫,这些本应是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徐帅却常常觉得过分了。
徐帅说,医院里有很多病菌,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一定要戴好口罩,注意洗手、消毒。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为了不给医院添麻烦,他提出了几个不去抢救的提议,而是医务人员可以同意的。
在他去世前两天,他的全身一直无法找到完整的血管,全身浮肿,但他没有任何投诉,积极配合治疗,不给医务人员带来麻烦,负责徐帅的病情专家都感动了。
因此,他坚持不做尸体告别,不开追悼会。
那么,为什么徐帅一再强调他的骨灰散落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呢?因为这是徐帅曾经打过仗的地方,所以这里有他沉睡已久的战友。
<大比山的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49">,徐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h1>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处,是鄂玉峪革命基地的中心,是中国工人、农民和红军第四军诞生的地方,其建立、发展和扩张伴随着许志永军事生涯的开始。
1929年6月,被中央军委任命,徐前进到E东北,担任红军第31师副师长,当时红军处境艰难,师长已经牺牲,整个第31师被分成四个团,其实只有不到一个营,只有黄麻起义留下300多名农兵。
徐在困难的情况下到达部队,赶上了反动军的频繁进攻。
早在广州起义前,许志明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率队冲锋陷阵,迅速在军队中树立了威望,随后在激烈的战斗中,他拿了一把弹枪,大大鼓舞了士气。
在徐的带领下,通过游击战术,不断取得胜利,先后粉碎蒋介石发动了"罗立""鄂玉""徐霞"三会,使团队得以壮大发展。
1931年11月7日,鄂玉峪红军扩编为红四军,成为红军三大主力军之一,红军4军、红25军、6个师3万多人,当地红卫兵2万多人,30岁的徐强任总司令, 他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两军中第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生,成为军事首领。
在此之前,徐前方和同志们先后被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和第二次"围攻"击败,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并发动了第三次"围攻",徐前方运用"攻城点帮""劈叉包"等经典战术,一直在黄安之战、商朝之战、苏家宣之战和敌光之战6万人。
在对敌人傲慢自大打击的同时,也发展了以禹基地,红军发展到4.5万人,地方武装力量,红卫兵发展到20多万人,以渝鱼基地进入鼎盛时期。
正是在鄂玉羽基地,徐在不断丰富自己与士兵的经历中前进,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军事思想和游击战思想。
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举行会议,部署主力在鄂玉屿、湘、込西等西部地区消灭红军,然后全面进攻江西省革命中央基地的第四个"包围",因为敌人一战寡,红四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困", 被迫脱离基地,进行战略转移。
但徐强一直对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旧革命区鄂玉禹有所顾虑。
新中国成立后,徐强依然关心老区人民,当他得知革命老区一些人生活困难时,他为老区人民感到羞愧,在革命中,他向人民承诺,只要革命胜利,人民就会过上好日子。
1982年,当他看到一份关于大别山等旧革命基地的报告时,他专门给中央委员会写了《关于旧区建设的意见》。
不久,国务院成立了支持老、边、穷地区的办公室,统一部署,帮助老区人民脱贫。
在这些支持老区人民建设的背后,徐帅对大别山老革命区的思路,都寄托在他身上。
<H1级"pgc-h-arrow-right-track"数据轨道"122">在山中行驶的公交车,迎来了红四发展的第二高峰</h1>
大巴山位于四川、陕西两省的交界处,控制着汉水下游和长江中游,是一个具有重大军事价值的地方。
第四次反"封印"失败后,徐随红四军从革命基地鄂玉寇撤退,在军事严密围攻的危险环境下,克服一切困难,历经2500公里,到达四川北部,最后在大巴山基础上建立了以川杉革命为基础的基地。
但是,这个基地的建立并不容易,在红军进入四川之前,由于四川军阀的反动宣传,红军群众有恐惧和回避心理,为了消除群众的误解,徐前进带领红军坚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并逐渐获得当地人民和用户的信任。
特别是土地分配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支持红军。
1933年2月,第一届四川、陕西瓦斯工农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召开,省工农政府正式成立。
群众组织有序,为四川、陕西、苏三地区的红军扩军、物资运送和情报收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卫新建立的四川杉山革命基地,徐前进在人民的积极配合下,采取了因地制宜、引诱敌人深入、缩小阵地的策略,粉碎了川杉山边境地区"土匪"田松轩发起的"三向围攻"。
不久,徐军前来指挥红四军发动了奕南、营运河、玄大三战役,全部获胜,在红四军进入大巴山地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军从4个师军降到5个军,共8万多人,在基础上扩张了4.2万多平方公里, 覆盖约500万人,来到了军事发展史上的第二高峰。
看到徐在大巴山"东山重开",蒋介石于1933年7月任命刘翔为四川"土匪"总司令,经过三个月的准备,10月14日,刘翔集结了四川规模的军阀,集结了20多万人,采取一步一步的联合进攻,一步一步地为集中营的战斗方法,对川杉山革命基地发动了"六方围攻"。
在敌方采取新作战方式的同时,在弱势徐方从外向进攻进入内防的同时,按照积极防御、关键突破战略方针,广泛动员群众,寻找强大的战斗机,反共,最终杀伤了8万多名敌人, 创造了历史上红四人"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绩最辉煌"的新纪录。
然而,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有12万巴基斯坦儿童参加了红军,4万多人英勇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徐前进怎么不能错过这些并肩作战的同志呢?
<H1级"pgc-h-arrow-right-track"数据轨道""125">河西走廊,是许志永军旅生涯最大的耻辱</h1>
徐志永在位于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的遗言,自古以来就是通往西部地区的咽喉道和战略要地。
红军三大师后,1936年10月,原红军第30军、第9军、第5军,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向西渡黄河,实施宁夏战役计划,任徐强总司令, 陈长浩政委,王树生副司令员。
不久,部队更名为西路军,根据中央和军委的战略部署,打算挺进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基地,趁机在新疆与苏联取得联系。
与过去不同的是,当斗争以以以鄂玉峪革命和川山革命为基础时,西路军开辟了一条与苏联有联系的主要运输路线,但没有基地。
在河西走廊,南靠山,北靠戈壁沙漠,自然条件和人性条件都很恶劣,行军仍然艰难。
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徐前进等人以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率领西路军,并多次以自己的优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先后击败了25000多名敌军,不能说是惨烈的。
1937年3月7日,西北马家军集中5个以上旅,采取群击模式,对西路军阵地发动猛烈攻击,西路军士兵与敌方激烈战斗一天,双方伤亡惨重,两天后,西路军被半数以上破坏,被迫向南鲁连山进发, 在延连山梨园口入口处,红30军与马家军遭遇,双方再次展开激烈对抗,为了掩护红30军,徐前方命令红九军向马家军发起抵抗,而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双方伤亡惨重。
自连续作战以来,西路军伤亡惨重,可谓是空前的失败,当部队抵达石武山时,政委陈长昊主持了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在会议上宣布了两个决定,第一个是徐前进,陈长浩离开队伍回到陕北, 向党中央报告;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徐某无奈,道:"我不能走,部队已经输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都带着生与死,痛苦悲伤地来临,要死也死得一塌糊涂!"
但陈长浩告诉他,这是军委的决定,要服从组织的命令,徐前进就得服从命令。
李先年奉命抵达新疆时正值危机时刻,率领420多人,徐前进后高度赞扬李先年说:"为党救了一批战斗骨干,这是了不起的。"
红军抵达新疆
阎连山的失败是徐军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也是他一生的苦涩回忆,但西路军的精神却无法抹去。
1983年2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年撰写了《关于西路军历史上若干问题的说明》,重新叙述了西路军作战过程,使人们了解了这段历史。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127">抗日战争太行山,敌方开辟金宇防日基地后</h1>
纵观山西、河北、河南的太行山,地形陡峭,一直是士兵的战场,对于山西出生的徐前进来说,太行山不仅是军事重要的地方,也是他的故乡。
卢沟桥事件后,以中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八路军第129师原副师长徐向。
为使双方更好地协调行动,中央任命徐前方协助周恩来山西与阎锡山进行谈判。
1937年9月7日,周恩来和徐漳前往漳州市戴县太河灵口,与燕锡山商讨八路军进城后的活动、作战方针、指挥关系、补充计划等事项。
因为离徐强的家乡只有半天的路程,很多人建议徐某回去看看。
1926年中山事变后,他被迫回国,在家待了10天,然后离开家乡前往于玉宿区。
这个时候他已经离家十多年了,为什么不想回家看看,却在等着他的大任务面前,这个时候怎么会离开球队呢?
燕锡山看到周恩来,徐前方一行,道:"别带徐去规划我的墙脚啊!"
经过谈判,闫锡山同意成立第二战区全国革命战场动员委员会,对于"统一共产党"的态度和"守土抗日"的主张,徐前方给出了积极态度,但对于卢锡山只注重"阵地保卫战",不敢放手动员群众,以及一些上层阶级人士遭受"畏战"等问题, 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与闫锡山谈判后,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建议徐某回老家看,还让供应部带60块海洋给徐方老妈妈买东西带回来,于是,徐前来回家,与家人小聚了3天, 回到抗日前线。
因为形势太糟糕,日军推进,国民党一路下山,太原沦陷,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建立太行山、太越山作为建立晋屿边境抗日基地的基础,129师一方面坚持独立山地游击战,开辟晋东南基地, 另一方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武装力量。
它标志着华北游击战的开始,这场战争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导。
在刘伯成、邓小平、徐强的带领下,第129师利用太行山的有利地形遏制和抗敌,先后打赢了凤凰山战役、长嵊口战役、神头岭战役、反六路围攻战、环路围攻战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 累计有近7000个敌人。
最后,以太行山为中心的金禹抗日基地成立,为抗国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说,从以玉裕革命基地参加"反会议"斗争,到建立川杉革命基地,再到西走廊的战争,再到金玉陆宇抗日基地的创建,徐前进的军事生涯足迹都印在大别山、大巴山、庐连山、太行山等地,所以这已经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1990年9月21日,徐强与世人早逝,按照徐前进的意志,没有遗体告别,没有追悼会,只有一个简单的"告别派对"。
徐志永死后不久,中央有关部门陪同许志永的亲属,飞往大别山、河西走廊、太行山执行许志永的遗嘱,撒下他的骨灰。
亲戚们看着山脚下,只知道徐帅的战斗脚印是多么艰难,工作人员将徐帅的骨灰与鲜花相伴,洒在空中。
徐前方奋战了半生,飞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最后亲戚们把徐前方的骨灰盒和肖像放在了家乡五台县烈士陵园,但他参加革命只三次后悔。
在玉屿沐区革命博物馆的特展中,有这样一对:大别山、大巴山、鲁连山、太行山,山鞠躬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