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er)周五在双月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写了一篇文章,分析欧洲是否真的会与中国对抗。全文摘录如下:
拜登政府毫不掩饰其在与中国的"战略较量"中赢得许多美国盟友支持的愿望。没有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国的广泛合作,美国就无法与中国竞争。
但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也希望欧洲伙伴参与这一努力,这是另一回事。我指的不是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之间最近的防务协议——英美联盟,它与欧洲制衡中国的努力关系不大,而是英国希望保持与美国的所谓特殊关系,以及澳大利亚加深与华盛顿关系的兴趣。
此外,英美联盟激怒了法国,破坏了将欧洲大陆纳入一个基础广泛的平衡联盟的努力,这可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欧盟框架内都是相对富裕,更民主和经济上重要的国家,并且能够生产先进的武器。欧洲还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两个拥有核武器的非种子成员,人口超过5亿。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原因,欧洲国家的立场将对全球整体力量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欧洲会制衡中国吗?
我认为思考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威胁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往往结盟以平衡他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过来,威胁级别由四个部分组成:综合实力,地理接近,进攻能力和可感知的意图。
许多欧洲政府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长的作用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展望未来,人们普遍希望不要让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核心原则施加最大的影响,这可能会鼓励大多数欧洲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欧洲最亲密的盟友,至少在贸易或基本人权等问题上与华盛顿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欧洲远离中国,北京不会对欧洲国家的领土完整或其国家安全的其他基本要素构成威胁。中国不会入侵欧洲,不会用核武器攻击欧洲,也不会支持那里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即使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海军也不会绕半个地球试图实施封锁。中国也没有计划将数百万难民送往欧洲边境。那么,欧洲是否需要制衡呢?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欧洲内部的分裂阻碍了欧洲的"战略自主",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欧洲没有霸权的威胁。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主导欧洲的前景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是真的,为什么在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选择一方符合欧洲的利益?看看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Bruno Le Maire)本周所说的话:"美国想与中国作战。欧盟希望与中国接触。他补充说,欧洲的关键问题是"独立于美国,能够捍卫自己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即使是现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也不愿意破坏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阻碍其军事制衡,这是可以理解的。
拜登政府似乎认为,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可以把欧洲和美国团结在一个庞大的反华联盟中。这样的希望可能令人失望:既然欧盟无法解决匈牙利和波兰民主的侵蚀以及白俄罗斯对民主的大力压制,欧洲为什么要做出重大的军事努力来捍卫或促进世界另一端的民主?
那么,有意义的跨大西洋合作以制衡中国的前景如何呢?我不确定。我最好的猜测是,美国和欧洲将继续在许多软实力问题上团结一致——人权、公共卫生、防扩散、改革全球经济秩序的一些努力等等。我们可能偶尔会在南中国海看到联合航行自由行动,并且正在讨论欧洲国家在发生涉及中国的真正危机时可能会做些什么。大西洋两岸都愿意不时对明显的麻烦制造者实施象征性制裁。我相信,美国将继续坚持要求欧洲努力阻止北京获得用于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
此外,我看不到更多。根据威胁平衡理论,欧洲人将关注离家较近的危险,大多数欧洲国家将极不愿意将自己的生命或繁荣置于危险之中,以维持亚洲的区域平衡。
来源:参考消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