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斯蒂芬·沃爾特文章:歐洲真的會同中國搞對抗嗎?

哈佛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Walter)周五在雙月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寫了一篇文章,分析歐洲是否真的會與中國對抗。全文摘錄如下:

拜登政府毫不掩飾其在與中國的"戰略較量"中赢得許多美國盟友支援的願望。沒有日本、澳洲、南韓、印度等國的廣泛合作,美國就無法與中國競争。

但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也希望歐洲夥伴參與這一努力,這是另一回事。我指的不是澳洲、英國和美國之間最近的防務協定——英美聯盟,它與歐洲制衡中國的努力關系不大,而是英國希望保持與美國的所謂特殊關系,以及澳洲加深與華盛頓關系的興趣。

此外,英美聯盟激怒了法國,破壞了将歐洲大陸納入一個基礎廣泛的平衡聯盟的努力,這可能是一場艱苦的戰鬥。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大多數歐洲國家在歐盟架構内都是相對富裕,更民主和經濟上重要的國家,并且能夠生産先進的武器。歐洲還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兩個擁有核武器的非種子成員,人口超過5億。由于這些原因和其他原因,歐洲國家的立場将對全球整體力量平衡産生重大影響。

那麼,歐洲會制衡中國嗎?

我認為思考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威脅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各國往往結盟以平衡他們面臨的最大威脅。反過來,威脅級别由四個部分組成:綜合實力,地理接近,進攻能力和可感覺的意圖。

許多歐洲政府對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長的作用持更為謹慎的态度。展望未來,人們普遍希望不要讓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核心原則施加最大的影響,這可能會鼓勵大多數歐洲國家,特别是美國在歐洲最親密的盟友,至少在貿易或基本人權等問題上與華盛頓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歐洲遠離中國,北京不會對歐洲國家的領土完整或其國家安全的其他基本要素構成威脅。中國不會入侵歐洲,不會用核武器攻擊歐洲,也不會支援那裡的大規模恐怖襲擊。即使是非常強大的中國海軍也不會繞半個地球試圖實施封鎖。中國也沒有計劃将數百萬難民送往歐洲邊境。那麼,歐洲是否需要制衡呢?

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歐洲内部的分裂阻礙了歐洲的"戰略自主",這是衆所周知的,因為歐洲沒有霸權的威脅。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主導歐洲的前景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這是真的,為什麼在與中國的軍事競争中選擇一方符合歐洲的利益?看看法國經濟和财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本周所說的話:"美國想與中國作戰。歐盟希望與中國接觸。他補充說,歐洲的關鍵問題是"獨立于美國,能夠捍衛自己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即使是現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也不願意破壞與中國的經濟聯系,進一步阻礙其軍事制衡,這是可以了解的。

拜登政府似乎認為,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可以把歐洲和美國團結在一個龐大的反華聯盟中。這樣的希望可能令人失望:既然歐盟無法解決匈牙利和波蘭民主的侵蝕以及白俄羅斯對民主的大力壓制,歐洲為什麼要做出重大的軍事努力來捍衛或促進世界另一端的民主?

那麼,有意義的跨大西洋合作以制衡中國的前景如何呢?我不确定。我最好的猜測是,美國和歐洲将繼續在許多軟實力問題上團結一緻——人權、公共衛生、防擴散、改革全球經濟秩序的一些努力等等。我們可能偶爾會在南中國海看到聯合航行自由行動,并且正在讨論歐洲國家在發生涉及中國的真正危機時可能會做些什麼。大西洋兩岸都願意不時對明顯的麻煩制造者實施象征性制裁。我相信,美國将繼續堅持要求歐洲努力阻止北京獲得用于軍事用途的敏感技術。

此外,我看不到更多。根據威脅平衡理論,歐洲人将關注離家較近的危險,大多數歐洲國家将極不願意将自己的生命或繁榮置于危險之中,以維持亞洲的區域平衡。

來源:參考消息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