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鄂霍次克海

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边缘。位于千岛群岛及其之间。最长南北2460公里,最宽东西1480公里,10000平方公里。海岸线笔直,全长10,460公里,谢列霍夫湾,乌德湾,大湾,阿卡德米湾等。北海浅而深,平均深度821米,深度3521米,水容量136。50,000立方公里。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地貌地质学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纪(250万至1万年前),经历了许多冰川的前进和退却。海底的斜坡从北向西南倾斜。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区、陆地坡度和深水盆地。近岸大陆架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40%。

海底的中心部分是陆地斜坡区,散布着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槽。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主要有两个深水盆地:草斋岛以东是宽阔的特雷乌金盆地,地形崎岖,千岛群岛内部是千岛盆地,一个深海平原,是整个海域最深处的部分。海底沉积物、近岸地区为粗糙砾石、细砾石和沙土,大陆架和岛架地区以沙土为主,深水沉积物为粉状泥、砂土和泥浆,基底为千岛群岛地区,一般含有火山碎片,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各种凝结物颗粒状沉积层。

地震经常发生在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的海底,并形成破坏性的波浪(地震海啸)。大陆架幅员辽阔(占海底面积的42%以上),宽约400公里,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洋流从东北流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白令海洋流汇聚形成千岛冷流(亲潮);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地理位置

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边缘大多被东北亚的不同地形所包围。鄂霍次克海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海岸以西,从黑龙江河口向北延伸至彭日纳河口。东面是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可到达日本北海道,西南至俄罗斯萨哈林岛。鄂霍次克海面积158.3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777米,海面冲刷日本和俄罗斯沿海。

大陆的大部分海岸都是高耸的岩石岸,有区域河流的河口填满了大海。如黑龙江、乌迪、鄂铉塔、吉志嘎、平珍纳等。海底从北向南和西南倾斜。北部和西北部是深达200米的大陆棚,而其余部分(约占总面积的70%)是深200至1500米的大陆斜坡。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地形特征

最长南北长2460公里,东西宽1480公里,面积约152.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38米。北部有一个宽阔的大陆架,南部的深度增加。中心水深1000-1600米,东部最深处3658米。海岸线笔直,全长10,460公里。较大的海湾是谢列霍夫湾,乌德湾,泰湾,阿卡德米湾等。海面北浅而深,平均深度821米,海最深处3521米(千岛盆地)。水容量为136.5万立方公里。盐度为32.8至33.8。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鄂霍次克海南浅而深,北海岸有大陆架区,中心有大陆坡区,南边是萨哈林岛(草斋岛),千岛群岛内部是千岛群岛。盆地边缘的千岛群岛位于地壳活跃区,北部和西北部有深达200米的大陆棚,而其余岛屿(约占总面积的70%)是深200至1500米的大陆坡。地震和火山活动在海底很常见,有30座活火山和70座死火山。海底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北面大陆架宽阔,东南面有著名的千岛盆地,最大深度为3,521米。鄂霍次克海南北的气候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北临高纬度地区,并延伸至亚洲大陆,属亚冷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年降水量400毫米-700毫米;1月份北方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4摄氏度,南方为零下10摄氏度,北方为11摄氏度,8月份为南方为17摄氏度。冬季来自大陆的干燥、寒冷的西北风不仅在海上激起大浪,还会导致大范围的降温,从而冻结了大部分海域。北方通常在11月开始冻结,冰河时代持续到6月,南部大部分冰河期不超过三个月。海冰或浮冰不利于航行。由于冷流和暖流的汇合,海洋区域由浓雾形成。海水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盐,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产生堪察加蟹、鲑鱼、鲭鱼、鳕鱼、鲭鱼等。重要的港口是马加丹,鄂霍次克等。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沿海条件

大部分海岸陡峭而陡峭,而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和北海道的西海岸位于北岸,有许多泻湖和笔直的海岸线。大湾是切勒霍夫湾,萨哈林湾和特佩尼尔湾。与此同时,有区域河流的河口注入大海。如黑龙江、乌达、鄂克塔、吉日嘎、平杰纳等。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地质活动

香港天文台于2008年7月5日10时19分录得一场剧烈地震,震中位于俄罗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西北偏西约380公里处,震级为里氏7.5级。经过初步分析,震中位于鄂霍次克海(北纬53.9度,东经153.0度),没有人员伤亡和损失报告。

中国地震网正式确定,2013年5月24日13时44分,鄂霍次克海(北纬54.9度,东经153.3度)发生8.2级地震,震深600公里。

地震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深度超过600公里的大地震,这在地震观测史上非常罕见;

2、由于地震深度可达600公里(位于地幔内),地震波传播较快,能量衰减缓慢,低频分量携带的巨大能量可以传播得更远,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地震感。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气候特征

鄂霍次克海属温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月北部为零下20°C,南部为零下7°C,东北部为12°C,8月南部为18°C。地表水温:冬季0°C以下,夏季8°C-12°C。表面盐度为25至35度。海水从10月到6月冻结,3月最大的冰层,厚度为1米。4月至8月有雾,北部和西北部有大雾。冬天有很多暴风雪。日潮不规律,半日潮,最大潮差12.9米(Pinjonna Bay),流量约7.5节。电流顺时针,流速0.5节-1.5节。年降水量: 北部710毫米,南部1040毫米。年平均气温随纬度而变化,从北部的零下6摄氏度到南部的5.5摄氏度,在同一纬度,东部比西部高出10摄氏度。1月月平均气温最低,谢利霍夫和乌达北部海湾为零下24°C,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半岛南部为-10°C。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鄂霍次克海的大部分地区从10月到6月冻结。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亚洲大陆影响,属亚冷大陆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20°C至零下24°C,7-8月平均气温为12C-14C,年降水量为400mm-700mm,海冰7个月(11-6月)为0.8m-1m。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1月至2月平均气温为零下5°C至零下7°C,7月至8月为12°C-18°C,年水量超过1000毫米。由于冷流和暖流汇合,冰融化期有浓雾,有流动的冰活动,逆航。萨哈林岛附近海水的表面盐度为25%至27%,堪察加半岛中部为32%至33至33%。

同时,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冬季风从陆地吹向大海,风力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而夏季,海风习习。在秋天,这是一场强风暴,风速为20米/秒-30米/秒,海浪高达8米-12米。此外,海域易受海浪(地震和海啸)的影响,瞬间海浪高达20米。波长为几公里,传输速度为400公里/小时-800公里/小时,对沿海地区,特别是千岛群岛造成巨大破坏。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冰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几乎所有的海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海冰。在北部,冰在11月开始冻结,冰河期为280天,厚度为0.8至1米,而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是无冰区,年平均冰龄不超过三个月。在严酷的冬季,西北风有时会将浮冰吹向千岛群岛,堵塞一些海峡。在夏季,桑塔尔群岛附近只剩下海冰,其他地区也没有冰。

由于亚洲大陆的极端天气,鄂霍次克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水域在冬季很冷,温度非常低,次年10月至4月的水域冻结。南部和东南部海域靠近太平洋,气候温和。2月北部海域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0摄氏度,8月为12摄氏度。南部海域2月平均气温为-7C,8月平均气温为18C。海水在10月底开始冻结,3月的冰冻最严重。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水文特征

鄂霍次克海的平均水深为821米,最大深度为3916米。海域的表层洋流从东北流经中部千岛流到太平洋和白令海,形成气旋式环流。鄂霍次克海的水域由来自大陆的水、雨水、从太平洋向西流经千岛群岛的水以及从日本海向北流经拉佩鲁兹海峡的水组成。受这些洋流的影响,海东半部的水温高于西半部的水温,海水一般逆时针流动。从太平洋汇聚的水域,特别是在东千岛群岛东部和中部之间的水域,在东部的几条支流上向北形成急流,而在西部,从西伯利亚大陆注入的水向南流入类似的急流。

电流大致是旋风环流。太平洋暖水通过千岛群岛的北部航道流入大海,分为两部分: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其中一个指向西北方向的约翰岛,强度正在下降。另一个是北部,到北部海岸,然后到西部和西南部。一路向南,来自河流(特别是黑龙江径流)的淡水不断被吸收,其次是岛屿的南部,这是一股寒冷的沿海洋流,一小部分从拉佩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北侧流向日本海。

日本海的温水从拉佩鲁兹海峡(宗谷海峡)的南侧流入该地区,沿着北海道北岸向东,即宗谷洋流。流速可达50厘米/秒-90厘米/秒。因此,它构成了气旋的总循环。流量,近岸大于远海。海洋流速一般为5cm/s-10cm/s,流速比较稳定。海域与太平洋交换,主要通过千岛群岛海峡。对于整个群岛地区,上层是北向南的,而深层主要流入和流出太平洋,这与拉普鲁海峡(宗沽海峡)和日本海以南的水交换方式不同。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水簇主要由地表水、中水和深太平洋水组成。地表水(0 m层-150 m层或200 m层)在冬季由海水垂直对流形成,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7C至0.6C和32.0C-33.5C。中间水(200 m-800 m层)是流入太平洋的上层水的混合物,其温度和盐度特征分别为0.1C-2C和33.3C至33.8C。深太平洋水(800米深)由从太平洋进入的深水组成,其特点是高温(2.4摄氏度左右),低氧(<1毫升/升)和盐度为34.3至34.4英寸。

潮汐波是从太平洋引入的,潮汐以不规则的全天潮汐为主。不规则的半日潮汐仅在北部,西北海岸和桑塔尔群岛附近可用。该国北部和南部的潮汐差异很小。在品仁湾天文角附近,潮差可达13米,桑塔尔群岛可达7米,南海面积仅为0.8米-2.5米。潮汐分为半日潮汐和全天潮汐。流速因地而异,外海只有5厘米/秒-10厘米/秒,海峡和海湾河口达到2米/秒-4米/秒。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海峡和港口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边缘。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宗谷海峡(拉佩鲁兹海峡)通过千岛群岛的航道连接太平洋。鄂霍次克海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港口有定期的航运通信。主要的沿海港口是纳加耶沃湾的马加丹和鄂霍次克。萨哈林岛上的科萨科夫,以及库里尔斯克的塞韦罗-千里斯克和南千里斯克,库尔萨,在库尔斯群岛上也很重要。大块的浮冰阻碍了冬季的运输,夏季的雾阻碍了交通。鄂霍次克海以东是堪察加半岛,东南是千岛群岛,南是北海道岛,西是西伯利亚,北是西伯利亚,西南是库桑岛。鄂霍次克海通过千岛群岛的航道与太平洋相连,在鞑靼海峡和拉佩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该地区最着名的景观是冬季出现在海面上的浮冰。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生物条件

这个海域的海水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盐,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浮游植物达20克/米,主要是硅藻门,其次是藻类。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某些地区高达1克/米-3克/米。整个海域底栖生物的总生物量为2亿吨。在各种动物群中,软体动物是最大的,其次是针鼹和毛茸茸的动物,堪察加蟹,蓝蟹和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鱼类约300种,其中鲑鱼、鲭鱼、鳕鱼、鲭鱼等30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抹香鲸、海狮和海豹等哺乳动物。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

大陆架渔业资源丰富,冷带鱼,主要有鲭鱼、鲑鱼、鳟鱼等鱼类,靠近堪察加半岛东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螃蟹养殖场。它富含鲑鱼,鳟鱼,鲭鱼,鳕鱼和鲭鱼。沿海港口包括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科萨科夫和日本的Net-a-Porter。许多海狗,白鲸,海驴,海豹和其他动物。直到1713年,它才从鄂霍次克航行到堪察加半岛。重要港口有马加丹、鄂霍次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科萨科夫等,以及日本的网走、印粮等,其中大部分是渔港。堪察加半岛周围的水域盛产鱼类和螃蟹。鄂霍次克海温暖的季节非常适合海洋生物。这里发现海藻和海藻,海洋动物有小龙虾、贻贝、螃蟹、海胆、珊瑚和各种鱼类,其中大麻竖琴、鲭鱼、绿鳕鱼、大比目鱼、鳕鱼、鲭鱼和鹰嘴豆泥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有螃蟹和褐虾。鄂霍次克海也是鲸鱼,海豹,海狮和海狗等哺乳动物的家园。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