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 9月17日,长江日报推出一系列关于"江城博士后作风"的报道,通过聚焦汉族一批博士后学生,展现武汉不断提升的人才吸引力和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今天发布第四篇文章

孙彦宏,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写论文落地,用科技支撑产业振兴

人才名片

孙艳红,女,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长期致力于水产育种研究,第一作者或交流作者发表SCI论文或核心期刊6篇,先后参加了武汉市单位牵头的两个新品种的水产品鉴定——杂交"先锋1号"""先锋2号"验证工作,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在新品种的验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二十年的磨剑

始终对生物育种研究充满热情

位于江夏区郑店街,市农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水产研究所),地处偏远,远离市区,孙彦宏每天上下班时间2小时以上。

"做科研就是要有耐心,要有决心坚持到底,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要一辈子都做下去。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研究领域近20年,孙彦宏始终保持着对专业的热情。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2013年,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孙艳红选择继续他的研究工作,进入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一名博士后生。此时,市农科院杂交"先锋一号"项目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与"新品种"相适应的准入条件。孙艳红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着手对核心育种材料进行分子机理研究,并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物种的机理。

杂交"先锋一号"项目针对口对口红蛞蝓(俗称"大白")"水已死"的技术难题,通过筛选和培育优良性状进行人工繁育,新品种"大白"不仅能抵抗低氧环境,而且体质良好,很少生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基本不使用药物,养殖成本低,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环保鱼"。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先锋1(俗称张口,镊子,大白蛞蝓)。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入驻后不久,孙彦宏凭借扎实的学术背景和吃苦耐劳的态度,在杂交"先锋一号"的后续改进和理论研究中获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成果,得到了水产学院同仁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杂交种"先锋1号""先锋2号"核心养殖材料黑尾近红蛞蝓原产于长江上中游,是长江独有的经济鱼类。对该品种的研究已经由市农业科学院进行了十多年。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生物育种研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孙彦宏说,来市农业科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2015年离开站后,孙彦宏毫不犹豫地成为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正式成员。

"博士后工作站带动了科研院所建设,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副所长魏慧杰表示,对于立志于以科研为终身高层次人才的孙彦宏博士来说,博士后工作站是最好的桥梁。

从混合"先锋一号"到"贫困一号"

"一条鱼"成就打造丰富项目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武汉是农业科技大城,拥有10万农业科技人才。近年来,一批农业科研成果在田间得到应用,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加油站。

如何更有效地驱使村民脱贫致富,让所有人都有参与的热情?混合动力"先锋一号"是最合适的选择。2016年,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农科院协助新岛凤凰镇茅冲村、医院领导,多次带领孙彦宏等同事挨家挨户,对大白鲱鱼的应用价值和养殖要求进行了介绍,得到了村委会的充分认可。

几天后,茅冲村池塘、水库被改造成精制鱼塘,共有38亩鱼塘,免费成苗4万尾多尾。目前,养殖大白鲱鱼,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为村级经济增加年收入3000多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扶贫鱼"。

据介绍,目前,混合"先锋一号"足迹遍布江南北,在全国推广高达265万亩,创造了73亿元的直接经济价值。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在全国扶贫总结表彰大会上,市组织部和市农科院毛冲村帮扶工作队荣获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继先锋一号成功之后,2019年,先锋II也获得了认可,武昌鱼家族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

孙彦宏说,"先锋"鱼具有优良的抗病性,不必大量使用鱼药。除了独特的口感外,这种新品种在生长速度、抗病性、活鱼运输等方面的良好特点,是一种美味、育种好、运运好、捕捞好的新品种。

目前,"先锋2号"推广养殖面积已达数十万亩,带动了大量农民上富之路。

瞄准下一代优势品种

在"种子产业复兴"产业大潮中勇往直前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水生研究一刻也停不下来。孙彦宏表示,新鱼种的研究周期长,过程复杂,有的甚至需要几代科研人员才能完成,"在研究这一代产品的同时,也始终为下一代新品种的研发努力。"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与农业科技直接相关。

"写论文落地,把成果留在田野上,使命在心上"是孙彦宏对科研的誓言和承诺。孙彦宏说,例如,大量的农业新品种和市农业科学院的改进技术帮助农民改善了生活。

二十年磨一剑!博士后改良新品种,创经济价值73亿元

目前,孙彦宏每天都要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几名硕士生一起工作,帮助合作单位培养人才。环形联动,层层叠叠,武汉的人才、科研环境也让孙彦宏感到兴奋。

"在武汉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十余年,环境日新月异,生长发育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国家、省市平台不断壮大发展,可以说是从事科研的最佳时机。孙彦宏介绍,目前市农科院人才队伍非常健全,为中老三代科研人员搭建了阶梯,在科研经费、各级政策、科研经费的支持下,近年来,科研成果纷纷显现。我们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将尽快实现。

长江日报 大武汉 客户:记者 吴伟 张鸽子记者 李娜

编辑: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