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成为英雄,就去参军吧。但雷达必须是幕后的英雄。"天云云"由北京云都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81电影制片厂联合推出,在上海首映,一位资深人士激动地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天眼》将于5月24日在全国范围内上映,以纪念那些为新中国建设和国土防空安全献身青春、鲜血和生命的人。

《天眼》以上海"两六次轰炸"为背景,描述了解放后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防空作战的真实故事。1949年5月,上海解放。逃离台湾的国民党不愿失败,视封锁上海为"最重要的任务",在美国的支持下,利用空中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对大陆沿海港口实施军事封锁,频繁派出轰炸机进行攻击和轰炸,企图使上海处于"不光不光" 机器不动"瘫痪。特别是1950年"26大爆炸"之后,上海受灾市民达5万多人,水电运输设备严重受损,出现了工商业停滞、金融业崩溃、公交有轨电车中途坏掉、家用灯不亮、食品、纱布等日用品严重短缺、货币贬值等严重情况, 整个社会系统几乎瘫痪,情况极其糟糕。
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轰炸给市民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稳定了上海局势,使社会运行机制恢复正常轨道,粉碎了国民党阻挠交通、窒息上海经济的图谋。
但轰炸敌机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说:"我们解放了上海,只有领土,还没有解放领空,上海只能算是解放了一半。没有控制空气的权利,上海就无法生存。"这足以表明雷达部队建设至关重要。第26次轰炸后,华东军区迅速组建了上海防空司令部,成立了上海防卫师司令部。与此同时,一群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的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生赶到上海警察指挥部情报部门报案。安国路76号楼正式成为新中国第一台雷达的所在地,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的集中营。
在反轰炸过程中,中央政府和上海的积极行动使新政权的治安不稳定,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此次反轰炸的胜利,使上海市以更加特殊的方式,自身强大的中心化、凝聚力、快速高效的特点,呈现了新中国和新时代的视觉表现。同时,由于上海防空战争的胜利,也为雷达兵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影片《天眼》就是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灵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二六轰炸"的战争场面,以雷达兵为片头类型,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雷达兵的独特形象,为观众打开了雷达部队的"神秘感"。影片讲述了1950年解放军独立团英雄连第1连长周长生(周伟)、教官李明奎(高县魏)等命令改编建立解放军第一雷达站、上海交通大学电气系陈静(徐伟)等21名大学生应征的故事。在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一群大学生,一队勇敢善良的苏联空军英雄,在战争中,英勇作战,无所畏惧的牺牲,为保卫上海的蓝天。
《天眼》剧本改编自空军少将郭锡林的小说《天波皓侃》,作者将自己多年的雷达兵经验与雷达兵的温血相结合,精心描绘了革命时期第一批雷达兵组建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中国雷达兵的无私奉献和保卫革命的优美品质。在影片中,导弹、枪支、刀具与各种武器的激烈碰撞,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多起激烈的杀戮,危险的伏击战,两派的战斗智慧和勇气,情节不是常见的一套血脉逆转。许多革命战士的情感台词展现的人物更加生动,真诚的情感激起了情感的共鸣。丰富的电影内容和精彩的演技使剧情紧凑,战争的紧迫感和革命感得以显现。
八十一厂著名导演杨虎执导的这部电影,他先后执导过《信教者》《刘老庄82强人》《极限冲刺》等众多影视佳作,对革命电影的制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善于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深入挖掘小人物的情绪。在《天眼》的创作中,杨虎导演将电影的创作、动作、间谍、爱情等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出惊心动魄的革命战争大片。该曲目由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副教授刘思军制作,他曾为《红河》、《坚强我的国度》、《红脸》等作品配乐。
专栏编辑:李俊娜 文字编辑:李俊娜 图片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