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口语"
主讲人:王先荣
曾任中国园林学会第四、五届副会长,现任中国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园林》主编、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
播出日期:2021年6月12日
主题:让每个人都住在花园里
精彩的评论
中国人的世界观,都在花园里。《中国园林史》是一本博大而深刻的历史书,只有我们真正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本历史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中国的土地,并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建立弹性、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协调劳动与自然的平衡, 维护土地和城市的安全,把这个系统变成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诗意景观。
本期《口语》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先荣带我们到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国园林和园林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 - "虽然是人做的,却像天地一样"
花园是理想乐园在人们心中的投射,在地球上建造花园就是为了实现人心中的理想环境。世界各地的园林都不同,那么中国园林有什么特点呢?
苏州园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艺园林的最高成就,王先荣以自己最喜爱的耦合园林为例,带大家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以耦合园的名称为例,耦合园的原名与公园有关,取自陶元明的《回归道》中的"园林日涉足乐趣,虽然门是设置的,而且经常关着",寓意公园主人向往隐蔽、安静的生活。在被神人改成耦合花园的名字后,代表他们俩回归,视野的田野。王先荣说,中国人是山水风格的心,以客体为心灵,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园林铭文来表达。
中国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家庭园林的融合,而把中心留给景观,所有的设计都是按照自然原因,获得自然的情趣,整个园林就像一幅山水画。虽然园林的空间有限,但通过园丁的巧妙设计,让人看不到尽头。所以当人们走进园子里,他们觉得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尽管眼前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就像天堂一样。我们的生活和性格被钉在大自然的山脉和水域上。
耦合花园照片
中国人以园林的形式建设城市
王祥荣带观众跳出墙外,升到天上数百米的耦合园顶,会发现联轴花园三面都被水包围,会继续将视线提升到联轴公园顶部几公里以上的天空之上, 会发现苏州与周边景观紧密相连。苏州以西的一连串山丘阻挡了太湖泛滥的可能性,人们慢慢地将水梳入城市,以保证人们的需求,于是苏州成为了一座水街城市。
俯瞰苏州市
这是中国城市的缩影,杭州也是如此。杭州西湖不仅保证了在大雨中,山水不淹没城市,而且提供了周边农田的灌溉,也为杭州居民提供了饮用水源,但表示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经过数千年的西湖连续疏浚和管理,苏伟、白泯仪等先后主持了西湖疏浚工作,疏浚出淤泥堆入岛内,修缮桥梁、植物......慢慢地,慢慢地把西湖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为今天的风景。
当我们放眼整个中国,太湖平原、都江堰、河套地区......每个地区的水网经过数千年的梳理,都是中国水网,结果是一个滋养土地,发展农业,培育人民,风景如画的宜居城市。
王先荣说,中国人是建园林的方式来建城市,我们的城市是大花园,因为它是中国人的理想——如风景如画、山水如画。
西湖 - 三湖印第安月亮
俯瞰杭州市
把城市变成美丽的风景,
让每个人都住在花园里
从历史上看,这些水系支撑着农业,中国应该如何建立生态环境支撑体系,支撑中国快速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王显荣也带来了他的思考和实践成果。
2000年前后,西湖面临水污染、旅游超负荷等问题,因为西湖水源——山水交汇的地方淤积,需要将被占领的土地归还给西湖。王显荣参照西湖古画来决定湖面面积和修复体外观。最后,西湖恢复了与古画中一样的质朴外观,使西湖山水重新连接在一起,淹没其中的风景重新浮现,使杭州市真正成为山、湖、依托的景观城市。
(南宋)李伟《西湖卷》
修复后的西湖向西推进区
中国人通过几千年的努力,将这片土地梳理成一个依赖山水的宜居城市。今天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弹性和可持续的生态支持体系,并在人类住区城市范围内把它变成一片大地景观,让每个人都被花园包围,让每个人都能真正生活在花园中。
讲座亮点
图文由北京林业大学园艺学院提供,部分图片取自"演讲"栏目视频,如有侵权行为,请通知删除。
摄影:中国园林学会
王显荣:让大家住在花园里,今天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