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作者:中国军网

军歌是军魂之道,军威之声,是冲锋之角,是胜利之歌。军歌见证了党的历史、军事史,让我们一一起谱写中国共产党100年历程

视频加载...

1937年7月7日,卢沟大桥事件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中国人民掀起了一股团结抗日战争的浪潮。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民族生存的关键时刻,一首激情澎湃的歌曲《保卫黄河》在延安响起。无数反日志唱着《保卫黄河》到前线抗敌,打响中华民族时代救援图的强烈声音。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保卫黄河》由字光所动,星海之歌,是"黄河合唱团"的第七首乐曲。这首歌采用演唱会和轮流演唱的歌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和人民广泛演唱的歌曲。

1938年底,诗人广没有率领第三队抗敌剧队,东渡黄河进入陆梁山抗日基地。当他在东部渡过黄河时,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海浪的生死搏斗,并被船夫的英勇壮丽所感染。在陆良山的两个多月里,他与抗日游击队员一起出生和死亡,火热的一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写了一首朗诵诗《黄河之歌》,在今年的农历除夕晚会上朗诵。星海听完后非常兴奋,在延安一个简单的土窑里,连续六天抱着病。星海没有亲眼目睹船夫勇敢过河的壮观场面,就反复向黄河局长询问情况,让他模仿哼着船夫的儿子。在哼哼声的同时,他不断解释,偶尔也会做手。这些都给了星海极大的创作灵感,最终完成了《黄河合唱团》的创作。

黄河合唱团歌词

风在咆哮,

马在吠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高,

河东在河北煮熟,

万山里有很多抗日英雄!

蓝纱在游击队记载接应英豪!

拿起枪,

挥舞着一把大刀和一把长矛,

保卫你的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整个中国!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张光年,原名张光年,1913年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一直从事进步戏剧和文学。1936年在武汉出版了歌词《五月花》,创作后反日救援活动广为流传。群诗《黄河合唱团》的创作,以星海创作的歌曲为题材,首次在延安上演。1940年,他赴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曲原》。1949年以来,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诗人赤身裸体

星海,原产于广东省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素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进入北京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1928年加入上海民族音响音乐。1929年,他前往巴黎努力学习,节俭,并于1931年被巴黎保守学录取。1935年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了抗日救赎运动。1938年,他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他创作了不朽的杰作,如"黄河合唱团"和"制作合唱团"。1945 年 10 月 30 日,他因肺病在莫斯科去世。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音乐家星海

1939年4月13日,《黄河合唱团》在延安陕西北公学校礼堂首演,由燕夷零指挥的三支反敌剧队演出。光没有亲自上台背诵《天而降的黄河水》。所有演奏者都深深地投入到表演中,以至于当他们唱第七首歌"保卫黄河"时,他们几乎忘记了在舞台上。直到表演结束,整个房间都爆发出掌声,球员们才意识到他们正在表演。5月11日,"黄河合唱团"第二场演出举行。这次由作曲家星海亲自执导。阎星海当天在日记中记载,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前来观看演出。音乐结束后,毛泽东喊了三声"是"。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1939年5月,星海指挥的鲁沂音乐系学生排练《黄河合唱团》

作家郭沫若评论说,《黄河合唱团》是抗日战争期间制作的最成功的新歌,音节的宏伟而多变,让原来感人的话语犹如暴风雨中的海浪一样震撼人心。周恩来听着题词"为抗日战争发出轰鸣,为公众发声"。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从那时起,黄河合唱团从延安传到基地和整个中国。

在《黄河合唱团》的八首曲子中,《保卫黄河》是作为单曲流传最广的一首。作为《黄河合唱团》第七首最激昂启迪的作品,《保卫黄河》以短小跳跃的曲调,震撼人心,全景展示手持土枪的抗日军民,挥舞着大刀大矛,在蓝纱帐篷里,在山上,保卫黄河,保卫整个中国英勇作战的壮观景象。《保卫黄河》不仅表达了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激情,更是寓教于歌唱,在明亮、自信的旋律中,让人享受到美,体验到一种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

1964年,《保卫黄河》被选为大型音乐剧、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第四部《抗日之火》。

2019年6月,《保卫黄河》被中宣部评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仅次于《易永军宋》。

唱军歌说党史丨保卫黄河:“为抗战发出怒吼”

(作者徐平,军事史专家)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制作

作者:徐平

编辑:柴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