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作者:光明网

大家

作者:姚丹(闽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学习一点传记

程义乌(1897-1984),湖南新华社,教育家、作家、翻译家。他早年在日本学习,1921年回到中国。于大福等人与郭沫若共同创立了知名文学团体"创意社会"。1928年,他加入法国巴黎的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和柏林的一个分支"红灯"出版物的主编。1931年9月,他回到上海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组织。1934年参加长征。抵达陕北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后任陕西北方公学校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闽大学副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著有《长征回忆录》、《模仿我的文章》等,被翻译成《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我在人民大学的中国形象

程义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作为一名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历史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程文杰的贡献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总结。今年是创世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程义乌是贯穿创作后时期最重要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他杰出的一生,对创世社会时期文学理论探索的成就和失败进行公正的评价。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程志强最重要的贡献是为创造型社会树立了积极的文学观念,为已经开展了五年、以现实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想象"和"情感"元素。他高举"文学是时代的良知"的旗帜,为郭沫若反映"女神"的"时代精神"做出初步理论开辟了道路。同时,他也本着新生小牛不怕老虎的精神,当时已经获得了广泛口碑的新诗诗人和小说家发起"旋风"式的批评,他胡石"试集",周佐人翻译了日文诗句、于平波等新诗, 冰心写的小诗,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批判,是艺术的洞察。他批评的勇气,以及他在批评中表现出的才华和洞察力,都是值得称赞的。程文贵的批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他在历史上对鲁迅的"错误认可",程文对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一百年后,我们可以用更客观的眼光看待当年的批评和争议,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还原历史前进的逻辑,总结为我批评的建设性部分,不回避其历史局限。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延安时期程的画像

被遗弃的工作文本:留学生涯与文学启蒙

程义武在开始文学批评生涯时使用的最重要的理论资源是德国表现主义,这与他的留学经历密切相关。1910年,13岁的程义武跟随哥哥程玉武,来到名古屋五年级的一年级。1911年,程铿回国参加革命,而留在日本的程义乌则从名古屋来到东京补习班,然后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第二系(工学),进入大学预科学习阶段。程义乌曾与大哥一起编纂过一本英语词典,再加上他伟大的语言天赋,在冈山六高,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字典课的中国学生。第六高中的第一门外语是德语,"外语课很重,总是喜欢选一些文学名著来做课本。这是日本外语教学的突出特点,教师以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来教中文,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文学。程先生对欧洲文学,特别是德国文学的兴趣,与六高时期的研究密切相关。在那里,他研究了歌德和席勒的作品,后来又涉足康德的美学。他对表现主义的理解也始于这一时期。作为语言读者学习外国文学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郭沫若是冈山六高中相识的同学,是程霆文对文学活动的热衷。1915年夏天,两人相遇,因为他们都对富裕国家有抱负,对文学充满热情。他们经常一起爬山,一起划船,海浪般地游进深海。更多时候,我们一起交流文学理想。即使在那时,他们还是被东京帝国理工学院录取,这是一所武器制造学校,医学研究,热爱文学。当时,新推出的《新青年》杂志推出,推广乡土文学,时代的最新潮流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敏感的郭沫若先跳去尝试,就开始写新诗,1919年至1920年间写了《雪朝》,其中"我仿佛完全要转向光流"是我最欣赏的诗句。程还追随郭沫若,郭沫若于1920年开始写诗,这些诗歌"异常委婉,包含着难以捉摸的悲伤"。程义乌、郭沫若和同在东京帝国大学余大福、章子等人逐渐熟悉,来探讨"一本纯文学杂志"的运作。当时,他们的文学理想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和"艺术换艺术"的倾向。

受文学理想影响,受专业研究干扰,程义乌和郭莫罗在放弃学业后于1921年4月回到上海。两人一起进入台东书局,中间遇到了一些曲折,最后进入模仿我的妥协到长沙工作,换来郭莫罗留在台东书局,这为社会后期出版业务的创建提供了必要的准备。1921年7月,日本成立创造协会。此时在长沙军工厂担任技术郑(总工程师)的程义乌,为了专心创作编辑和写作工作,并辞职到上海。他在出版、审评、编辑甚至出版的全过程中都下功夫,既做了理论工作,又做了创作,这才是真正的"创造社会的支柱"。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创意月刊》创刊照

爆破新世界:早期社会理论建构的创造

在创世社会的早期,从1922年到1926年,程写了40多篇文学理论和批判文本。其中最重要的是1923年在《诗歌的防御战》和《新文学的使命》中发表,为"创造社会"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文学理论背景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西方古典美学,当时是新表现主义。

在他后来颇具争议的文章《新文学的使命》中,他明确提出了"文学是时代的良知"的命题,他所谓的"新文学的使命"由"时代的使命、中国人的使命、文学的使命"三个项目组成。虽然创作社团在现代文学史上以"艺术换艺术"而著称,但并非"艺术专派",是程娥提出的"三大使命"。我早年包括"社会美学"方面。文学是"时代的良知",而这个时代是"一个肉体弱、权力和不公正的时代,一个良知枯萎、无耻的时代,一个物利竞赛、冷酷无情的时代","我们的时代充满了虚伪、罪恶和丑陋"。程义乌在文中大声疾呼时代问题,并认为文学能够表达世界的苦难,激发变革的希望,相信文学如果"表达自我的能力得以丰富",就能"消除一切精神和精神上的障碍"。

他宣称文学"是针对我们的感受",是"旨在传达一种心灵或事物现象的感受",坚信"文学永远是关于生命的情感,情感是它的终结"。这种观点很容易被理解为强调文学的"主观性"。但是,程的"主观"和"客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根据翟昭平的研究,程的模仿是在康德认识论意义上建立"文学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主观""表达"。翟兆平指出,"程毅使用的'主观'和'客观'的概念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哲学概念不同",但可以对应康德认识论的"主观演绎"的三个阶段,即模仿我所总结的"在意识中,直觉和其他单一系统由经验统一,是主观统一的, 如果全面Verstand的统一性可以称为客观的。因此,我所说的"主观"是经验的综合,"包含超个人性",即普遍性,因此也具有"客观性"。这说明他主张写"内在"文学,不仅要写私人的特殊情怀,还要用有特色的个体来表现整个时代,即展示普遍性。

在这种"普遍"和"特殊"的意义上,他区分了"表达"文学和"复制"文学,前者是重中之重。可以"大而小,可以部分暗示一切"的文学作品是他肯定"表达"的文学作品,而"全部显示"的文学作品则是文学的"描述"和"再现",他批评为"无所事事"。他呼吁作家"活出时代,有意识地表现出来",这样"普通人就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并有可能做出判断"。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表演'而不是'描述'","描述只是作家的最后一技艺","描述"是"自然主义",是"轻盈""平凡"甚至"庸俗"。有了这个框架,他对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严肃而有价值的批判。他毫不留情地将鲁迅在《呐喊》中的大部分作品归类为"粗俗"作品的"重演"。郭沫若说,他为创世社"炸毁了一个新世界",向鲁迅投下了几枚最重的炸弹。程对《呐喊》的批评主要认为,鲁迅比"描述"长,不擅长"表演"。他认为,《呐喊》聚焦《广告狂人日记》是博物学家倡导的记录,《孔一熙》《AQ郑传记》是肤浅的纪实传记";

长期以来,对程某批评鲁迅的解释,大多是"误会"。这实际上是一种远离具体历史背景的善意辩护。程义乌对"再现"的"表现",表明他对艺术和文学的看法与鲁迅不同。就像表现主义一样,程霆姥模仿我的"表达内心"作为文学的最高追求,所以《呐喊》被他高度肯定为"端午节",因为小说中充满了作者的"想表达自己的努力",而这种"表演"很可能暗示着整个社会。因此,程对鲁迅作品的批评不是误解,而是基于他表现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程义乌(右一)与创意学会会员于大福、郭莫罗、王杜清。信息图片

转向"革命文学":对创造社会后期的理论贡献

1926年是程义乌的第二个"爆发时期",他开始转向"革命文学"。

1926年3月初,郭沫若申请广东大学文理部主任一职,郭沫若赴广州写《革命与文学》,这是第一篇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程雯雯也紧随其后,出版了《革命文学及其永恒性》。但对"革命文学"和"革命"的理解还是有些模糊的。"革命是有意识的飞跃,"他说。不要问,是群体和个人,所有有意识的飞跃,都是一场革命。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革命"还处在"民族革命"的背景下。这时,程义乌强调"革命"和人的情感和人性,他"革命感情"是"革命文学""质量的规定":"革命文学不是因为'革命'这个词而必然的革命现象作为主题;而是因为"革命"这个词而有必要把这种现象作为主题;即使一部作品是从革命的事实中得出的,它仍然可以是非革命性的,更不用说文学了。另一方面,即使它的材料没有从革命中拿走,不怕它是一件小事,只要它的感情是革命的,在人类的死心里,炸毁了革命的信念和热情,这部作品就不能说是革命性的。"这方面强调了文学的情感特征,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文学的功能。

"如果文学是革命性的,它的作者必须是一个革命狂热的人,如果它永远是一个革命文学,它的作者必须彻底渗透并追溯永恒的真正人性,"他说。"而'永远的人性'是指'真爱、公义之爱、邻舍之爱等'。他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的内容必然是人性"。这些显然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集合,没有太多的"无产阶级意识"。只有当我们说"群体意识"时,才有一种新兴阶级的感觉:"当我们保持自我意识时,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社区意识;这样,革命文学就可以产生和永久化。"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926年倡导的"革命文学"的模仿我,对"革命文学"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意识形态""阶级意识"的高度。

1927年夏天,程义武赴日,从已故创意社会活动家李楚丽等人那里获得了新的理论灵感,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成熟的"革命文学"观。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李楚丽、冯乃超等后期创作社团成员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与1921年回国的郭沫若、程义乌不同,他们正处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重新兴起的时期。东方大学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和阅读活动非常活跃,李楚丽等人也很活跃,经常一起讨论无产阶级文学。他们遵循日本无产阶级政治文化阵营提出的以福本和福本理论为指导的"方向性转变"的口号,希望在中国文学中实现"变革"。程义乌到东京就是受李楚丽等人的影响而激进的皈依思想,在日本,就是写出"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文章。所谓"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从"小资产阶级文学"到"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在日本,程义乌写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明显受到李楚丽革命文学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原来对"再新兴文学"的批评。与以往的文学观相比,程义乌有几点更清楚。首先,它是关于"文学革命"的本质。其次,他提出创造社会是具有独立历史地位的一代人,以区别于"文学革命"一代,并作为"革命文学"的中介。第三,他明确提出,作家需要克服自身的意识,实现"奥韦奇变迁",才有可能走向"革命文学"。从出版时间看,程义乌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和李楚丽的《如何构建革命文学》是在同一个月出版的,可以算是倡导"革命文学"最重要的两部作品。李楚丽的文章比较理论化,而模仿我的文章,是以文革十年来文学史的事实为依据的,所以更有血有肉。

首先,程义乌明确地把"文学革命"定性为"小资产阶级文学"。程义乌肯定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早期阶段,但对其整体状态并不满意,郑文杰模仿了我对文学革命的整体文学观点,认为这是一场健康的文学观点,这是由小资产阶级作家创造的主体,他们"创造了一种非驴非马的'中间'语言,打小资产阶级的坏根源"。

然后,他肯定了创造界是文学革命唯一和最伟大的成就,甚至认为创造界的"创造性努力""拯救了我们整个文艺革命运动","受创造界的启发","新文化运动幸免于分裂"。当然,在程义武所接受的"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观点下,创造社会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这是作者"小资产阶级的独特根源"所决定的作品的"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特征。但程义乌做了进一步的辩护和分析。他认为,与资产阶级相比,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根源"仍然是革命性的"。因此,只要作者愿意有意识地体验"Ovokh变革"——即意识的转变,通过自我否定来"获得阶级意识",那么他们仍然可以"煽动'印度-李更追逐亚洲'责任的革命"。社会创作的连续性早期注重对文学语言和形式的追求,要求创作"使我们的媒体贴近农业工人的语言,我们想以农业工人为对象",甚至说了这样一句激烈的话语:"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根源,把你的背对准将'奥夫赫改变'的阶级, 一步一步地,到农业工人的那个"Ob"。"

结语

回顾他从1922年到1928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他的局限性。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在社会的早期创作阶段,程义乌在理论上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文学是表演时代的良知"这样一个"社会审美"双重追求的目标;在创世社会后期,他开始倡导"革命文学",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思想,初步确立了中国"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内涵。

在他的一生中,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实践集中在1922-1928年。从那时起,他的道路逐渐转向革命。他与鲁迅的关系在1927年开始解冻。1927年初,程义乌起草了《中国作家关于英国知识分子阶层和公众的宣言》,联系鲁迅并得到他的支持,并共同签署了《宣言》。1933年在上海与鲁迅直接接触时,程某对鲁迅的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鲁迅逝世后,他立即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称赞鲁迅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充分肯定了鲁迅的政治理解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标准"。

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西大学公学发表演讲,承认"鲁迅精神",称鲁迅为"新中国的圣人"、"伟大作家"、"民族解放的先驱";毋庸置疑,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与程某早期对鲁迅过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很有价值的是,一生的"直率直率"变成了模仿我,从来没有为他们之前批评鲁迅的文字做一篇翻案造诣的文章。他被过分修饰,在后来的几年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在辩论中与鲁迅的事业愿景——即要成为一名革命者,在革命事业中发展革命感情,完成革命文学必须有前期准备。正如他对陕西省立学校流动剧团的同学们所说,"要走向广大工农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进而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让文学工作者稍有遗憾的是,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革命的文学事业,而是献身于终身教育事业。

今年是创意社会成立一百周年,在充分展示郭沫若、于大福等人文学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创作社会时期的理论和批判实践是建设性的、影响深远的。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1日第11版)

来源:Guangming.com-光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