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八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历史周期律”与盛衰之变

作者:澎湃新闻

记者 彭姗姗

2021年9月23-24日,以"历史周期规律"与兴衰为主题的第八届青年历史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

青年历史学家论坛于2014年《历史研究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旨在搭建青年历史学家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时代中国历史的繁荣发展。

青年历史学家论坛由上海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报》、上海大学文学院主办,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程丹红、中国历史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卢玉松致开幕词。郑文杰说,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历史研究院选择在上海大学这个红色学校举办一个青年历史学家论坛非常重要。陆雨松说,探索无序兴衰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历史的优良传统,青年历史学家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近百年来世界空前变化的宏观视野来把握历史规律。

在为期一天半的议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青年历史学家分三组进行了学术讨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认识古代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碰撞。三组分别由西北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贾连刚、华中师范大学近代中国史研究所教授彭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梁志作总结发言。

第八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历史周期律”与盛衰之变

与会学者合影

中国古代史组从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探讨中国古代兴衰的问题,贾连刚副教授将其归纳为四个主题:

其中一个主题是关于繁荣和衰落变化的理论讨论。中国历史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连敏的报告《历史循环理论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循环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别总结了中国古代、现代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周期理论,指出周期观念的诞生是由于各种问题, 值得认真总结和提炼,指导社会实践。徐毅(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和玉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梳理了过去二十年英语世界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指出他们对中国前现代经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有了更客观、更清晰的认识, 从而驳斥了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观点。

主题的第二部分是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兴衰的变化。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个主题下有很多文章,贾连刚将其归纳为三类:地方行政区划和王朝演变,大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制度的运作和皇权的更迭。

王安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及韩国研究中心)《南朝23国制度的演变与意义》,张大志(厦门大学历史系),《谁穿戴这一天:安石乱时期县到州的变国、国与县的变迁》和邱景佳(中国民大学历史学院)《城市体系的布局与首都的意义》和其他文章,从南朝到辽金时期,从州县制到首都的布局,切入的角度是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等问题,但关心的是南方国家制度与正统的关系,国县改革时期和玄宗地方形势的重大变化, 辽代首都布局所体现的双重政治格局下的制度模式和多元民族的统治具有启发性。

大统一是帝国时代的重要特征,安度、孔德超(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兴衰与国策关系综述》,贾连刚(西北大学宋辽金历史与历史学院)《王霸辩论新评》与宋代, 吐比安运动的发展,以及陈彩云(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异国是老国:元代南方人的中原游记与团结意识的重建》等文章,摘自秦国策、宋代图比安运动的思想动机, 元朝南方人北巡过程中的重建意识,分析了不同朝代大统一的概念、实践和成败。

制度的运作和皇权的更迭,也是古代史界经久不衰的命题。杨恩宇(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魏晋九字法的组织结构》,李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唐玄宗时代牛李党之争的终结与皇权复兴》,曹毅(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明代军事体制的演变与兴衰新理论》, 马子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台湾王朝前的皇权——崇裕时期的礼节互诿与政府事务的运作》,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选拔制度、党派纠纷问题、军事制度的演变、政务的运作、制度的运作与皇权更迭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是社会治理的变化和基层的繁荣与衰落。朱胜明(厦门大学历史系)《跨越国界:边疆人与'死'与'野蛮'——基于秦汉东北调查》、《青岛土山土汉墓藏书》和《山东大学墓中的汉墓》地区统计, 吴树敏(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宋晋之交当地人民政治身份的转移》,贾国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同一治理王朝的灾害与社会变迁》等文章,从边疆群体、地方群众、灾害与应对、落户形式中探讨了基层社会治理和不同群体的生存状况, 以及如何影响王朝的兴衰。

第四个主题是宗教的演变,特别是佛教和王朝政治。胡宁(上海大学文学院)《斋月》测试、谢一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枢轴梵语:古都城政治轴心中佛教因素的演变》,从佛教早期当地传统对佛教的影响,到中世纪的伙伴和政治空间,反映了佛教对王朝政治的深远影响。

贾连刚表示,中国古代史学团队在理论认识、案例分析等方面或直接或间接触及了中国古代兴衰的问题,问题新颖,论证力强,回顾犀利,讨论激烈,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八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历史周期律”与盛衰之变

会议现场

中国近代史小组有20篇论文,其中6篇与清末有关,13篇关注中华民国时期。华中师范大学近代中国史研究所教授彭健在总结发言中说,这反映了清末被冷落的现状,民国史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更为流行。

在清末的讨论中,李新然(清华大学历史系)通过对魏渊历史观念的再探访,观察了现代与前现代思想过渡的连续性,从清代学术本身的内在原理,探索了现代思想史上旧、旧、中、西方冲突的根源。周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考察了光绪年间江光省(湖北、湖南、江西)的粮食采购和运输情况,探讨了招船局的业务运作和官僚行政的运作是如何嵌入和影响的,改变了功夫经济的运作,甚至形成了新的政治经济格局。郑宾斌(上海大学艺术学院)研究了琼州18岁开放过程的曲折之一,揭示了大英帝国向中国扩张的复杂计算。黄云(上海大学文学院)梳理了清朝吗啡进口管制政策的形成,特别是中外交涉,突出了清政府反对列强霸权和中外不平等权力结构的斗争。马杜成(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张世轩(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追溯了德国租借期间青岛自由港的运作模式和变更原因,揭示了近代青岛自由港的制度特征和殖民背景。彭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报告围绕"中国独裁君主打破周期率的最后一次尝试"展开,指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本质上是以无序循环为特征的历史兴衰,而清朝宪法则是弱小清朝试图摆脱循环率诅咒。受外国宪政特别是日本宪法的影响,清朝提出了通过宪政巩固君主制的想法,但随着宪政改革的失败,这个梦想很快就破灭了。清朝被推翻后,中国没有建立君主制,但也用新的方案来摆脱周期率。

在谈到中华民国时,赵伟杰(中国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也关注了现代思想史上新旧之间的连续性。她的报告探讨了一些读者对革命后道德沦丧的担忧,对维护家庭伦理的呼吁以及他们对未来家庭关系的反思,重新发现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被"西求西"的历史叙事所淹没的声音,并指出传统在早期也作为意识形态资源参与了共和国的建设, 而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全是一个负担。杨雄伟(上海大学文学院)提出了"北海政治自革理论",分析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前后北洋政治的基本特征,进而指出北京政变是北洋政治中的一次自我革命。他指出,北洋政治的一个根本特征是,政治势力总是倾向于利用政治需要来影响法律问题,因为政治上的怀疑和狐狸埋狐,最终导致法律威望的丧失,而自我革命,是指北海政治各党派的权力埋没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夏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政委)历史教育研究部)考察了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阵线"概念的情况,指出"前线"的新名词和口号已成为不同政党势力争夺的领域, 并对舆论与政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分析。何江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察了两起大事件前后桂属的政治活动,分析了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利益冲突,通过桂属的多面性和蒋介石的抗日抵抗,揭示了中华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地方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姜涛在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文章,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与地方军强派在右翼征兵之间的博弈,并指出博弈背后仍然是军事力量的决定性作用, 但各方对军事力量的依赖也滋生了私人军事力量的邪恶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赵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组织流程,并梳理了"前外交史";孙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探讨了香港抗日战争研究的历史写作,该研究围绕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九旅在香港进行的敌后抗日战争。姚江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探讨了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对抗形势下全国民主联盟第三势力的活动轨迹和政治动机,指出在参政中既有现代的一面,又有传统政治的一些特点。闫海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张静(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报告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现代中国私立中学通过董事会改组和民办浦东中学校长的宽松而面临的外部困难和局限。朱虹和陈景丽(上海大学艺术学院)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收购私人浮标的情况,概述了英国、日本、法国和美国列强与中国在上海港的权力博弈。

彭健说,这些文章为理解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从各个角度加深了我们对民国时期各种力量和观念的成败的理解。此外,黄灵坛(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述了毛泽东的历史思想体系,后毅(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前沿研究所)论构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既有历史眼光又注重现实,理论思维色彩浓厚。彭健指出,黄炎培提出的"循环率"概念已经明确了"一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很多单位都无法跳出历史的周期率统治",讨论周期率应该包括从个人到国家的各个层面, 中国近代史小组在这一主题下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讨论。

第八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历史周期律”与盛衰之变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梁志代表第三组作了总结发言。他说,世界历史小组有20篇论文,从题目来看,这些会议论文的特点是一个非常集中的国家,时间跨度非常大,更充分地反映了当前世界历史研究的重点。这20篇文章从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的角度可以分为五类:

首先,挖掘了新的研究课题。王伟和郭丹轩(上海大学文学院)对古埃及象岛上犹太神庙被毁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空间秩序和概念秩序的角度探讨了古希腊城邦领土秩序的构建, 卢启红(复旦大学历史系)讨论了米歇尔·德·塞尔托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对17世纪法国恶魔的分析。政府管理学院)从现代西方地图游戏开始,揭示了欧洲如何将历史传统,政治符号,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融入领土国家的叙事框架中。学者们还将过去看似不相关的文本与人物联系起来。白春晓(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与伯克利的国葬演说联系起来,并讨论了"雅典元素"如何嵌入美国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张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致力于挖掘孟德斯鸠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如何含蓄地反映和批判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第二,重新探索英美的政治和外交历史。这些研究报告大多涉及广义上的国家施政,更符合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楚庆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地方法官为出发点,探讨了近代早期英国的地方社会治理问题。在他看来,在16世纪和17世纪,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地方法官成为地方政府的权力中心。另外四位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年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国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贾伟(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反思了美国传统历史叙事中"弱国"的假设。王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19世纪末美国农业部的"进入"为例,展示了美国农业生产与政府关系的复杂而深刻的转变,以及美国人对政府和农业态度的转变。吴斌(美国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所)解释了"美国主义"的概念在进步时期如何影响美国移民,从而展示了这个国家的崇高理想与大量美国移民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李文硕(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亥俄州制造业的变化和州政府的经济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美国"再工业化"这一更大的主题。梁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现有研究中与"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就20世纪大国的政治、技术进步和集体安全带来的中立挑战进行了对话。

第三,运用全球历史、跨国历史的视角。林立源(北京大学历史系)从文本流通史的角度,借鉴了版本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世纪中亚和中国圣乔治的流传。曹瑜(清华大学历史系)探讨了中国和缅甸民族主义者对不断建成的缅缅铁路的想象。朱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聚焦中世纪晚期佛罗伦萨的城市变化,揭示了全球对欧洲本土的影响。

第四,历史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刘兆静(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探索中国形象在中世纪欧洲的变化。另外两篇文章反映了历史与交流的融合。张伟(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所)研究了"天主教阴谋"谣言的传播及其与英国两党政治起源的关系,这加速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治派别之间的分裂和对抗。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区分宣传和涉华宣传,在此基础上讨论美国在第三世界对中国的外语宣传,从而呈现了美国对非西方世界的政策和理念。这些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单一历史学科无法呈现的复杂面孔。

第五类,学术动态研究和评论。王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详细梳理了德国工业遗产的研究,提炼出研究语境变化背后的三个逻辑——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路径、公共历史的兴起和历史研究的文化转向。陆厚宇(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对山姆的名著《塔西》和二十世纪中叶对塔西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拉丁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梁教授说,在世界历史小组的讨论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虽然研究课题的差异很明显,但问题意识、视角选择甚至研究方法之间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学者们通过这种难得的交流机会,完全可以达到相互启发的效果。

闭幕式上,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安致辞,介绍了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特点,并对参会人员表示感谢。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会社长贾冰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历史研究"的概念——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着眼于"国家伟人",二是关注基础性、全局性、思想性、理论性文章, 三是促进学科融合,四是欢迎更多论文利用多语言文献、多边档案进行研究。贾冰说,青年历史学家论坛是《历史研究杂志》创建的三个论坛之一,专注于青年学者和培养新的历史学家。论坛结束后,编委会将精选一些优秀论文发表在《历史研究》、《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所文集》等刊物上。

负责编辑:韩少华

校对:丁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