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作者:光明网

作者:余锦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说到公路电影,很多观众都熟悉《法戈》、《邦妮和克莱德》《路的尽头》等犯罪类型,或者《斯特鲁特先生的故事》《阳光小美人》等温暖治愈的台词。其实在中国电影中,公路电影也涵盖了这两种类型,前者如《无人区》《西风》《肆无忌惮的路》等,后者如《那山人的狗》《千里骑》《人上路》等等,各有其曲折。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最近上映的《路过赵关》,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公路片。在情节框架上最接近《斯特鲁特先生的故事》(1999)。李福昌在《穿越兆冠》中,开着一辆农家三轮车跨过千里去见老朋友,而斯特里特先生开着割草机征服了300英里,去另一个州见了哥哥。这两个角色都超过70岁,在运输方面也很不寻常,并且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电影的内容存在一些差异。似乎两个人都打算不在生活中留下遗憾,但这种"后悔"的形式和核心,指向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生的不同理解。李甫长对人生,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可以说是生死看光,荣誉和屈辱不惊讶;

在《穿越赵关》中,李福昌有孙子孙女在路上,这更接近《夜莺》(2014)中的角色。在《夜莺》中,爷爷带着孙女从北京到广西扫墓,一路跌宕起伏,奇异惊心动魄,也温暖动人。而且,《夜莺》在剧情设定中,采用了明显的"破解圆"模式,即在孙子孙女、夫妻、父母和孩子之间,制造出可见的冲突和精神上的距离,然后通过一段旅程,让大家完成沟通和理解。《通过兆冠》,并没有采用"让人物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完成剧情发展"的模式。相反,李福龙在千里多公里的公路上,几乎没有障碍。他和善良睿智,积极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他,可谓是一条和谐、平坦的道路。这部电影是否会在角色内部设定一个冲突点?然而,李福昌已经77岁了,活得温静而彻底,心里并没有处于紧张或焦虑的状态。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呢?

其实,《赵冠》的演绎关键在于片名,就是李福昌给孙子讲了《吴子轩一夜之间白头过赵关》的故事。看来这是一个绝望的故事。不过,李福昌后来说,赵冠之后,还有通关,还有嘉峪关、掸海关等。联系李福昌,告诉孙子和渔青年家庭的过去,给养蜂人讲述父母饿死的历史,给瓜老板提到他在三门峡的劳动转型岁月,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无数的层次。然而,当李甫昌回头看时,却有一种难得的解脱和平静。甚至在三门峡劳改营的那段时间里,他也不记得那段苦难,只记得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温暖时刻,那些温暖他心的人。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因此,电影《昭冠》其实是对人生历程的隐喻表达。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同样的关口,包括历史无情、命运游戏、失去亲人、世界变幻无常等等。对于这些通行证,每个人的姿态都大不相同:有些人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有些人因为绝望和被动逃避,有些人因为不公正和愤世嫉俗;正如李福龙在歌中唱的那样:我就像哀悼长长的空蛾,我喜欢龙在浅沙中游泳,我喜欢鱼吞钩线,我喜欢失去船舵的海浪。即使挫折如马虎,李福也长了一些感觉,并没有难以卸下的损失。这更像是穿过边界,用更柔软的头脑抚平岁月的褶皱。

联系李福昌在路上"慢"追求,这难道不是他的生活态度吗?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慢"的艺术。在"慢"中,为了减轻痛苦去解决,会乐于身处其中,在"慢"中,为了活遍四面八方的味道,细细咀嚼,终于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是高潮和低谷的结束,而是一路走到浅浅的歌声。赵冠想要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这种观点和态度,只有通过和可访问,和平和平静。这样,影片就像是一碗轻松的鸡汤,劝说人们放下,劝说人学会与生活和解。它似乎非常明智和深刻。可惜的是,影片在表达这个主题上有点薄弱,缺乏清晰有力的冲突设定方向。在剧情的发展中,不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种观念倾向,而是依靠李甫长篇数叙事来"说教"。

作为一部公路片,《赵冠》的开头,刻意突出了李福昌与孙子之间生活习惯和一些冲突的概念,但后来在途中,两人几乎没有什么矛盾,有些理想化。另外,李福龙在路上遇到的三个人,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刻意和表面,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比较浅薄,缺乏细腻的天性,深刻而永恒的情感诉求。此外,对于这三个人来说,李甫从小就是"石"的一面,由他提供生活感和智慧。这样,影片在情节设置上,缺乏情感的穿透力,未能在碰撞和共鸣的概念上,让路人也有触动。如果能在这段旅程中,勾勒出李甫长出一道成长的弧线,甚至突出孙子宁的心变,那就更精彩了。

《过昭关》对人生历程的隐喻式表达

也就是说,"昭冠"主题的第一道痕迹太明显了,事件中间有些柔和无力,对观众的情感冲击力有限,形象吸引力不强。这,或许正如导演何猛犸所说的"对我的爷爷",创作的个人意义大于公共意义。但我们仍然必须鼓励这样的电影。它安静而坚定,犹如无可争议地抛弃华丽的场面,激烈的戏剧冲突,却以简单的影像,极大的耐心,记录日常生活中琐碎的时刻,也还原了衰老日益严肃的乡村生活画面。在这张照片中,生命不仅有一种循环停滞的感觉,还有一种被遗忘的贫瘠感。就像笨蛋爷爷选择不说话一样,在这种环境下,甚至不需要语言的舒适。也像笨蛋爷家的电话一样,亲戚们每天例行公事打一次电话,只是为了确保老人还活着。

随着老人的离去,虽然土地依然郁郁葱葱,但许多回忆和感情却在枯萎。至于在这片土地上出门的人,无非是把他们的祖先埋葬在这里。但是,满是草的坟墓,能否与田野融为一体,变成这片土地的点缀,才能真正成为几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吗?因此,影片《兆冠》似乎在片名之外,无意中展现了农村生活画面,也用大面积饱和的绿色,冲淡了历史的痛苦和死亡的情怀。然而,影片中那些老人,以一种被动的态度坚持这片土地,是在生命的暮色中过着近乎麻木的景象。这是现实的无助,也是艺术的无力(金平)

亮网文艺评论频道为社会各界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我们邀请您就文学和艺术作品,事件,现象等的态度,温度和深度发表意见。第2000条字以内适当、明确,形成完整的内容。一旦投稿通过,将支付相应的稿件报酬。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