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昭關》對人生曆程的隐喻式表達

作者:光明網

作者:餘錦平,複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說到公路電影,很多觀衆都熟悉《法戈》、《邦妮和克萊德》《路的盡頭》等犯罪類型,或者《斯特魯特先生的故事》《陽光小美人》等溫暖治愈的台詞。其實在中國電影中,公路電影也涵蓋了這兩種類型,前者如《無人區》《西風》《肆無忌憚的路》等,後者如《那山人的狗》《千裡騎》《人上路》等等,各有其曲折。

《過昭關》對人生曆程的隐喻式表達

最近上映的《路過趙關》,也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公路片。在情節架構上最接近《斯特魯特先生的故事》(1999)。李福昌在《穿越兆冠》中,開着一輛農家三輪車跨過千裡去見老朋友,而斯特裡特先生開着割草機征服了300英裡,去另一個州見了哥哥。這兩個角色都超過70歲,在運輸方面也很不尋常,并且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電影的内容存在一些差異。似乎兩個人都打算不在生活中留下遺憾,但這種"後悔"的形式和核心,指向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對人生的不同了解。李甫長對人生,有一種豁達的心态,可以說是生死看光,榮譽和屈辱不驚訝;

在《穿越趙關》中,李福昌有孫子孫女在路上,這更接近《夜莺》(2014)中的角色。在《夜莺》中,爺爺帶着孫女從北京到廣西掃墓,一路跌宕起伏,奇異驚心動魄,也溫暖動人。而且,《夜莺》在劇情設定中,采用了明顯的"破解圓"模式,即在孫子孫女、夫妻、父母和孩子之間,制造出可見的沖突和精神上的距離,然後通過一段旅程,讓大家完成溝通和了解。《通過兆冠》,并沒有采用"讓人物在克服障礙的過程中完成劇情發展"的模式。相反,李福龍在千裡多公裡的公路上,幾乎沒有障礙。他和善良睿智,積極幫助别人,别人也幫助他,可謂是一條和諧、平坦的道路。這部電影是否會在角色内部設定一個沖突點?然而,李福昌已經77歲了,活得溫靜而徹底,心裡并沒有處于緊張或焦慮的狀态。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想說什麼呢?

其實,《趙冠》的演繹關鍵在于片名,就是李福昌給孫子講了《吳子軒一夜之間白頭過趙關》的故事。看來這是一個絕望的故事。不過,李福昌後來說,趙冠之後,還有通關,還有嘉峪關、撣海關等。聯系李福昌,告訴孫子和漁青年家庭的過去,給養蜂人講述父母餓死的曆史,給瓜老闆提到他在三門峽的勞動轉型歲月,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了無數的層次。然而,當李甫昌回頭看時,卻有一種難得的解脫和平靜。甚至在三門峽勞改營的那段時間裡,他也不記得那段苦難,隻記得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溫暖時刻,那些溫暖他心的人。

《過昭關》對人生曆程的隐喻式表達

是以,電影《昭冠》其實是對人生曆程的隐喻表達。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同樣的關口,包括曆史無情、命運遊戲、失去親人、世界變幻無常等等。對于這些通行證,每個人的姿态都大不相同:有些人因為憤怒而失去理智,有些人因為絕望和被動逃避,有些人因為不公正和憤世嫉俗;正如李福龍在歌中唱的那樣:我就像哀悼長長的空蛾,我喜歡龍在淺沙中遊泳,我喜歡魚吞鈎線,我喜歡失去船舵的海浪。即使挫折如馬虎,李福也長了一些感覺,并沒有難以卸下的損失。這更像是穿過邊界,用更柔軟的頭腦撫平歲月的褶皺。

聯系李福昌在路上"慢"追求,這難道不是他的生活态度嗎?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是"慢"的藝術。在"慢"中,為了減輕痛苦去解決,會樂于身處其中,在"慢"中,為了活遍四面八方的味道,細細咀嚼,終于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不是高潮和低谷的結束,而是一路走到淺淺的歌聲。趙冠想要表達的,是對生活的看法和态度。這種觀點和态度,隻有通過和可通路,和平和平靜。這樣,影片就像是一碗輕松的雞湯,勸說人們放下,勸說人學會與生活和解。它似乎非常明智和深刻。可惜的是,影片在表達這個主題上有點薄弱,缺乏清晰有力的沖突設定方向。在劇情的發展中,不能自然而然地表現出這種觀念傾向,而是依靠李甫長篇數叙事來"說教"。

作為一部公路片,《趙冠》的開頭,刻意突出了李福昌與孫子之間生活習慣和一些沖突的概念,但後來在途中,兩人幾乎沒有什麼沖突,有些理想化。另外,李福龍在路上遇到的三個人,在人物刻畫上更加刻意和表面,人物之間的互動也比較淺薄,缺乏細膩的天性,深刻而永恒的情感訴求。此外,對于這三個人來說,李甫從小就是"石"的一面,由他提供生活感和智慧。這樣,影片在情節設定上,缺乏情感的穿透力,未能在碰撞和共鳴的概念上,讓路人也有觸動。如果能在這段旅程中,勾勒出李甫長出一道成長的弧線,甚至突出孫子甯的心變,那就更精彩了。

《過昭關》對人生曆程的隐喻式表達

也就是說,"昭冠"主題的第一道痕迹太明顯了,事件中間有些柔和無力,對觀衆的情感沖擊力有限,形象吸引力不強。這,或許正如導演何猛犸所說的"對我的爺爺",創作的個人意義大于公共意義。但我們仍然必須鼓勵這樣的電影。它安靜而堅定,猶如無可争議地抛棄華麗的場面,激烈的戲劇沖突,卻以簡單的影像,極大的耐心,記錄日常生活中瑣碎的時刻,也還原了衰老日益嚴肅的鄉村生活畫面。在這張照片中,生命不僅有一種循環停滞的感覺,還有一種被遺忘的貧瘠感。就像笨蛋爺爺選擇不說話一樣,在這種環境下,甚至不需要語言的舒适。也像笨蛋爺家的電話一樣,親戚們每天例行公事打一次電話,隻是為了確定老人還活着。

随着老人的離去,雖然土地依然郁郁蔥蔥,但許多回憶和感情卻在枯萎。至于在這片土地上出門的人,無非是把他們的祖先埋葬在這裡。但是,滿是草的墳墓,能否與田野融為一體,變成這片土地的點綴,才能真正成為幾代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嗎?是以,影片《兆冠》似乎在片名之外,無意中展現了農村生活畫面,也用大面積飽和的綠色,沖淡了曆史的痛苦和死亡的情懷。然而,影片中那些老人,以一種被動的态度堅持這片土地,是在生命的暮色中過着近乎麻木的景象。這是現實的無助,也是藝術的無力(金平)

亮網文藝評論頻道為社會各界長期征集優秀稿件。我們邀請您就文學和藝術作品,事件,現象等的态度,溫度和深度發表意見。第2000條字以内适當、明确,形成完整的内容。一旦投稿通過,将支付相應的稿件報酬。請留下您的聯系方式。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援!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