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直唱下去,唱不完的歌” 纪录片《未央歌》内外的胡德夫

作者:南方周末
“一直唱下去,唱不完的歌” 纪录片《未央歌》内外的胡德夫

胡德夫已经创作和演唱民谣近50年了,他说,接触许多年轻人,与他们坐下来,说些什么,倾听他们的想法,是他"最大的收获"。(视觉中国/Instagram)

(本文于2017年11月16日首次发表于《南方周末》)

胡德夫记得,1970年代的一天,他的前任李泰祥对自己建议:"你可以学钢琴太晚了,你可以跟着自己的节拍,按照自己的呼吸唱歌,不在乎人们的前奏如何,插曲怎么走。李泰祥讲话时正坐在钢琴前,为作家三毛写的歌词《橄榄树》写了一首歌。胡德夫走进房间,准备帮他剪铅笔。

2017年10月30日晚,胡德夫的首部音乐纪录片《无名之歌》在北京上映。白发苍苍的胡多夫坐在钢琴前,闭着眼睛唱着《橄榄树》。胡说,李太祥启发了他的歌唱方式。经过近50年的创作和演唱民歌,他并没有真正学会弹钢琴。

"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写了什么,唱了什么,我经历了什么。"这些歌曲不仅仅是因为我,为什么它们在那里,时代影响了我,还有Bob Dylan,李双泽,李泰翔,我也是,"胡德告诉南方周末。"

《无名之歌》有九集,每集都有一首歌,由胡德夫演奏,讲述了这首歌的故事。除了《橄榄树》,李叔通的《别了》,鲍勃·迪伦的《风中解答》和胡德夫自己的《太平洋之风》等杰作也出现在影片中。

这部纪录片改编自作家路桥的小说《不速之歌》,该小说由西南联合国大会于1945年撰写,1967年在台湾出版后引起轰动。《无名之歌》是对胡德夫青春的读物,纪录片的中央山、坦江中学和他的朋友李双泽也与他的成长息息相关。

<h3>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在土地上生长</h3>

2014年,胡锦涛离开了他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台北,和妻子在他的家乡台东经营一家牛肉面店。后来,面馆扩建,搬到离海边更近的地方,改名为"蓝色爱海太平洋之风"。

"我们没有食谱,我们吃任何我们得到的东西,生意很好。胡德夫说,在面馆里可以直接看到太平洋,风景"无敌"。《无中心之歌》也是在这个场景中,胡德夫在海边弹钢琴、唱歌,一群海鸥突然飞过。

1950年,胡德夫出生于台东大悟山的南旺部落,既有本南人,也有海湾人民。他从小就许下了一个愿望,从未离开过他长大的地方:"山谷是如此美丽,我们都称它为'芬芳的山谷'。

但在他11岁的时候,胡锦涛离开了家乡,去了台北的坦江中学读书。他声音洪亮,不懂别人的"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我哥哥告诉他,"这是你想读的地方。他经常回忆起小时候牛的快乐日子,不出所料,《牛背上的孩子》和《太平洋之风》等歌曲广为流传。

1974年,胡锦涛在台北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但他不想留在民谣舞台上。"我们同胞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的低点有多低?它们与钢筋的绑扎有多高?他们挖的深度有多大?他们在海洋中有多少波浪?Hudev说,他写了"为什么"和"Dawushan是一个美丽的妈妈"等歌曲,关于底层的人。

在《为什么》一书中,胡德夫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离开绿松石田野,漂浮在城市的边缘?"为什么这么多人涌入昏暗的坑里,呼吸着汗水和污垢?"

在纪录片中,胡德夫买了一条刚从海里捞出来的鱼,回家后用方言向路边的老人打招呼。在航拍镜头中,太平洋是蓝色的,沙子深埋在绿色的森林中。

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来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已经回到了家乡。根据Hudev先生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的"外国工人""相对剥夺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回到家乡陪伴他们的土地,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在其中长大,然后'体验'他们"。

回国后,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开始写歌。"我们有很多部落歌手,非常强大。"没有比阿美和阿琳更多的歌声了,"他笑着说。"

胡德夫回到家,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音乐逃兵,因为他不是一直呆在民谣舞台上。除了走访底层社会外,他还发起或参与了"关爱台湾少女"、海山煤矿爆炸救援等多项社会活动。如果不参与这些时代的不同运动,胡德夫先生认为他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在收集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歌时,胡锦涛写了关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歌曲。随着事情的变化,音乐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大大降低。"现在,民歌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文化和对生活的思考,而不是促进特定的运动。"这是民歌社会功能的重大变化,"胡德夫告诉南方周末。

但直到今天,胡德夫仍然关注社会问题。"生来就是'原住民',我看到了整个人口的流动——如何来自大陆,但每个人都是一体的。"我们不能说'台湾人'这个词,"胡锦涛在谈到他的祖先时说。

<h3>"也应该有时代的分量"</h3>

2015年10月,《无名之歌》的制作人杜新茂首次观看了Hudev的现场表演,他前往北京参加Wild Kids Band20周年音乐会。胡德福经常来大陆听音乐会,与苏洋、万晓丽、周云峰等内地音乐家关系友好。

北京流行民谣歌手马薇,因为歌曲《南山南》,称胡德福为"爸爸"。胡德夫觉得这匹马看起来像他的第二个儿子,"要更高,说更多的'滚舌头'"。

"来大陆的时间很多,有时比回家还多,都是年轻人,我可以和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坐下来,说些什么,听听他们的想法,这是最大的收获。Hudev告诉南方周末。

在Hudev看来,"无名之歌"意味着"总是唱,唱着无尽的歌"。制片人杜新茂认为,做这部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民歌或民谣的传统,"我们的声音不是漂浮在半空中,它有很深的力量。

2017年12月,胡德夫将发行一张新专辑,收录他之前的大部分作品。"有我写的一些诗,有李太祥的遗产,有周梦德等诗人诗人的诗,我把它们作曲成音乐。他称那个时代是"民歌早期的回归:诗歌和歌曲相结合的创作阶段"。当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关注是他这部分作品没有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民歌作家杨弦和李双泽试图将中国现代诗歌改编成歌曲,并在欧美音乐流行语境中提出"唱自己的歌","用诗唱"成为流行趋势,在"民歌"和"民谣"的背景下,杨弦, 李双泽与胡德福共同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但在网络时代,民歌似乎又显得格格不入。"很少有人用笔写字,他们用手指写字。民谣出现这时,内容还是原汁原味的茶、喝、谈。"技术改变了原始人类的逻辑,"胡德夫说。他足够灵活,不会活跃在Know,Bean Petal等网站上,也不会在网上发行新专辑。而这些变化的核心,依然是保持民歌民谣的精神。

《董小姐》《南山南》《成都》等近年流行传闻,但在胡德福看来形式并不重要:"民间面子很多,不仅是大众民谣,更应该具有时代的分量,传播方式只是一个包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