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巴山区养出“富硒”大闸蟹

作者:金台资讯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原稿

秦巴山区养出“富硒”大闸蟹
秦巴山区养出“富硒”大闸蟹
秦巴山区养出“富硒”大闸蟹
秦巴山区养出“富硒”大闸蟹

2021年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陕西康汉水鱼收获"十城百城联展"消费者援助活动在陕西省汉阴县东河水库举行,农业和农村厅副厅长蔡斌宣布启动活动。

"对虾共养殖",养殖户有了增收新模式,循环"赋能"生态育种,打造"黄金链"、农业新品牌,秦巴山汉阴养殖富硒螃蟹......

近年来,陕西省加快发展水稻和渔业综合养殖,促进冷水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大规模水面生态养殖健康发展,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陕西水稻捕捞总面积已超过15万亩,逐步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产业。

"对虾共养殖"进入收入增长新模式

过去,游客因为"莲花"而来;千亩荷池、稻虾共养殖已成为安康汉音的网红牌之地。

"此前,莲花价格对市场环境影响不大。为了保住荷花池,帮助养殖户增加收入,双奶镇硒莲花农业专业合作社摸索出了一条在田间养殖小龙虾的路。双奶村的村民杨义勇正在采摘刚打捞起来的小龙虾,现在在一家合作社工作,年收入超过4万元,加上比在国外工作容易得多的红利。

2018 年底,汉阴县业镇将在千亩荷池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逐步构建集种植、育种、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循环农业经济。为发展"对虾共养殖"产业,三个共建村建立健全多惠分享机制,共同解决土地、水、技术、营销等问题。

为了解决营销问题,双奶村和集镇社区联合成立了硒莲花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江河村成立了当地产品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技术、区块管理、区块结算的"三统一、两块"管理模式,并与分江水养殖公司签订了"订单销售"协议。双奶村通过发展"对虾共养殖"产业,村民家庭年收入增加8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不到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万元。

走进永丰生态家庭农场,系统的立体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养殖场全部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池塘养殖区建立鱼菜共生体系,通过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和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结合,使养殖的鱼排泄物施肥蔬菜,并水培蔬菜净化鱼塘水质,从而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最大限度地生产水产品和蔬菜,也尽量减少水污染,平均增加4000-5000元/亩。

"水果种植区使用果树鸡的繁殖模式,以避免肥料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并在获得优质土壤鸡的同时解决果树营养不良问题。介绍工作人员。

秦巴山养殖"富硒"螃蟹

汉阴县扶贫产品展区现场设立,小龙虾、富硒薯片、金桃子...精美的特色产品吸引着顾客和群众的围观。汉阴县代理县长陈永乐说,汉阴县1000万亩富含硒粮油和蔬菜生态有机物,猕猴桃由于长度轻盈甜美,香味浓郁,以汉阴玉、白燧石汤为代表的全省食品是众所周知的...

"我养了西北地区富硒蟹......"就是把螃蟹介绍给商家和客人叫胡小平,是平凉镇清河村的村民。今年是他培育螃蟹的第三年,螃蟹不仅长出"头",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

"你看,像我这样的大蟹箱是668元一个,大概4斤。他为现场记者计算了一笔钱:"我养了10亩螃蟹,每亩约700只。比如一个大门蟹四两只,按100元一斤来计算,我今年可以赚到近20万元。"

活动现场,汉银东河峡公司、安康汉水鱼集散中心等4家渔业企业在现场签订了安康汉水鱼购销协议。东河水库还开展了渔业增殖和放生活动,共有10万多条过滤鱼苗,如花白蛞蝓。

水稻与渔业一体化物种发展新产业致富

"今年上半年,安康水产品产量21.7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4%和18.85%。"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伟说。

"2021年,全省投资2100万元,开发水稻和渔业综合养殖面积5万亩,总面积15万多亩,逐步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水产水产局局长赵毅说。

赵毅介绍,下一步,陕西水稻捕捞综合养殖以稻虾、稻蟹两种生产模式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陕北未定河集中发展苗种养殖和蟹养殖为主的稻蟹,包括濮阳、景边和沿海南木湾、抚仙等地。汉中、安康、山格洛专注于稻虾养殖的发展,关中注重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省开发水稻和渔业养殖总面积超过15万亩,2020年完成水产品生产168.9亿吨,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水产品总产量92.3万吨,同比增长7.22%, 实现总产值34.63亿元,同比增长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