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柳河:产业提质增效 助推乡村振兴

通化日报(记者袁伟)六合县将特色产业作为巩固壮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战略,全面提升扶贫产业效益,包容和覆盖,形成县级具有支柱产业、乡镇特色的多元化、可持续的扶贫产业体系。扶贫期间,累计投资3.8亿元,发展扶贫项目730个,累计分配收入3618万元,带动办卡贫困户增收14121元。

突出包容性公平性,不断提升光伏产业效益。以光伏产业为重要手段,推动人民脱贫收入稳步增长,25兆瓦光伏扶贫产业园累计分配收入3178万元,人均增长5283元。发电收入可以持续20年,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10万元,为全县平均每年2000万元的扶贫资金。组建国有新能源公司,聘请合格的专业运营团队进行日常运维管理,让有需要的人享受到最大的利益。实施"基本红利、劳动红利、激励红利"等红利政策,结合防火、防洪、河防、村清洁等公益岗位,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今年4月,光伏收入分配393万元,9月底再发放640万元,进一步稳定家庭收入。

突出因地制宜,不断拓展产业集群特色。坚持"县级领导、乡镇主、企业主、贫困户参与",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园区服务、园区收入红利等多种形式,使贫困户获得持续收入。结合各乡镇特色产业,建设了江家店乡乾川扶贫工业园、罗通山镇养鸡产业园、凉水镇食用菌产业园等18个镇级扶贫产业园,带动721户家庭增收930元,为乡镇累计增收440万元。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促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扶贫专业合作社达到34家,贫困户入园率达到79%,累计分配收入118.4万元,带动5006人人均收入366.9元。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今年投入5293万元实施温室棚、肉鸡养殖、林蛙养殖等17个产业扶贫项目,预计年收入增加5亿元以上,进一步壮大扶贫产业基础。

突出规划领先、科学定位的产业发展方向。聚焦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科学确立产业发展方向,有序推进扶贫产业农村振兴。依托大米姊妹、国信等26家水稻加工企业,做优火山岩大米、富硒大米等优质、品牌,提升"六合大米"市场竞争力。依托21家山地葡萄酒企业和12000亩山地葡萄种植基地,加快酒庄经济,建设山地葡萄廊道,打造"六合产区"品牌。依托46000亩中药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人参、苍鹭等中药产业,打造中药基地。依托8.5万亩森林果基地、4万亩苗基地、1万亩棚膜基地,大力发展冷富苹果、大榛子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做大做强特色的有钱人产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