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想要快速轻松地判断一个科研人员的"段",一瞥其"帽"就会知道:是"长江"的源头,还是手拉手的"黄河";
这里的"帽子"就是"标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的有关部门纷纷推出自己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纷涌现。"帽子"为科研人员派出了一批"福利",在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上建立了汗马信用。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帽子"是很多科研人员争先恐后地"硬通货",但是,"帽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
"帽子"成科研人员获取资源"硬通货"
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有近20个人才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解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玉青")、"长江学者"("长江")、"青春学者"(俗称"小长江")、"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和"创新人才提升计划"。
省级、市级和各类学校有不少于100个人才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泰山学者"、"中原学者"等省市级人才培养项目至少27个,"黄河学者"、"昆仑学者"等学校级人才项目79个。
也就是说,这100多个国家级各类创新人才项目,对应100多个"帽子"。
"'帽子'不仅是对个人学术能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他或她个人价值观的认可。江苏省211大学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庆在线记者,"直言之,现在被公认为'长江''杰青'这些人才'帽子',可以说是人才市场的'硬通货',是衡量人才水平的宝贵参考。"
对于年轻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帽子"几乎是他们研究工作的必需品。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系主任王忠田告诉中国青年报在线,"如果年轻教师不抢一顶'帽子',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不是'绿志'就得做一个'玉清''青春长江',得到一顶'帽子',他的待遇可以提高很多,可能会翻倍以上。"
究其原因,南通大学校长石卫东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人才帽"分类,确定引进人才年薪、科研启动资金、配套政策等长江学者、国家界清等,年薪已达到80万至120万元,而教授的平均年薪仅为每年15万至20万元;在人才项目和人才待遇的推动下,追求人才"帽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帽子"变成"双刃剑"
据了解,很多人才计划,申报人的年龄是有限的,比如全国"青年千人"申报人年龄不超过40岁;"王忠天说。
浙江大学流体力学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申请过"帽子",见过和评价过很多"帽子"。在他看来,太多的帽子对35至45岁黄金年龄组的研究人员有很大的影响。"'帽子'肯定更有竞争力,但他们需要忙着写材料,准备辩护,申请'捷青',明年他们必须报告'长江',没有完成。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延荣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庆在线,高校人才的名字太多,头衔太多了。"年轻的科技人才通常在30~45岁的黄金时段申请不同的人才计划,其中很多都是同级别的人才计划,人才头衔,这需要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的时间。他说。
这也是很多科技人士的愤世嫉俗,对于个别研究人员来说,"帽子"飞来误导他们的工作方向和态度,带有偏见的"节奏"。而对于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显然不利于发展。
"当你得到一顶'帽子'时,很容易得到一个大项目,当你得到一串'帽子'时,你会得到更多的研究资金。山东省一所省立大学讲师韩申(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庆在线,"普通国家重点大学平台学者更容易获得'帽子',他们获得的研究经费更多,甚至比可以花的更多,省级高校和地方大学难度更大。"
此外,韩申认为,如果只是把"帽子"作为简单的评价指标,就会加剧高校之间人才的异常流动。"因为在短时间内造就不可能造就'帽子'人才,但学校的发展不是等人,只能去高价挖人,有的地方甚至把'领跑'工作作为指标任务来完成,尤其是跨区域的人才竞争。
当心简单地戴上"帽子"
不可否认,"帽子"在激励和奖励研究人员方面的作用。但如何理性地管理和评价"帽子"呢?这已成为科技界许多人的热门话题。
李延荣认为,目前引进的人才种类繁多,特别是类似或同等水平的"帽子"较多,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合并,或者申请限制,"比如申请本方案,不能也不必再报告另一个",从而为研究人员研究创造一个干净的环境。
而对于简单的"帽子"来评价人才的方式,在韩申看来也应该改变。他告诉记者,今天可以评为"帽子",在学术水平相似的情况下,获取资源的机会大不相同。
韩申认识一位国内顶尖学者,因为在这个单元里没有向"长江学者"申报,然后跳到另一所稍弱的大学,结果变成了"长江学者","因为学校还需要一顶'帽子'来装饰门面,会用巨大的资源来帮助他。
"有些教师的科研水平差不多,但因为年龄大,不能被评定为'帽子',所以科研待遇差距很大,但其实他们真的有这么大的差距?"东北大学校长赵骥也认为,不能单纯地"戴帽子"来谈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整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不能不正常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学院院长石丹宁认为,"帽子"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科技人才的考核标准。"选择人才计划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创新能力和潜力,而不仅仅是指标。
在沙尔宁看来,正确的评价应该是根据科研活动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评价。"但现在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倾向于看论文的数量、影响因素、专利和其他数字指标。这导致许多研究人员片面地追求论文数量,回避了难以快速产生结果的研究方向,不利于在前瞻性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石丹宁建议,要推进人才职称的"去兴趣化",切断人才职称背后的利益链条,脱钩学科设置、重点学科选拔、科研启动经费、个人晋升和学术成果评价,从人才职称恢复为体现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科学荣誉。从源头上引导科研人才停止抢"帽子"。
对于年轻的科技人才,李延荣也建议,他们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同一层次的人才计划上,不要追求戴那么多"帽子",更应该全身心地做研究,可以申报更高层次的人才计划,以提高自己。(记者 孙庆龄叶玉轩)